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体系内涵及推进路径

2021-04-14 22:37何姝婵张晓雪王梓涵黄兴原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32期
关键词:五育融合劳动教育内涵

何姝婵 张晓雪 王梓涵 黄兴原

【摘要】在教育体系中,劳动教育是重要组成部分。它构成了“五育并举”在新时代的教育内涵。从理论、实践两个角度,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两个视角构建高校劳动教育生态系统理念和整体架构,从而促进高校肩负起新时代教育育人重任,改善当下因缺少劳动教育的教育体系失衡现状,促进劳动生态向良向好发展。

【关键词】高校  劳动教育  内涵  推进理路  五育融合

【基金项目】2021年度“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21年度大连工业大学校级教学改革项目,项目编号:JGLX2021047;辽宁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7年度课题,项目编号:JG17DB047。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2-0021-02

1.引言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提出了加强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指导方针。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加快构建德智、 体、 美、 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1]。在“五育一体,融合育人”背景下,全面在高校中普及并落实劳动教育体系的内涵及推进理路,客观上符合当下人才培养目标,有利于五育融合理念的实现。

2.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概述

在新时代的高等人才培养体系中,对大学生开展系统性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技能锻炼与劳动实践实训,旨在专业层面上可以培养创新、实践能力,同时在思想层面中可以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等素质的综合型人才,一定程度上促进高校劳动教育的开展与落实。

2.1新時代劳动教育内涵

第一,从教育作用上,从“以劳育人”的视角出发。首先,新时代劳动教育对五育具有承载性基础作用[2]。劳育的培养目标渗透到其他四育当中,共同作为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其次,要处理好劳动教育作为五育融合中中介环节的作用,从观念上摒弃从前“劳动教育为末端教育,是落后的、刻板的”思想。由个体所具备素质到其创造出社会所需要的生产力,必须由劳动教育作为中介环节,使学生发展将更具有现实性。第二,从教育内容上,新时代劳动教育建立在传统劳动基础上赋予新的形式与内涵。劳动教育可以看成是“关于劳动的教育”,承担着独特的教育任务[3]。劳动教育的培养目标应是令学生同时掌握劳动知识理论与劳动价值观念,这也是高校学生作为“社会人”应具有的生存素质。然而,由于长期以来劳动教育未能发挥好思想和技能双重属性的培养,致使劳动教育在实际推进中的独特育人价值难以实现。第三,从教育形式上,新时代赋予劳动教育培养包括劳动价值观培养、劳动技能锻炼与劳动实践训练三大任务领域。劳动教育可以理解为“通过劳动的教育”,让学生通过生产劳动的实际锻炼全面提升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1]。其中,劳动价值观培养突显了劳动教育的德育属性,劳动技能锻炼突显了劳动教育的智育价值;劳动实训强调了劳动教育的“身知”特点,意在让学生锤炼意志培养社会责任感。第四,从教育目的上,高校作为劳动教育的载体,将被更高限度发扬教育的育人属性。通过劳动教育纳入高等教育育人体系可以夯实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完成工作任务等能力基础。在“劳动”层面意识到其对于培养大学生综合能力素质、个体创造经济基础作用;在“教育”层面深切落实好劳动在高校中对于大学生独特的育人价值,以及对于五育融合协同发展的政策导向帮助。

3.劳动教育在高校开展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劳动教育地位边缘化。目前高校中开展劳动教育存在着主渠道作用发挥不到位、主题不明确等问题。虽然劳动教育结合课程特点进行了有机渗透,但没有专门整合到整体教学计划中、没有专职的劳动教育师资力量、没有建立高效的督导激励机制,虽然包含了劳动教育的因素,但主要不是针对劳动教育而设立的,在效果上具有相对局限性,因此劳动教育长期被边缘化。第二,劳动教育形式片面化。长期以来,在传统的人才培养体系中,教育者更多注重智育和德育的培养,以及对于劳动的刻板印象,以致劳动教育泛化。在传统的教育模式下,学校将智育置于首要地位,导致其他教育的弱化;又认为劳动教育全部只是单纯的体力劳动,将二者视为完全等同的关系,割裂了劳动与身心发展的内在联系,这些行为模糊了劳动教育的独特内涵,忽视了劳动教育在教育属性中的育人价值,导致劳动教育内容空洞化、形式片面化、目标弱化。第三,劳动教育价值功利化。仅仅是将定量的劳动与定量的报酬联系起来,使原本具有育人、增智、健体、育美综合教育价值的劳动教育变成纯粹的劳动付出并获得相应的劳动报酬,出现无报酬不干活、付出必然索求回报的局面,导致学生偏离正确的劳动价值观,不适于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第四,劳动教育推进空泛化。高校劳动教育的推进要结合大学生的生活实际。教育若是脱离了现实便会失去原有的育人意义,成为形式主义。我国现如今多数学生在接受劳动教育后并没有真正学习到生活中有用的劳动技能也没有体会到劳动实践中应树立的劳动价值观,更传言“没有感受到劳动的乐趣”“劳动带来的只有疲惫”。因此,如果没有与受教育者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教育的功能将大打折扣。

4.高校劳动教育系统的构建以及推进理路

高校推进劳动教育体系建构首先就要厘清劳动教育真正内核:劳动教育的内核是在掌握劳动基本技能和理论知识以适配于新时代社会专业需求的基础上,建立起符合个人与国家成长与发展的劳动等价值观念体系,而不仅仅是使大学生具备单一的实际工作知识或能力。

4.1强调“四位一体”系统,建构多元化高校劳育课程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德育工作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4]。通过整体规划,针对从前高校劳动教育目标不清晰、教学形式太单一等特点,实施全面育人,将显性教育与隐形教育落实为现实教学形式,使劳动教育在学生人格教化方面发挥积极意义。

(1)“课程劳育”。课程是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和中心要素。《意见》中提出“普通高等学校要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1]。”将劳动教育正式纳入规范化的人才培养体系中去,作为必修课学习,提高教师及学生的重视程度。因此,应做好通识学科基础课程,如《专业劳动教育实践》《劳动概论》等。(2)“专业劳育”。将劳动教育内化于专业课程培养体系中,使劳动教育同高校学生的专业课程理论相结合。根据本专业的特点,深化符合本专业人才应具备的劳动价值素质,建立起具有本专业特点的劳育价值体系;可以在实践和训练中通过劳动的内在形式完成本专业课程培养目标,利用多种途径培养劳动精神。将劳动教育纳入专业课程,更有利于高校学生形成职业道德素质和专业人才体系革新。(3)“思政劳育”。思想是行动的领航,劳动教育的推进和思政教育的推进理路具有相通性,同时,思政教育体系也为劳动教育的引入提供了平台。利用好思政课堂这一媒介,融劳动于思政,发挥协同效应。马克思主義劳动价值观中提到:劳动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5]。习近平总书记也多次提到:将这些劳动价值观引入思政课堂,充分令学生意识到劳动价值的重要性并将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4)“实践劳育”。劳动的特殊表现形式是实践,实践将劳动不局限于课堂知识。知易行难,实践活动将劳动的理论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大大弥补了从“应该这样做”到“学会这样做”之间的巨大差距。客观上,实践训练弥补了高校劳动教育知识体系培养的不足,将劳动教育应用于劳动实践,发挥出其真正的社会生产价值;主观上,实践训练将在劳动中促进学生将建立的劳动价值观经过不断显化从而达到专业能力素质规范、社会化,达到优质成才的目标。

4.2提升学科地位,全力培养专业化劳动教育师资力量

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存在轻视师资力量培养,导致劳动教育少见专业师资队伍和资源,难以真正融入高等教育培养体系中的现象。

将劳动教育真正纳入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中,关键在于培养劳动教育师资团队和学术科研力量。劳动教育是一门专业、科学的学科,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因为长期以来我国关于劳动教育学术发展薄弱以及实践性带来的复杂程度都需要目前在劳动教育学科中建立起专业的、有教学科研能力的教师团队。

基于以上原因建议采用多元协同合作的形式,自上而下最大限度发挥好行政支持。国家政府切实落实劳动教育学科建设,一方面提高劳动科学相关学科的学科地位,为专业研究教学提供强大的学科支撑;另一方面,调整不平衡的劳动教育教学队伍,改善宏观、微观教学环境。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M].人民日报,2020.3.27

[2]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

[3]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论纲[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9

[4]《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该如何加强》[M].中国教育报,2019年09月05日

[5]黄鹏.新时代如何加强德育教育[J].现代企业教育》,2014

作者简介:

黄兴原(1981年11月-),副教授。

猜你喜欢
五育融合劳动教育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五育融合”与中国基础教育生态重建
五育融合理念下体育在中学的新发展
“五育融合”与新时代“教育新体系”的构建
打通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多元通道①
挖掘习题的内涵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