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珍
【摘要】课堂教学是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教学设计、教学探讨等多种途径渗透美的教育。诗词作为中职教学内容的重要题材,教师可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渗透审美的教育,从唤醒学生的审美意识、理解作品的语言美、情感美以及进行美的创作等方面引导,进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关键词】审美教育 诗词 中职生
【中图分类号】G712;J61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0-0172-02
教育部2020年颁布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审美发现与鉴赏是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组成部分之一,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提升审美境界,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现美,创造美。[1]诗词作为中职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提升学生审美发现和鉴赏能力的途径。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以优秀的诗词为媒介,引导学生去发现美、体验美、表达美,提升学生的审美境界。
一、发现美:唤醒学生感受美的意识
在引导学生学习诗词时,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朗读方法、运用优美的语言和新媒体手段等,让学生初步感知诗词韵律之美、意境之美。
(一)体味诗词的韵律美
诵读是开启诗词世界的大门,在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引领学生关注自《诗经》就开创的“重章叠句”的韵律之美,理解诗词整散句审美韵律,注意让学生进行把握、分析整句呈现出的对称美、音乐美,散句那种随心所欲、散而不乱、自然活泼、生动感人的效果。同时,教师也应在语气、节奏、情感等方面进行指导,要让学生带着感情去朗读,去初步感知诗词的韵律美。例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根据诗歌内容,教师需要指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朗读不同的片段。第一自然段需要我们读出天姥山的雄伟以及它向我们呈现出来的神秘,此时诗人对天姥山是向往的,所以此段朗读应该是欢快的。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第二自然段时,需要针对不同的景象用不同的语速和语调:朗读月夜清幽之景时,就需要平和、缓慢的语速;朗读夜晚神奇的景色时,需要欢快的、激昂的语调;朗读美好的梦境消散的时,需要缓慢的、失望的语调。最后一个自然段中诗人抒发自己不侍权贵的情感,需要我们用愤慨的、坚定的语气朗读,读出诗人的豪放情怀。
诗词朗读的方式多样,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范读、分角色朗读、配乐朗读、齐读、小组朗读等方式,依据诗词所表达的不同的情感,创设不同的朗读活动,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二)发现诗词的意境美
读诗词重在懂意象,而意象营造出的“意境之美”是诗词学习的关键,也是我们审美的关键。中职学生的基本功比较薄弱,理解诗词的程度不高,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在引导中职学生理解诗词大意的前提下,向学生打开诗词意境之美的大门。
朱光潜曾说,美感的时间纯粹是意象的世界。意象是体现诗人主观情感情谊的具体物象,也是“读者与诗人进行情感交流的载体”。[2]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词人为我们展示了诸如“北风、白草、飞雪、树、罗幕、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瀚海、冰、云、中军、胡琴、琵琶、羌笛、辕门、红旗、轮台、天山”等物象,向我们展示出边疆独具魅力的雪景,让读者体会到边防战士生活的艰辛。整首词中,词人对冰天雪地的塞外风光有独特的感受,如千古流传的“千树万树梨花开”一句,为我们营造出壮美意境,颇富浪漫色彩。词人把边地寒冬比作南国春景,可谓妙手回春。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勾画出瑰奇壮丽的边塞雪景。让我们仿佛置身于塞外,一同体会北国风光,感受祖国大好河山之美。
二、体验美:提升学生理解美的认知
因中职生的注意力相对不集中,所以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美的体验非常重要。当唤醒学生的审美感知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品味诗词的语言美、意境美和情感美,能提升学生理解诗词之美的认知。
(一)品味诗词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诗词对语言的要求更高。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在中职语文教学中,教师也需要引导学生去品味诗歌语言的美,去体会或是清新自然、平淡樸素、华丽工整、含蓄委婉,或是雄浑壮阔的的语言风格。针对不同的语言风格,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去抓住诗词中的每一个字眼,去体味其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
以李清照的《声声慢》为例,全词中最有特色的莫过于叠字的使用。“寻、觅、冷、清、凄、惨、戚、点”等叠词的使用,奠定了整首词“伤感、悲愁”的基调,将环境的凄冷、词人内心的无助和感伤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词中“寻觅”“冷清”“凄惨”“点滴”等,仿佛是信手拈来,为不经意之间的创作,但是字里行间又透露着词人对语言的锤炼:自然、生动、形象,情感表达细腻入微,仿佛是对读者诉说着内心不安的情绪,失望、伤感、落魄的心绪跃然纸上。同时,此词也将诸如“这次第”“怎”等日常生活中的口语化的语言融入其中,雅俗并用,更能让读者体会到词人的愁绪。词人在无声的文字中传达出来有声的悲愁之情,让读者产生共鸣。
(二)理解诗词的情感美
古诗词的学习过程能对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这就是所谓的“情意”价值。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的“情意”价值会不断增值。体味诗人在诗词中所要传达的思想情感是学生研读诗词的重点和难点,只有把握了诗人的情感态度才能提升学生对“情感美”的认知,进而增加学生的“情意”价值。
在《登高》颔联中,诗人用萧萧的落木、滚滚的长江水来衬托急风中哀嚎的猿鸣声、清澈的水中陆地上空盘旋的飞鸟图,更加凸显了秋天景色的凄凉,诗人内心的悲伤。教师在引导学生理解诗人情感时,需要学生抓住诗中“百”“万”等词语,以量词来衬托自己“无边”的落寞感,诗人此时的内心就如同不断飘落的树叶和不断流逝的江水,难以排解。无限悲凉,溢于言外。尾联中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加上因病断炊,悲愁就更难排遣了。层层递进,情感回环往复。至此,诗人忧国感伤之情跃然纸上。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诗中家国情怀的感知、理解,培养学生的家国意识、民族情感。
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尚未引导学生去归纳“景中情”(含蓄的情)和筛选诗词中抒情的句子(直接的情),学生便无法准确、细腻地归纳出诗词的感情,更别谈理解诗歌中的情感美了。
三、鉴赏美:培养学生创造美的能力
中职语文新课标指出,学生在形成正确的审美观后,教师需要引导学生开展审美鉴赏的活动。运用联想和想象,初步具有鉴赏美、评价美的能力,并能运用口语和书面语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提高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和美感程度。因为中职学生的底子薄,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听、说、读和写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美的鉴赏,以提升学生鉴赏美的能力。
(一)挖掘诗词的留白美
教师要善于挖掘每一首诗词中“美”的存在,引导学生感受美、鉴赏美、表达美。在深入研读诗词时,在体味诗人的情感态度上,学生需要借助想象,借助已有的经验和认知在头脑中构建诗情画意的画面,能用自己的语言传达诗词中所展现的美的景象。
如在《鹊桥仙》中,“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学生借助已有的经验和知识,能在脑海中形成一幅美的画面:缱绻的柔情像流水一样绵绵不绝,俩人的约会似梦影般缥缈虚无,佳人离别之时不忍心去看那让人常见的鹊桥路。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此场景进行描述,在学生描绘场景时,播放舒缓、伤感的音乐,让讲述者置身其中,仿佛自己此时就是离别的恋人之一。
同时,借助不同的诗词教学材料,我们也可以进行多样的教学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如根据诗词的内容创作舞台剧;举办“某某班谈诗词”活动;进行诗词中的观点的辩论赛;开展“小组互评诗词”的活动等,以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
(二)提升诗词的创作美
当学生能表达美以后,教师需要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对诗词进行再创作,以提高学生书面表达的能力,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表达效果。
在学生进行创作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一边播放对应的背景音乐一边让学生进行再创作,仿佛置身于诗词中。如教师在对苏轼的写作风格、个人创作背景介绍后,根据词中所呈现出来的思想情感,可以引导学生写一封名为“我想对你说……”的信,学生可以在所学的《江城子·密州出猎》和《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任选一篇,表达自己的情感。
当然,中职学生因为写作能力的限制,教师也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领域让学生进行再创作。如安排不同专业的学生用一句诗词介绍自己的专业,并阐明原因;根据中职语文新课标的要求对诗词进行扩写;根据所学的诗词写读后感;摄影专业的学生拍摄MV,并展示每个画面拍摄的选材的原因等多种活动,提升学生鉴赏美、书面表达美的能力。通过创设各种情景,深入挖掘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及时引导学生表达诗词中呈现出的艺术美,这也是和新课标的“表现美、创造美”的观念不谋而合了。
综上所述,我们在语文的诗词教学乃至所有的层面的教学过程中都应该将审美教育融入其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朗读方法唤醒学生的審美意识、引导学生深入研究诗词,去鉴赏诗词之美,最终进行美的创作,在无意识中提升学生的审美意识、审美情趣。这样,学生发现美和表现美的能力也会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提升了。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标准(2020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3.
[2]张锦蓉.以诗解诗的应然之道:探访背景·解读意象·鉴赏语言[J].中学语文参考,20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