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主播在新闻播音场景中的应用研究

2021-04-15 00:41王晨陈栓紧
新闻研究导刊 2021年22期
关键词:应用场景新闻媒体

王晨 陈栓紧

摘要:随着新技术的成熟,全球首个AI主播于2018年诞生。AI主播有哪些优势能为传媒业所用?未来AI主播又会何去何从?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文章基于国内外AI主播的研究现状,梳理了AI主播的发展阶段及特征,试论AI主播产生的影响,并就AI主播的应用场景提出建议。

关键词:AI主播;新闻媒体;应用场景

中图分类号:G21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22-0007-03

一、引言

2017年,人工智能写入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2019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关于促进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指导意见》。此后,人工智能逐步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拥抱”,孕育出不少卓越成果。根据微软和永安、清科数据测算,至2022年,中国人工智能市场规模预计将超过千亿元。在此背景下,2018年,新华社推出首个AI主播,开创了新闻领域实时音频与AI真人形象合成的先河。它在为传统媒体与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提供又一典型范例的同时,也促使人们思考AI主播与传统主播的优劣及其未来的应用场景。

二、AI主播的特征

AI主播可定义为基于“自然交互+知识计算”智能理念,结合语音及形象合成技术,向观众展现出生动逼真传达效果的主播,它主要有三个特征。

(一)极具拟人化传播效果

AI主播大多脱胎于真人主播,他们是对真实主播形象的“复制”,通过对真人主播进行技术性建模得到极具拟人化的躯体和声音。例如新华社AI主播“新小微”,她是以新华社记者赵琬微为原型生成的,可以根据不同的新闻内容和场景,利用AI算法实时驱动自身形态、面部表情,变换服饰、发型等。逼真的外形、真实的拟人动作,让AI主播具象性与真人感并存,对观众来说,有效营造出了新闻播报的现场氛围。另外,AI主播减少了人为控制的因素。新闻编辑人员只需将要播报的文本数据输入AI主播对应的程序中,它就能基于自身的数据库输出语音、视频,方便快捷,且有效避免了传统新闻主播在新闻播报过程中出现的漏字、错字、别字等问题,或是打哈欠、打喷嚏等不可控的突发生理问题,为人们提供更及时、更广泛的服务和更客观的新闻。

(二)24小时待命实时传递信息

AI主播全天候在岗,可随时为网络平台播报新闻,即使在凌晨,依然能以饱满的状态传递信息,有效缓解了真人主播的播报压力,分担了一定的工作任务。如在新华社客户端中,AI主播曾在凌晨0点52分播报新聞,其工作状态依旧良好,这有效增强了新闻画面的可观赏性,提高了新闻的时效性。再如,科大讯飞推出的多语种AI主播“小晴”,在全国两会期间,第一时间运用中、英、日、韩等语言播报会议最新动态,有效加快了中国媒体国际传播的步伐,压缩了对外发声的时间差,也为中国媒体走向世界赢得了新的机遇与条件。

(三)智能数据处理减少制作成本

马歇尔·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提到一种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1]。AI主播依托数据存在,它的背后有特定的行业数据库。AI主播不仅能够播报新闻,而且能从数据库中调取优质且精确的内容,进行数字化处理,总结出内在逻辑、规律。目前,实时的交通、天气、体育赛事等节目都需要提前开展大量的数据采集和组织工作,AI主播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保证数据采集和集成的效率。随着技术的不断改进,AI主播依靠其强大的数据库,不断挑战真人主播的位置。如在央视网络春晚的舞台上,以节目主持人撒贝宁为模板的AI机器人“小小撒”登场,他不仅能够对话,还能够背诵诗词,进行简单互动。新华社AI主播上岗以来,已实现量产,参与了互联网大会、进博会、春运、春节等重要新闻报道,通过新华社客户端、新华网、短视频平台播放,引发国内外媒体的广泛关注。

三、AI主播的发展历程

AI主播的合成,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根据技术呈现效果的差异,可将AI主播的发展历程分为两个阶段。

(一)起步阶段

在这一阶段,AI主播大多以三维虚拟形象出现,表情及动作较为僵硬,且耗时耗力,制作成本较高。2001年,世界上第一个人工智能虚拟主持人阿娜诺娃(Ananova)出现,CNN将其描述为一个堪比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主播。随后,日本、韩国等国家都推出了自己的人工智能主持人。2004年,CCTV—6频道推出了国内首位虚拟电视节目主持人—小龙。他采用3D形象设计,将金城武、刘德华、梁朝伟的面部优势吸收再重塑,负责主持《光影周刊》栏目。虽然在形式上有了重大突破,但事实上,起步阶段的AI主播播报一期节目的成本甚至超过传统主播。制作团队需要对声音、形象进行单独制作,将其嵌入合并,再进行三维程序制作,过程复杂烦琐。

(二)探索阶段

随着科技发展,技术的成熟,AI主播逐渐趋于真实。2016年,科大讯飞、百度等相关科技企业,在发布会上表示其人工智能的语音识别率已高达97%。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的精确性,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AI主播进入市场的进程。2018年5月,AI主播“康小辉”亮相,这位AI主持人是由科大讯飞打造,与央视主持人康辉外形相似。“康小辉”相比以往的AI主播,最大的不同在于不再需要高昂成本,只需简单设备便可播报新闻。2018年11月8日,第五届全球互联网大会上,搜狗与人工智能合作的AI主播“新小浩”面世,“新小浩”几近完美地克隆了新华社男主播邱浩,从形象到声音,从唇形到动作,几乎是邱浩的“翻版”。2019年2月,“新小浩”由坐式变为站立式,表现形式更加丰富。随后“新小萌”“丽莎”等AI主播纷纷亮相。

在探索阶段,我们能清晰地感受到AI主播越来越接近真实人类,服饰、性别等方面也做到了切换自如,制作成本越来越低,时间越来越短,技术不断升级迭代。

四、AI主播与传统主播的对比分析

(一)价值取向对比

由技术创造出的物品都有一定的价值取向。技术带来的价值取向通常表现在这种技术的使用途径和方式上。对比来看,AI主播尽管实现了量产,但其作用依然是模仿、替代。他不是凭空创造出来的仿真数字人像,而是通过综合描绘某一真实主播的身体特征、身份信息而产生的。通过数据的调动和记录,尽力去“克隆”传统主播,实现信息输出的目标。

但信息的传播往往不是一个单向循环的简单过程,而是不断突破、再创造的行为。在传媒业,判断一个主播是否优秀,播音時长、出现频次都不是关键所在,更重要的是对新闻稿件进行有思想力的表现,更可以表达为对新闻的再加工创造。传统主播可以合理运用自身情感营造新闻浸入感,而且传统主播在多次实践播音后能够从中提炼技巧,升华自身技艺,从而得到“1+1>2”的创新效果,但AI主播在当前的技术条件下,多次播音后,依然只能机械地念稿,尽力去模仿、还原传统主播,并不能自我提升,得到的是“1+1=2”的效果。

(二)播出效果对比

播音的效果方面,不得不说,AI主播比传统主播更加稳定。因为AI主播是由数据计算合成的3D数字人,不会存在像传统主播一样的生理问题、情绪波动等,遇到突发状况时,AI主播也能毫无波澜地完成新闻播报工作。反观传统主播,人们时常会在社交网络或短视频平台刷到传统主播的失误合集,有的是流鼻涕、打哈欠、补妆等,有的是大笑、忘词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都影响了节目播出的效果。那么AI主播在播音效果上绝对优异吗?当然不是,因为人工智能机器人是靠数据发出声音,而非声带发声,这就导致他们播音时存在两个问题。

第一是表达机械化,缺乏语流音变。人们在用普通话交流时,时常会出现儿化音、变调、多音字、轻声等,而AI主播是多音节连续输出,不能掌握全面的音变规律,导致播音时的机械性较强。如AI主播“新小浩”在一次两会新闻播报中,读到“什么东西最难携带?”中的“西”字时依然用阴平方式发声,并未音变为轻声,这容易让人混淆。第二是停顿不当,导致新闻逻辑不明。面对播报中的长句子,AI主播很容易停顿不当,导致语义逻辑不顺。

综上所述,在播音效果方面,传统主播和AI主播各有优劣,不能一概而论。

(三)情感互动对比

莎士比亚曾言,“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正是人类情感各异、思想存在差别的表现。人工智能作为一项技术,可以让虚拟主播利用后台程序的数据表达理解情感,但无法真正感受情感。面对相同的稿件,不同的传统主播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会有不同的场景创设,更有不同的理解。而AI主播只能根据程序的设定程式化地回应,进而表达,缺乏深层内涵,不能做到言志传神。缺乏情感的表达,是AI主播的劣势。互动方面,AI主播目前主要应用于新闻播报中,不需要与观众互动交流。但AI主播的应用范围不仅仅在新闻播报领域,还会在采访、综艺节目中出现,面对这样的场景,AI主播很难招架。如在采访中,传统主播能够根据嘉宾的回答延伸,现场随机变换问题,让主播和嘉宾形成良性互动。在综艺节目中,主播需要把控观众情绪,又要照顾舞台效果,这样一来,主播不再只是见字发声的机器,而是更需互动、以人为本的高素质主持人。

这样来看,AI主播与传统主播对比,缺少情感表达,缺乏互动性。

五、AI主播带来的影响

(一)对传统主播的影响

AI主播出现之后,是否能替代传统主播呢?有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研究。各方文章认为AI主播的出现对传统主播产生了三点影响。

一是迫使传统主播不断提高业务水平。在数据较多的财政股票、新闻类节目中可以看出,AI主播处理新闻时的精确度和标准度是传统主播无法比拟的,传统主播主持节目时很难保证没有意外发生,但是AI主播可以100%避免这些失误,这在无形中敦促传统主播不断提高自身业务水平。

二是倒逼传统主播寻求职业上的转型升级。AI主播已经在媒体平台量产播稿,他们通过文本的输入就能实现仿真式的播音,自动合成音、视频,高效且便捷。传统主播队伍中存在个别缺乏特色且不上进的主播,AI主播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会让这些主播面临失业危机,倒逼其创新进步,不断提高理论修养、自身素质。

三是有利于形成良性竞争的环境。

(二)对传媒业态的影响

传媒业处在变革时期,AI主播是顺势而生的创新产物。最直接的影响是AI主播直接提高了新闻的收视率,但收视率的提高并非因为内容,更多是因为形式。正如保罗·莱文森“媒介演进三阶段(玩具—镜子—艺术)”理论所言,新技术在初期被当作“玩具”,人们新奇于它的形式。当到达“镜子”阶段后,人们开始逐步关注媒介表达的内容,最终上升为后现实“艺术”[2]。所以AI主播在短期内会增加新闻的阅读量,但人们把它当作“技术玩具”,当人们适应甚至是厌倦了这样一种播音模式,传媒业又会恢复常态。传统的传媒业重心在采、编、播。现下,这三项工作有了人工智能的辅助,变得更加轻松,传媒业的工作重心将会逐渐偏向于把关。技术虽然让传媒业态变得高效快捷,但我们不能因此失去对新闻的掌控力。任何时候,当人失去对技术的控制,后果将不堪设想。在人工智能给新闻业态提供了极大便利的情况下,我们更加需要对新闻生产进行把关,明确信息的真实性,维护传媒业的公信力。

(三)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彭兰教授认为新媒体具有三大特征,即万物皆媒、自我进化、人机共生,这预示着传媒业与智能技术交互协作将是大势所趋[3]。

可以预见的是,未来传媒业要把人工智能当作辅助工具,使新闻生产更快捷、新闻信息传递更准确、表现形式更生动,一步步推动传媒业转型升级。

放眼世界,发达国家高度重视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我国也将人工智能作为产业驱动力。AI主播的发展,能够进一步优化国家外部环境,推动国家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完善伦理规范、引导社会风向,让技术与经济更加深入地融合,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

不得不说,AI主播的出现也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我国的传媒影响力,当全球第一个AI主播在中国上岗时,不仅在国内,在国际上也引发不小的轰动,美国、英国、印度权威媒体纷纷感慨主播“栩栩如生”,赞叹中国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的实力。这无疑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创造”的力量,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创造社会价值,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六、结语

目前,AI主播已能对模式化的信息进行播报,这在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人力资源,但却不能完全取代传统主播。因为人是因思想差异而独特,人工智能终究是数字机器,无法理解情感,也不能自生思想。在不断创新和变革的工业4.0时代,传媒业应该抓住技术日益成熟的机遇,让人工智能技术更加成熟,探索高质高效的人机合作,实现人类和技术的互补。

参考文献:

[1]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M].何道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57.

[2] 胡嵘.新媒体视阈下电视新闻主播业务素质的研究[J].记者观察,2019(2):27.

[3] 彭兰.智媒化:未来媒体浪潮:新媒体发展趋势报告(2016)[J].国际新闻界,2016,38(11):6-24.

作者简介 王晨,硕士,研究方向:新闻与传播。陈栓紧,硕士,研究方向:电影学。

猜你喜欢
应用场景新闻媒体
雪中放牧新风景
新闻媒体与我国当前公共领域的构建
云计算在运营商业务系统中的应用研究
浅谈北方移动微管微缆技术应用场景
河北“全覆盖式”对各级新闻媒体进行财政支持
室内外布线用新型光缆技术规范应用研究
新闻媒体的表达自由与司法公正
网络新闻媒体伦理失范问题分析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物联网关键技术与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