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胸腔镜切除术对纵隔肿瘤患者血清COR、ACTH水平及并发症的影响

2021-04-14 07:42尚长青师智勇刘守知
中国疗养医学 2021年4期
关键词:胸腔镜微创研究组

尚长青 师智勇 刘守知

纵隔肿瘤是临床常见的良性肿瘤,由于纵隔是胸廓中央间隙,前后分别连接胸骨及胸椎,两侧为纵隔胸膜,加之纵隔内组织器官较为复杂,使得早期纵隔肿瘤诊断难度较大。阵发性咳嗽、咳痰量少、气短、活动后胸闷等是纵隔肿瘤常见的临床表现,疾病早期无特异性症状,随着肿瘤发展可逐渐压迫邻近器官组织,从而产生不良预后[1-2]。现阶段,临床对于纵隔肿瘤的治疗主要采用手术的方式,通过手术将肿瘤切除,以达到治疗的效果。传统开胸手术在纵隔肿瘤治疗中创伤较大,术后恢复慢[3]。随着胸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胸腔镜在外科领域中的应用大大降低胸壁肌肉的损伤,与传统开胸手术相比,胸腔镜手术术后疼痛感较轻,住院时间短,预后效果好[4]。基于此,本研究采用传统开胸手术与微创胸腔镜切除术治疗纵隔肿瘤,旨在探究其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9月至2020年5月接受手术治疗的纵隔肿瘤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42例。研究组女19例,男23例;年龄26~58岁,平均年龄(42.27±3.14)岁;病程2个月~6年,平均病程(3.34±0.75)年;肿瘤大小2.58~7.49 cm,平均大小(5.02±0.83)cm;肿瘤位置:前纵隔20例,中纵隔4例,后纵膈18例。对照组女17 例,男25 例;年 龄25 ~59 岁,平 均 年 龄(42.96±3.85) 岁;病程3个月~5年,平均病程(3.19±0.82)年;肿瘤大小2.44~7.50 cm,平均大小(4.98±0.81)cm;肿瘤位置:前纵隔19例,中纵隔3例,后纵隔20例。本研究获伦理委员会批准。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符合《现代肿瘤学》[5]中诊断标准,经胸部MRI及CT检查明确为纵隔肿瘤;患者伴有肌无力、气促、胸闷、咳嗽等不适症状;病例资料完整;家属及患者均知晓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已出现远端转移;胸部手术史;存在手术禁忌证;精神疾病,无法完成本次研究者。

1.3 方法

1.3.1 对照组 采用传统开胸纵隔肿瘤切除术,行单腔器官插管全身麻醉,完全暴露胸腔。手术切口设置于肋间后外侧,长度15~20 cm。随后使用肋骨牵开器牵开肋骨,在直视下观察肿瘤位置、形态等信息,逐步分离粘连组织并游离肿瘤。若患者伴有纵隔胸膜损伤,可留置胸腔引流管。缝合手术切口手术结束,术后给予抗生素抗感染治疗。

1.3.2 研究组 行微创胸腔镜切除术,采用静脉复合双腔气管插管单肺通气麻醉,保持健侧卧位,术前明确肿瘤位置。若肿瘤位于第4~6肋间,于腋后线或腋前线处做手术观察孔,经观察孔置入30°胸腔镜,探查胸腔内情况,另于第4~7肋间腋后线或腋中线处做2个长度为1.5~2 cm的操作孔,使3个操作孔呈三角形。松解胸腔内粘连组织,提起纵隔肿瘤周围胸膜,使用超声刀将胸膜切开,游离肿瘤,使用Hem-O-lock夹闭滋养血管。若患者伴有重症肌无力,可将切除范围扩展至整个胸腺,同时切除前纵隔脂肪组织,送至病理检查。留置胸腔引流管。手术结束,术后操作与对照组一致。

1.4 观察指标 ①围术期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引流管留置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②疼痛评分:于术前1 d及术后3 d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处疼痛情况,满分10分,疼痛感越强,总评分越高。③血清皮质醇(COR)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水平:采集术前1 d及术后3 d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5 mL,离心处理后留取上层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COR及ACTH水平。④并发症:胸膜腔粘连、切口感染、肺不张。

1.5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水平比较 研究组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血清COR、ACTH水平比较 两组术前疼痛评分、血清COR及ACTH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疼痛评分、血清COR及ACTH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水平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水平比较(±s)

?

表2 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血清COR及ACTH水平比较(±s)

表2 两组手术前后疼痛、血清COR及ACTH水平比较(±s)

注:COR=血清皮质醇,ACT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组别 例数 疼痛评分/分 COR/(ng·mL-1) ACTH/(ng·mL-1)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 术前 术后研究组 42 2.10±0.82 3.41±0.88 68.33±12.63 115.29±14.43 3.32±0.36 3.10±0.38对照组 42 2.11±0.80 6.29±1.24 68.57±11.96 135.52±15.49 3.34±0.35 4.18±0.49 t值 0.057 12.275 0.089 6.193 0.258 11.288 P值 0.955 <0.001 0.929 <0.001 0.797 <0.001

2.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目前,对于纵隔肿瘤的治疗,手术是首选方式,由于手术方法较多,暂无固定手术方式。传统开胸手术是在直视下行肿瘤切除,具有操作空间大、视野广、肿瘤清除率高等优势,但手术对患者造成的创伤较大,渗出较多,术后并发症多等因素对术后恢复造成影响[6-7]。

近年来,随着微创胸腔镜技术的快速发展,将其应用于纵隔肿瘤治疗中效果较好,术中几乎不损伤胸壁肌肉,对机体影响较小,有效避免过度牵拉等对机体的损害,有助于促进术后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弥补开胸手术的不足[8-9]。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手术时间、引流管留置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术中失血量少于对照组,表明与传统开胸手术治疗相比,微创胸腔镜切除术对患者造成损伤较小,患者术后恢复较快,缩短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微创胸腔镜纵隔肿瘤切除术中根据肿瘤位置选择操作孔,使其呈三角形排列,为术中器械操作提供充足空间,避免器械碰撞等损伤胸膜或其他脏器,从而减轻手术对患者机体组织造成的损伤,降低术后并发症概率[10-11]。有研究显示[12],机体在术后应激反应下可促进COR及ACTH合成分泌。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疼痛评分、血清COR及ACTH水平、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提示微创胸腔镜手术术后应激反应较小,手术创伤小,疼痛感轻,并发症少,利于促进预后恢复。

综上所述,微创胸腔镜切除术在纵隔肿瘤患者治疗中可有效减轻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概率,降低应激反应,促进预后恢复,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胸腔镜微创研究组
持续骨牵引复位在近节指骨干骨折微创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肺癌的微创介入治疗——专访北京医院肿瘤微创治疗中心主任李晓光
胸腔镜下交感神经链切断术治疗手汗症的围手术期护理分析
分析微创无痛治疗龋齿的效果
不同肺复张方法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体位护理对胸腔镜手术术后快速康复的应用
不翻瓣微创口腔种植的临床研究
立体几何单元测试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一)本刊试题研究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