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融媒体视角下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工作研究

2021-04-14 21:52
卷宗 2021年8期
关键词:宽甸编研声像

李 秀

(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辽宁 丹东 118200)

1 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声像档案的必要性

1)声像档案更真实、全面、生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包含的方面很多,有传统技艺、民间故事、民俗习惯等等,其文化精髓不仅仅存在于成果,更多是表现在文化活动的进行中。而声像档案可以直观地记录和反映人类活动场景,具有参考价值、凭证价值和开发价值[1]。比如辽宁省丹东市宽甸满族自治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八河川皮影戏,要保存的不仅仅是一场戏,更在于传承人的演艺过程,甚至是皮影戏的语音语调、皮影材质等等。面对有血有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传统的文字和照片早已不能满足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需求,并且纸质档案易损、呆板。而声像档案可以消除理解障碍,通过背景搭建、多角度拍摄和整合,能直观生动地呈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貌,最大化地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的真实性、全面性。

2)声像档案更易保存、传播、传承。数字新技术的不断迭代,使得声像档案保存简单,不仅体积小、画质清晰,还能够长期保有,在归档和利用上也方便快捷。在利用和传播方面,声像档案优势更加凸显,通过编研,可以让声像档案变得有序有灵魂,甚至可以在融媒体的作用下,润色成一个个文化类的视听节目,并且在多平台高效传播,让这“鲜活”的档案有了思想和温度,逐渐融入进老百姓的生活中,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的精粹得到传承[2]。

2 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采编的原则

1)遵循民意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属于人民的,它具有高度的群众基础和社会记忆。因此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编研要考虑社会价值取向。在响应国家大政方针指引的同时,更要站在用户的角度选题,是选题接近民意。更要通过融媒体实现声像档案与群众的互动,在编研过程中倾听民声,调整编研思路,让编研成果更贴近生活。

2)全民参与原则。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全面采集工作困难巨大,在专业人员少、设备不够精良、资金稀少的情况下,很难做到全面而精细,这就需要档案编研时不能仅依靠于政府机关、各类档案馆和融媒体中心,而是要号召更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爱好者和志愿者参与。如今,手机、DV、录音笔等音像采集设备几乎人人都有,单单是手机就具备了拍视频和录音的功能。有心的人总能发现身边的值得留念的瞬间,同样也就能捕捉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美。并且很多摄影、摄像爱好者的装备精良,有的设备甚至好于官方。在2020年宽甸满族自治县朝鲜族“花甲礼”民俗活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收集爱好者高阳就利用无人机,采用航拍技术来展示“花甲礼”活动的宏大场面,拍摄效果非常理想。在活动中,多名非物质文化遗产收集爱好者通力合作,有的善于拍照、有的善于录像,从静态、动态、高度、多角度各个视角对“花甲礼”全程进行记录,立体地反映了“花甲礼”的面貌,画面清晰、细致,令人耳目一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素材完全可以来自生活,群众既是参与者又是受益者,只有这样,收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队伍才能不断壮大,也才有更多更接地气的作品呈现出来[3]。

3)求实创新原则。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讲究的是真实,但现在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已经不在的情况下又怎么办呢?可以采用情节重构的方式进行。比如在编研满族民间故事时,大部分为口述或讲述,在找不到故事讲述传承人的情况下,就可以向社会招募讲述人,地方口音或满族人优先,让冰冷的文字生动起来,形成声像档案项目与群众的良性互动。

3 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传播策略

在融媒体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编研成果的传播平台空前增多,电视、网站、微博、微信、各种APP和客户端都是档案成果展示的渠道。一段时间以来,利用声像档案向观众展示民俗文化的成果显著。从中央到地方,以档案为题材的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传播也迎来了春天。

1)形式上要“雅俗共赏”。(1)呈现形式上要有新意。优质的档案呈现不外乎题材和展示形态两个方面,但真实的素材往往平凡、没有基调,无法吸引群众的注意力,更谈不上走到人心里。因此,要想把档案编研成果既有料又有趣,既来自生活又装点生活地传播出去,是要花费心思的。俗话说,要内秀也得有好皮囊。对于优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我们需要给它加上一件舒服的外衣或者化个精致的妆容才能更加吸引人。因此,传播时可以依靠融媒体中心强大的节目制作能力,把声像编研成果再加工,变成精致的节目。比如说可以参照上海人民广播电台声音档案节目,用声音把档案改编成口述类历史文化节目;也可以模仿北京卫视档案,采用故事化的声像模式揭秘一段历史[4];还可以采用片花式的引导和悬念环节的穿插;在技术上添加视觉特效和音乐技术的使用,以诱发观众的期待,增加吸引力和关注度。总之,形式上不要过于“不拘小节”,电视类档案节目、纪录片,都是不错的选择。(2)呈现形式上要接地气。当前,数字技术不断进步,VR技术、三维可视化技术、二维码技术等多种多样,但有时过分追求技术反而降低了传播的效果。比如,如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采用了3D数字技术,但是3D眼镜却并未普及,反而让大众疏离。所以,非物质文化遗产声像档案的传播是要接地气的,绝不能过分地追求数字技术,让档案成果失去了平民气息,而是应该做到“雅俗共赏”

2)传播上要“多管齐下”。目前,媒体传播渠道“百花齐放”,传统电视和网站依然是档案类节目传播的主流媒体。但同时不要忽视优酷网、爱奇艺网、网易视频及学习强国等APP网站的宣传效果。当前,各个地方融媒体改革已经接近尾声,多家媒体整合后,形成的强势效果惊人。以辽宁省宽甸满族自治县融媒体中心为例,宽甸融媒APP、宽甸有线电视、广播、宽甸发布、宽甸融媒抖音号、宽甸融媒视频号、宽甸融媒快手号等为宽甸融媒统一管理。这些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编研成果传播的有效渠道,档案编研部门可以和地方融媒体深度合作,以扩大其传播、利用率和用户黏度,同时也增加了档案管理部门与媒体和用户的互动性,增加其影响力。同时,还可以建立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等移动互联网新应用,不仅可以对档案编研成果进行推广和宣传,还可以让编研部门受到业界和用户的关注。

4 结束语

建立声像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就是为了保存和传承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声像档案优势比传统介质要多很多,不仅大大减少存储费用,节省空间,还便于查阅[5]。更重要的是她能够借助媒体的力量精致化快速传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提高了档案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最大化地实现社会价值。

猜你喜欢
宽甸编研声像
《山东档案》
谈谈房地产档案的编研
能“看到”的声像定位 Bowers & Wilkins(宝华)705 Signature
原来我挺厉害的
试论声像包装与品牌塑造的新定位
档案编研在地铁文化中的应用
房地产档案编研工作的特点及其完善建议
基于声像档案管理强化谈企业科技发展的推进
急性阑尾炎的超声声像图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