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清盆
【摘要】教育改革浪潮下幼儿的深度学习在学前教育界备受关注,因为它关注的不只是幼儿当前的成长,对于幼儿终身全面的发展也具有非常重要价值。科学区域具有过程自主、内容灵活、材料丰富等特点,为幼儿进行深度学习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通过及时捕捉兴趣、合理投放材料、适时有效引导、注重分享评价等途径,支持引导幼儿进行深度学习。
【关键词】大班 科学区 深度学习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2-0136-02
幼儿深度学习是指“幼儿在与周围环境互动的过程中,通过自己特有的学习方式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的知识和经验,探索周围的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物质世界,并将这些知识和经验纳入原有的认知结构和迁移至新的情境中,以发展高阶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的一种学习”。科学区域活动倡导“过程的自主性、内容的灵活性、教师指导的间接性、氛围的轻松性”,与深度学习理念相吻合,为幼儿深度学习的高阶思维形成创造了条件。
一、大班科学区活动中幼儿深度学习存在的问题
通过观察,我们发现在大班科学的区域活动中的幼儿深度学习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幼儿探索的目的性不强。大班科学区域活动有着高度自主性特征,能满足幼儿的兴趣与个性发展的需要,但是很多幼儿并非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材料和内容,而是跟着其他小朋友选择材料,或者拿到材料后就是摆弄材料,不知道这些材料要做什么。如在磁铁游戏中,翔翔拿着两块磁铁,不停地用一块磁铁吸起另一块磁铁,分开,再吸……如此重复。
(二)幼儿有效探究的时间不长。由于幼儿探索的目的性不强,加上科学区域自主特点,幼儿在区域活动开始后,经常游离于选择材料、摆弄材料,所以在进入真正问题探究的过程较久,在探究的过程中,又往往会出现被其他材料吸引,或者遇到困难、更换材料等问题,导致有效探究的时间不长,探究未能深入[1]。
(三)幼儿遇到问题未能积极解决。幼儿在科学区域的探究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真问题,这些问题需要幼兒积极地解决,但是在现实活动中,很多幼儿一遇到问题就有畏难情绪,急于找同伴或教师求助;有的幼儿在解决问题时坚持性不够,刚开始时会尝试解决问题,可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由于缺少相关的经验或相关技能就放弃了,容易半途而废。
二、大班科学区活动中幼儿深度学习产生问题的原因
(一)科学区域材料投放不合理。在大班科学区域活动材料的投放上,多数选择了现成的成套的科学区域材料,教师未经筛选材料全部投放,导致区域活动材料目的性不强,无法体现层次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未能满足不同能力水平的幼儿进行材料的选择。其次是高结构材料多,游戏玩法单一,缺乏开放性和创造性。
(二)教师对幼儿探究学习观察不足。多数教师对幼儿科学区域活动行为的关注只是走马观花,如只是巡视幼儿是否有事可做,是否捣乱,而未能真正关注幼儿在玩什么?怎么玩?使用的材料是否合理合适?是否有探究的主动性等。教师对幼儿探究学习的过程观察不足,也就导致了无法发现幼儿探究过程中的问题,未能提供适合的指导。
(三)教师对幼儿探究行为的评价流于形式。教师在区域活动结束后,有的忽略了分享交流的环节,直接收拾整理材料就完事了。有的组织分享交流,但是以教师的角度评价幼儿的纪律表现,较少让幼儿表达自己的看法或分享自己的经验。有的虽然有组织幼儿进行分享自己的探究过程,但未能根据幼儿分享的内容进行梳理启发,只是简单地回应“你真棒”“下次继续探究”等无实质性的启发引导。
三、大班科学区活动中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策略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积极思考实践,提出以下支持策略。
(一)及时捕捉兴趣,激发幼儿探究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幼儿发现科学区域活动的探究内容是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时,幼儿便有了高度的探究动机和内驱力,便能自主地投入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这也就为幼儿深度学习的发生做好了准备。因此,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兴趣,激发幼儿进行科学探究的内在驱动力[2]。如,诺诺小朋友在美工区用水粉作画时,不小心把颜料撒在了桌上的一团纸巾上,纸巾膨胀动了一下,诺诺对于纸巾会“动”十分好奇,并和旁边的小朋友讨论起来。于是,我便抓住此次契机,在科学区投放了“会动的毛毛虫”实验材料,引导幼儿通过实验各种不同材质的纸张让幼儿感知水的各种现象。幼儿最初的探索源于最初兴趣,教师要及时发现幼儿的兴趣点,并积极思考这个兴趣点是否有探究的价值,并在幼儿探索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引发幼儿产生新的问题,继续探究。如在“会动的毛毛虫”活动中,幼儿又不断地产生了“用什么纸张做成的毛毛虫容易动起来”“要滴多少水纸张才能动起来”等新的问题。教师随着幼儿兴趣的变化,在幼儿最近发展区内提供适宜的支持,进一步帮助幼儿进行持续主动的探究。
(二)合理投放材料,满足幼儿探究需求。大班幼儿处于具体形象思维阶段,在进行科学学习时需要通过与材料的互动进行探究学习,因此,丰富的、开放的、生活性的科学探究材料是幼儿在科学区活动中进行深度学习的着力点。为了进一步促进幼儿在科学区活动中积极主动地进行科学探究学习活动,满足幼儿的探索需求,应合理地投放材料[3]。如在制作水烟花喷射器时,幼儿自主选择的材料多为矿泉水瓶,并选择了幼儿剪刀作为打洞工具。然而,在制作的过程中,幼儿发现幼儿剪刀的头是圆角的,无法打洞。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发现并收集到了一些材料和工具,有各种各样的瓶瓶罐罐,粗细和长短不一的吸管、软管,医用输液装置、针筒,还有大头针、钉子、锤子、教师用的剪刀等,不同的工具和材料,满足了不同发展水平大班幼儿自主选择的需要和个性化的兴趣,支持幼儿的创造性表现,保障了幼儿深度学习的物质需求。又如在“沉浮”游戏中,教师除了提供石头、乒乓球、回形针等材料,还提供大小一样、材质不同的球等,在满足多样性的基础上又满足了层次性。
(三)适时有效引导,促进探究持续深入
第一,为了让幼儿在科学区活动过程中更有目的性,在探究活动前,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进行谈话,如介绍科学区内新投放的区域材料,为幼儿明确活动中要解决的问题、需要准备的工作,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需要注意的事项等,减少幼儿面对新内容而产生畏惧感。第二,教师要有目的地引导幼儿发现问题,以问题为抓手,让幼儿在“发现问题—提出猜想—验证猜想”的往复过程中提升问题解决的能力。如在科学区“斜坡滚球”中,幼儿发现“为什么小球有时滚得快?有时滚得慢?”的问题,他们在提出猜想后,找来了不同的材料搭斜坡,并在探究过程中不断发现问题,不断变化斜坡的高度,或者找不同类型的球放到斜坡上往下滚,最后得出了结论:斜坡高,球就滚得快,斜坡低,球就滚得慢。第三,在幼儿探究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仔细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从多个方面观测幼儿是否处于深度学习状态,适时发问。如在科学区“小船历险记”游戏中,幼儿利用自己制作的小船承载“粮食”的过程中,发现原本浮在水面上的小船沉下去了,他们只是不停地玩着放入“粮食”,捞起小船等。教师发现后适时抛出问题:“小船为什么会沉到水里了?”“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小船不沉到水里?”推动幼儿继续探索。随着幼儿不断试验,他们又发现新的探究问题,如可以让沉在水底的物品浮上来,也可以让浮在水面的物品沉下去,掌握好每只小船的承载重量,小船就不会沉下去了等,由此推动了活动的持续深入。第四,注重指导幼儿对探究过程的记录,把自己在探究活动中的问题、猜想、实践结果或者是自己的所看、所闻、所想、所得,用适宜的、自己喜欢的方式及时记录下来。如为了让大班幼儿探究了解各种饮料对于牙齿的影响,教师在科学区中提供了“蛋壳变变变”材料。由于蛋壳在不同的饮料中形成的变化需要持续一段时间,在这段时间内,就需要幼儿对探究中的发现做阶段性的记录,以便于了解全过程,建立相应联系并回顾整个探究的过程。
教师的细致观察,以及基于幼儿原有经验和能力水平适时的介入指导,积极引导幼儿对一个问题从多角度进行探索,能將探究活动引向深入,促进幼儿的深度学习。
(四)重视分享评价,促进经验提升迁移
积极的分享评价在幼儿科学区游戏活动中是至关重要的。幼儿在分享交流前要反思自己的行为,如要回顾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阐述自己在探究过程中与材料的互动,与同伴的合作互助的表现和收获,反思自己在科学探究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进而在后续的活动中可以更好的完善和改进。如在“引水”游戏后,品孜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说出了在架管道的过程中,发现架子高低落差大,管道一直往下滑,或者地面不平坦架子容易倒,提出了要找一些可以垫平的垫子或固定架子的绳子等。伊伊立刻分享了自己使用牛奶罐固定架子的办法,得到了品孜的认同,表示下次也要试一试。
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幼儿能收集到其他小朋友的探索经验或方法,帮助自己在下一次的探索实践中更好地运用;在幼儿遇见挫折丧失信心时,教师也能及时掌握信息积极引导,安抚幼儿的心灵,鼓励幼儿再次迎接挑战,帮助幼儿建立遇见困难迎难而上的勇气,在困难中逐步增强自己解决问题或困难的能力,获得知识和方法,切实帮助幼儿成长。
在支持幼儿深度学习的实践中,我们深切感受到了大班幼儿科学探究的兴趣更加浓厚,自主性更强了,他们能更认真专注地参与探究学习,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乐意与同伴合作、交流、分享,想象力和创造力也得到了提高,逐步实现了高阶思维的形成。
参考文献:
[1]李洁.大班科学区域活动中幼儿深度学习的研究[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20.
[2]赵梦颖.基于STEM教育促进幼儿深度学习的行动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20.
[3]朱凤.幼儿游戏中实现深度学习的支持性策略研究[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