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文化传播中的茶文化和戏曲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的潜在影响分析

2021-04-14 22:37曹晓玲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2期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茶文化

曹晓玲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旨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提升学生运用汉语语言的能力。将区域文化科学合理地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可以起到丰富教学内容的作用,同时也可以增加语文课堂教学的实践环节,摆脱语文课堂教学目前普遍存在的学生不愿学和老师不愿教的思想怠惰现象。区域文化中独特的茶文化融入到语文课堂教学,或是语文教学走出上述困境的一条道路。区域文化中独特的戏曲文化进入校园,旨在让全国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将戏曲文化植根于语文课堂教学中,是我们语文课堂教学走出上述困境的另一条道路,值得我们语文任课教师应该认真思考。

【关键词】区域文化传播  茶文化  戏曲文化  语文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2-0023-02

语文教学从来就是跌跌宕宕,起起伏伏,发展与滞后,基于与挑战并存。目前语文课堂教学普遍存在学生不愿学、老师不愿教、师生的语文水平一般的现象。如何摆脱语文课堂教学的这种困境,是我们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正视的问题。

1.区域文化传播对语文课堂教学的作用

在语文课堂教学有效地利用区域文化资源,可以做到消除传统课堂教学产生的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增加语文课堂实践环节,还可以深入培养正向的地方文化价值认同,提升民族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区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从区域文化中发现语文教育教学的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课本以外的语文教学读本和学习资料,改变单一的语文课本教材带来的学生缺乏语文学习激情的现象,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虽对区域文化了解的程度相当肤浅,但是学生天生的好奇心和猎奇心理使他们具有深层次了解区域文化的强烈欲望,具有对区域文化的理所当然的接受性,而地方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等也会随着乡土语文的教学和学习,默默地根植在学生的脑海中,直至心灵深处。

2.区域文化的茶文化融入语文教学

2.1以贵州茶文化为例

中国作为茶叶的最早起源国,国人自古以来就有饮茶的传统、制茶的工艺,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形成了在世界上独树一帜的茶道。贵州是我国优质茶叶的产出地之一,仅次于云南。上个世纪80年代,考古专家在贵州晴隆地区发现了距今200~500万年的茶籽化石,从而将中国的茶叶种植历史往前推了一大段。茶圣陆羽曾云:“黔中,生思州、播州、费州、夷州。其思、播、费、夷……十一州。未详,往往得之,其味极佳。”贵定地区的云雾贡茶以其稀缺性和优异性的品质,广受众多饮茶专业人士的追捧;茶中新贵瓮安地区的欧标茶,为进军欧美市场特意采用欧盟标准,全力打造迎合欧美人士饮茶口感的中国有机茶;贵州地区茶叶名品众多,例如遵义红茶、石阡苔茶、湄潭翠芽、金沙贡茶、梵净山翠峰茶、雷公山银球茶、晴隆绿茶、水城春茶、朵贝茶、羊艾毛峰等均为贵州地区不同区域的茶叶名产。茶叶市场上的贵州茶叶更成为了优质茶叶的标签。所以,将茶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可以作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契合点,能够帮助学生传承中华优秀文化、树立国人的文化自信心。

2.2茶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贵州被认定为我国最早的茶叶种植地区,贵州地区的茶文化也是丰富多样。首先,释放学生的天性,调动他们的积极情绪,让学生主动地去了解和搜集祖国各地的茶品、茶叶种植、茶叶故事等,并做语文课堂简短展示,展示给同学们,增强同学们对中国茶文化的深层了解和对中国茶道的认同。其次,选取具有地方区域特色的茶文化制作成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教学时展示给我们的学生,便于学生获得感官的直接刺激,直观地感受祖国的茶文化魅力,并主动探究茶道的深层文化内涵。例如向同学们展示茶叶制作工艺,绿茶、红茶、花茶等不同的制作程序,丰富学生的茶文化知识。最后,选取名人的茶轶事向学生授课。例如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有云:“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的这首诗词写出了苏轼的内心感慨,由茶入禅,再由禅触碰到人生的感悟。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的诗句云:“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入淮清洛渐漫漫。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人间有味是清欢。”该诗词展现出了中国茶文化的那种悠闲、恬淡、静雅的独特画卷。

3.区域文化中的戏曲文化对语文教学的潜在影响

3.1戏曲塑造舞台形象促进语文阅读写作教学

语文阅读写作课堂教学,分析、刻画人物形象要从人物的心理、动作、神情、语言、外貌等方面入手。首先,戏曲塑造舞台形象[1]。美学追求的说法是“形神兼备”,对学生进行戏曲欣赏课堂教学,要注重审美和戏曲融合贯通。戏曲中的人物造型分为声音造型和动作造型两类。声音造型以京剧《二进宫》中的花脸徐延昭、老生杨波、青衣李艳妃为例,该剧演出的是一拨文臣武将和前朝后宫共保江山社稷的爱国戏曲。徐延昭作为边关将帅,突出的形象是声音宽阔豪迈;杨波作为朝廷第一文官,突出的形象则是声音清亮稳重;李艳妃作为后宫嫔妃,突出的形象必定是声音娇婉动人。做到形神兼备,声音本身必须做到能够突出性格内容来,使得整部戏曲的声音丰富而充实,不同人物在声音的塑造下更加彰显性格化。动作造型以革命样板戏《红灯记》为例,戏曲《红灯记》的一场“痛说革命家史”曲暮:李奶奶豪情万丈地将红灯的革命历史讲给铁梅听,听后铁梅用手高举红灯,激情澎湃的说辞,向观众展示铁梅自己就是无产阶级革命接班人的伟大形象。学生在感受戏曲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时,会不由自主的受到影响去模仿,进而将该场景迁移到自己的阅读与写作之中。其次,戏曲人物的内心情感外化。在日常生活当中,我们的喜怒哀乐等内心情感会在面部表情外现出来,但是,戏剧舞台和日常生活是存在很大距离的,演员需要在舞台上演绎出内心情感的变化,使观众通过演员的面部表情直观地感受出所刻画的人物的内心情感,所以,戏曲需要采用外化、物化、形象化的措施,突出人物的内心情感变化。例如:蒲剧著名的曲目耍帽翅,在《徐策跑城》一幕中,为了外显出来徐策听到薛刚反唐消息之后的欣喜若狂的心理情緒,将乌纱帽上的左帽翅向右摆动,右帽翅向左摆动,左右帽翅互动的盘旋摆动来彰显徐策内心的欣喜若狂,用外现的动作演绎戏曲人物的内心情绪波动。通过细致入微的观察,学生会从戏曲的舞台演义中发现演员对人物情感的外化表演,同时又会思考自己的阅读与写作如何体现人物的内心情感。

3.2戏曲文化是中国传统国学语言课堂的课外延伸

中华民族五千多年历史所孕育出的戏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凝结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的国学思想、民族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2],在根本上和语文课堂教学中体现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是相呼应的。例如京剧《将相和》,演绎的是战国时期发生在赵國的武将廉颇和文官蔺相如之间的故事,整部戏曲演绎出了理解、尊重、宽容、团结的价值观念。例如京剧《锁麟囊》,演唱的是中华传统文化中与人为善的精髓,剧中的主人公薛湘灵见人急困,拿出自己装满珍宝的锁链囊去帮助一位丝毫不相识的陌生人,戏曲中的唱词:“怜贫济困是人道,哪有个袖手旁观在壁上瞧?”简洁有力、朴实无华的唱词,情真意切地的唱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灵魂——与人为善。这些个传统戏曲,大都蕴含着家国情怀,是语文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价值取向。例如:《寇准背靴》中的唱段:“为国操劳为民忧,只要能访出一个杨元帅,哪怕再挨两砖头……”直白地唱出了寇准的爱国主义情怀,受到了全国老百姓的普遍欢迎,河北梆子、秦腔、豫剧和昆曲等剧种都竞相追捧此类剧目。精忠报国的爱国主义素养也正是语文课堂教学的教育目标之一。例如被戏曲界称之为曲祖的南戏《琵琶记》,其中所谓“极富极贵牛丞相,施仁施义张广才,有贞有烈赵真女,全忠全孝蔡伯喈”,仁、义、贞、烈、忠、孝俱全,明朝皇帝朱元璋观《琵琶记》后赞其曰:真乃富贵家必具之“山珍海味”者也。传播历史知识、进行伦理教化、实施人文启蒙是戏曲的固有之功能,礼义廉耻、忠孝节义、善恶美丑的价值观念的宣传和继承,需要一种媒介,戏曲就成为了传承这种优秀传统的不二之选。说完正例,再叙一叙反例,反例往往可以作为一面镜子。例如黄梅戏《陈州怨》,当地的州官刘得林、杨全吾贪赃枉法,私吞赈灾粮款。戏曲中的主人公包勉(包拯之侄,新科探花)受命到陈州主持赈粮,却被州官刘得林、杨全吾拉拢下水,三人沆瀣一气,案发之后,包拯不徇私情,秉公执法,拒绝劝解和亲人的求情,大义灭亲,将主人公包勉和州官刘得林、杨全吾一并铡死,为民出害,伸张正义,彰显出国人的对法治的渴望。例如戏曲《清风亭》,主人公张继宝追求功名富贵而逼迫养父养母致死,最后,遭受雷电致死,描绘出违背伦理道德的悖行必遭天谴的一幕场景,同时宣示人间正义的力量,彰显邪不压正的历史法则[3]。

4.小结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教学的宗旨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素养,而多元而丰富的地方区域文化为语文课堂教学提供了重要资源。茶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是一个激活语文课堂教学的变革思路。带有浓郁的地方区域文化特色的地方戏曲引入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个有效的革新途径。

参考文献:

[1]张庚,郭汉城.《中国戏曲通论》,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9年版,第326页.

[2]佘丹清,张曦微.强化母语意识,深化大学语文教学改革——高等学校大学语文教学改革研讨会纪要[J].湖南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6):10-12.

[3]任树民,李秋.清代流人的地理分布及其对文化发展的贡献——以吉林地区为视角[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5).

猜你喜欢
语文课堂教学茶文化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世界各地的茶文化
别具特色的俄罗斯茶文化
提问机制在小学高年级语文教学课堂的运用
让传统文化融入语文课堂教学
浅谈聋生语文教学生活化
“合”乐而“不为”
关于农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几点思考
如何看待和处理语文课堂教学“中途离题”的问题
20世纪上半叶现代都市茶文化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