巴渝非遗传承的当代视听表达探析

2021-04-15 00:41郭蓓蓓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2期
关键词:非遗传统文化

摘要:当下,影像表达已成为助力非遗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方向。由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融媒体新闻中心打造的《重庆老手艺》,将巴渝传统手工艺与现代审美有机结合,通过叙事手法、影像呈现、技术创意等方式,让非遗“活”起来。《重庆老手艺》意在找回工匠精神,激发人们体验、观看和探寻重庆非遗文化的兴趣,实现重庆非遗故事的跨地域、跨国界传播。非遗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正通过影像这一载体的传播,绽放出全新活力,非遗题材的电视专题片也正迎来蓬勃发展机遇。本文以此为例,探析巴渝非遗传承的视听表达。

关键词:《重庆老手艺》;非遗;传统文化;当代表达

中图分类号:G2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2-0175-03

著名非遗保护学者刘魁立曾说,文明的推广、文化的赓续,靠传承,但是也靠传播。《重庆老手艺》介绍了30位重庆传统手工艺人以及他们的手工技艺,在展现传统手工艺人匠人风采的同时,传递其纯粹的精神之美。节目在保留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尝试了不同的视听语言表现手法,抽丝剥茧,用更新的角度、更年轻的表达、更精美的画面、更有温度的语言,让传统手工艺以更年轻的“形象”出现在电视观众的眼前,带领观众探究重庆传统文化的本源。这些贴合时代精神的电视创作,不仅激发了人们体验、观看和探寻重庆非遗文化的兴趣,也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走近重庆非遗、认识重庆非遗、爱上重庆非遗。也正因此,《重庆老手艺》荣获第二十八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类三等奖。

一、立足非遗传承人,传递传统手工艺人纯粹的精神之美

匠人的力量来自历代先人的智慧和经验,他们作品中的文化能量,能唤起人们的亲切感,这是现代工业的理性所不能代替的。不过,老手艺一旦被倾注新情感、想象力和创造力,手艺人的形象就立了起来,人物有了个性,叙事自然就有了载体。

以《巴渝糖画》中的主人公刘贵兵为例,他是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巴渝糖画”的代表性传承人。刘贵兵十五岁就跟着师傅学画糖画,一画便是37年。立体糖画是刘贵兵的绝活,他创作的立体花蓝晶莹剔透,细节丰富,犹如琥珀,美得让人不忍下口。当年为谋生学的这门手艺,如今成了刘贵兵行走江湖、安身立命的本事。创新,让他这个籍籍无名的街头小贩蜕变成糖画大师。

《夔梳》中的传承人肖代明,如今已53岁,他从记事起就跟着父亲学做夔梳,祖上六代都是夔梳手艺人。夔梳在重庆奉节已有上百年历史,民国时期,奉节的木梳厂有几十家,发展到现在仍坚持做手工夔梳的,仅剩肖氏一家。细看肖师傅做的夔梳,每一根梳齿、每一个棱角都由他亲手磨制。有人说,手工是多此一举,殊不知只有工匠师傅亲自打磨的夔梳,才能做到瓜子尖、宝剑形、梅花脚,才能“一梳到底,不打一结”。从制作过程看,一把纯手工夔梳至少需要20多道工序。一旦遇到上好的木料,肖师傅往往需要几天时间,才能做出一把让他满意的夔梳。

《龙凤花烛》中,传承人陈建友30年前跟着爷爷学做蜡烛,传承家业。陈建友的绝技是调红,他调的红色艳丽夺目、独具一格,仅靠这一抹红,他就能从众多的龙凤花烛中准确地辨认出自己的作品。秀山龙凤花烛延续的是北派的风格,不用铁丝支撑,不需纸片替代,从烛身到盘旋而上的龙凤,再到点缀其中的花纹,全靠蜡来完成。用蜡造型不是一件轻松事,需要和时间赛跑。除了雕刻用的各种刻刀,陈建友还自己做了各种模具,其中,给龙身贴鳞片的工具就是一块十分不起眼的小石头。贴鳞片最需要的就是耐心,手法看似简单,但要贴完整个龙身需要重复做上千次。如果说戒指代表两人之间的互许,那么陈建友则把龙凤传说的祝福、长辈的情深意切,全都熔铸到一对红烛当中。

手艺背后的人是《重庆老手艺》关注的焦点。这30位手艺人,他们出身手艺世家或师承名匠,内心对手艺充满热爱,并将手艺视为乐趣延续至今。在他们身上,不难看出传统手艺人笃定、安之若素的生活态度和纯粹的精神之美。并且,这种纯粹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充满了诗意。《重庆老手艺》主创团队在挖掘匠人精神時,并没有刻意呈现他们身上的敬畏感,而是把握每个人物的落点,用平实的旁白和镜头语言拉近他们与观众的距离,努力把他们还原成真实、普通的人,让每一位主人公有温度、有个性、有风采。

二、寻找最佳叙事角度,用年轻化的表达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英国作家亨·哈·埃利斯曾在自己的著作中提出,“万物之中,文明是最脆弱的”。传统文化和技艺最容易随着时代变迁、生产方式的转变被抛下。非遗正是这样的存在,它是从历史中走过来的脆弱文明[1]。土火纸、柚子龟、太安鱼、巴南银针、冰薄月饼,梁平竹帘……每一种技艺,都有各自独特的历史和积淀,都值得去领略和欣赏。而在创作过程中,新时代的年轻人作为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已经不再满足于对传统技艺的简单复刻,而是希望在现代语境下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诠释和多样化表达。可以说,他们走上了非遗的再创造之路。

在外打拼15年的苗家绣娘杨秀燕,于2014年回到家乡秀山开办绣坊,成为秀山金珠苗绣的传承人。寨子里,56户村民每家出一人当绣娘,跟着杨秀燕学习手工刺绣,他们用这样的方式记录家族历史。年过40岁的杨秀燕依然有勇气说:“我是苗家姑娘,我的手工绣不是我的技艺有多好,我想传承祖一辈给我们的东西,想把这件事情做好,把苗绣做成一个产业。”

重庆大足剪纸的第四代传承人粟未希,成立了未希剪纸艺术有限公司。当手工窗花和年画市场逐渐被机器剪纸所占领,粟未希仍坚持传播独一无二的中国味儿、重庆味儿、大足味儿,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剪纸保留住。凭借对传统技艺的热忱,粟未希不经意间的一句话也能让人感动:“很多事情总得有人去做,更何况,是我喜欢的事情,我愿意付出我的真心。”

“撮揉以线结之,而后染色,既染,则解其结,凡结除皆原色,余则入染矣。其色斑斓,世间无二。”[2]武隆浩口苗族仡佬族乡中心校的美术老师杨雷,从《资治通鉴》描述的古代扎染技艺中得到启发,开始专研家乡的蜡染技艺。作为武隆浩口蜡染的代表性传承人,杨雷不仅坚持古法提取染料,同时也把其他植物染融入蜡染作品中,她从姜黄里提取了黄色,又从苏木里提取了红色……靛蓝染色用的是冷染技术,如果温度太高,蜡容易融化,只能在常温条件下,把布料放在染料里反复浸泡。然而,大部分天然颜色的提取需要高温加热,采用热染技术。杨雷把这两种技术融汇在一幅作品中,形成了任何机械都无法取代的浑然天成的自然纹理,造就了蜡染制品最古朴灵致的韵味。从一匹乡村的土布到花样繁复的图案,再到板蓝成熟打出靛蓝,十几次重复印染,一次次洗掉浮色,这是一场自然与时间的较量。不仅如此,杨雷还跳脱出单纯的传统风土,将蜡染融入当代设计语言与色彩审美的新情境,用独特的纹理和鲜明大胆的色彩,让蜡染成为浩口镇的一股新风潮。

学服装设计的“新掌柜”甘迪是重庆“甘婆婆醪糟”的第五代传人。在重庆南山黄桷垭的醪糟作坊里,饱满的糯米颗粒经过水、火、空气、温度和时间的综合作用,制作成香甜醇厚的醪糟。甘家酒曲的配方是祖传的,桂皮、甘草、红花、茜草……十几味普通的中药材碾磨成粉,按比例混合后搓成小丸子,待晒干后,黄绿色的酒曲丸子也完成了发酵,变成了乳白色,此时甘家的草本酒曲才算大功告成。待真正使用之时,酒曲会再次被碾磨成粉,均匀地拌进蒸好的糯米中。这个制作醪糟的过程看似简单,每一步都十分讲究。由于发酵时糯米饭表面会产生白色的菌丝,一旦沾染上其他杂菌,醪糟就会滋生红色的菌斑,产生影响口感的酸味,因而酒曲发酵的环境必须干净,盛放的器具必须消毒……如今,年轻的甘迪正把这份有着数百年传统工艺历史的家酿,“定制”成年轻人喜欢的酒饮。

每一代人都在历史上刻有自己的印记。《重庆老手艺》在呈现匠人技艺的同时,更侧重选择年轻的传承人来讲述他们的故事。通过对年轻传承人的采访,发现其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已被彻底唤醒。他们发自内心地为自己非遗传承人的身份自豪,这份自豪也驱动他们告别手工作坊的“自娱自乐”,朝着产业化、品牌化的模式过渡。他们将当代生活和设计理念注入老手艺中,在传承中不断创新,试图让老手艺回归生活。

《重庆老手艺》除了展现年轻人创业的雄心,还试图通过现代与传统的对话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传。相较传统纪录片一集40多分钟的体量,《重庆老手艺》基于年轻观众的收视习惯,将每集时长定为8~10分钟。在信息选择组合上,并没有像传统纪录片一样大篇幅地讲述手艺的前世今生和历史渊源,而是着眼于手艺本身,完整记录一件作品制作、创作的全过程,分步骤详细解构技艺的精妙之处,从更微小的视角切入,着力挖掘匠心与手艺作品,让叙事做到有故事、有过程、有代入、有生活,用更治愈的方式满足电视观众的求知欲和好奇心。

三、创新视听语言表达,让璀璨传统以当代形式再度呈现

《从前慢》中这样写道:“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在喧嚣浮躁的综艺环境下,《重庆老手艺》选择了“慢”。主创团队希望通过“慢”,找回创作初心。完成一把质朴的夔梳,即便是有多年经验的老师傅,也需要不间断打磨四五个钟头;创作一件精美的角雕作品,短则数月,长则两三年;坚持古法熬制的南门红糖,凝聚了农民一年的辛劳汗水……传承,不仅是对老一辈手艺的复刻,更是对精湛技艺的追求和对过往的尊重。在镜头语言的设计中,《重庆老手艺》想要呈现给观众的,不只是一帧帧精美的画面,更是一份沉下心来慢慢打磨的“质感”。

为了更好地呈现画面,《重庆老手艺》使用当时索尼最新款摄影机fs5进行拍摄,升格(变速)拍摄技术的运用,更清晰地捕捉手艺人的细微动作和表情变化,把巧夺天工的手工技艺展现得淋漓尽致,带给观众全新的收视体验。升格(变速)拍摄也叫高帧率拍摄,是一种拍摄慢动作或空境时能让画面提档升级的拍摄技巧。升格视频让视觉停留效果更明显,观感更流畅、更连贯、更舒适,用对了升格(变速)拍摄技术,能为最终的画面呈现锦上添花。

以《巴渝糖画》为例,为了更好地展现巴渝糖画传承人刘贵兵在创作立体糖画时“提、拉、收、放”的娴熟手法,主创团队采用大量分镜头展现细节,配以合宜的音乐,不仅强化了手艺人高超的技艺,还调动了观众的情绪,让最终的呈现充满张力,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

在《巴南银针》中,为了展现巴南茶叶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陈树福精湛的手工炒茶技艺,节目全程记录了茶叶从采摘到炒制的全过程,很好地呈现了重庆茶文化的传承故事。采摘好的新鲜茶叶要经过几个小时、甚至十几个小时的自然摊晾后,附着在鲜叶上的水分才会逐渐散失,要想喝到最鲜活的茶味,全靠制茶师傅的一双手。有句老话说,“茶不离锅,手不离茶”。不戴任何护手装备,一双手在200度的铁锅里抛、抖、压、带、甩,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通过升格(变速)拍摄技术,不仅捕捉到陈树福在高温铁锅中快速翻动的炒茶手法,还记录下几分钟内茶叶颜色的变化瞬间。降低真实世界的速度,让精致的画面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将其带入场景之中,这种沉浸式的视听体验让画面有了强化戏剧的作用,极大地凸显出镜头语言的魅力。

除了升格(变速)拍摄技术的运用,《重庆老手艺》还有很多百微镜头,甚至用了一些改装的镜头转接环。而随着转接环的增多,拍摄难度也越来越大,哪怕只是一次不经意的呼吸,都可能会造成画面的瑕疵。为了给电视观众带来更舒适的视觉效果和审美体验,很多画面都是摄影师屏住呼吸完成的。

在新的时代背景下,《重庆老手艺》借助重庆广电融媒体矩阵的推广,把手艺人们请进了演播室,与主持人、记者面对面现场互动,分享台前幕后的故事,吸引了众多观众参与。全片在电视上播放后进行了碎片化处理,重新剪辑成几十秒的短视频在各大短视频网站传播。不仅如此,节目还突破了传统的“我播你看”的形态,加入了有奖问答等互动环节,增强了观众的参与感,让更多年輕人看到并爱上这些重庆老手艺。可以说,这是融媒体背景下电视专题片的一次有益探索。

四、结语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重庆老手艺》从30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活、文化、成长经历、个人感悟等角度切入,全方位、立体化、深层次地挖掘了重庆这座城市深厚的文化基因和精神内核,展现了这座城市的温度、热度和心跳。在喧嚣浮躁的综艺环境下,“择一事,终一生”的匠人精神是当下缺失的,同时也是《重庆老手艺》努力挖掘和呈现的。也许,正是创作团队对于匠人精神的坚守,愿意沉下心来打磨制作手段和表现手法,《重庆老手艺》才得以拨动观众的心弦,实现跨地域、跨国界传播。

不可否认,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对外展现重庆文化、讲好重庆故事的有效途径。内容生产者在拥抱互联网和新技术的同时,渗透在创作中的价值表达仍旧是核心。互联网和各大视听平台的崛起,让观众的兴趣越来越细分,在这个文化更加分众、更加个性的时代,广播电视节目的内容创作如何升级创新,如何融入新知识、新价值观,是每一个从业人员面临的新挑战。

参考文献:

[1] 洪铭宇.千年文化,DNF探索非遗传承的当代表达[DB/OL].界面新闻,https://www.jiemian.com/article/3859451.html,2020-01-12.

[2] 木心.云雀叫了一整天[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58.

作者简介 郭蓓蓓,硕士,主任记者,研究方向:新闻实务。

猜你喜欢
非遗传统文化
非遗视角下探析豫剧艺术的传承和发展策略
致力非遗保护,实现文化传承
“非遗”走进高校
官渡古镇“非遗”联展
“图书馆+书院”公共文化服务模式探析
就陕西平面外宣出版物创意设计谈几点看法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