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林恺
【摘要】思政建设作为高校教育学的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理论文化融入专题教育活动,贯穿于高等教育全过程,实现高校教育的定位。对此,高校需要积极主动参与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将《组织行为学》作为课程思政教学切入点,这是一门组织管理学与心理学的综合性交叉学科。主要用于研究组织中个体社会心理和社会工作行为及其发展中的规律,对组织管理者行为进行了解、解释、控制,以预测组织中人的个体心理和社会行为,从而充分调动组织中管理人的社会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本文主要论述了“课程思政”引入《组织行为学》教学改革的重要性,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教学措施。
【关键词】课程育人 《组织行为学》 重要性 措施
【中图分类号】C936-4;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0-0037-02
一、《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现状
(一)学生对课程的认知度不足
很多教师在开展《组织行为学》教学的过程中,会比较注重将教学重点放在与讲解知识点上,忽略了学生的学习环境、课堂的趣味性以及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都会对整体教学效果产生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注意到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也只会利用单一的教学手段来将抽象的知识为学生呈现出来。这种单纯的讲解方式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只是囫囵吞枣,没有真正意义上去了解这门课程和知识,并将其运用于生活中,这就失去了教学的意义,导致课堂效率降低。
(二)教学内容单一
很多教师在实际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只是基于教材角度来做出内容的修改并进行讲解,没有注重学生知识的拓展,对于一些新的学科研究成果也没有进行及时的补充。此外,教师在教学中也没有注重教学内容的丰富,因此无法使学生的知识面得到拓展,教学内容过于单一,这会限制学生的发展,无法对学生进行高效的地理学科培养以及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的价值蕴意
(一)绪论部分
绪论为《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教学内容之一,在课程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重点介绍了组织学和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历史沿革和组织行为学的经典理论研究方式等内容,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管理工作智慧。在教学过程中,以管理思想哲学后面的历史故事为基础,以培育对学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认同性;以《企业组织行为理论》的思维发展为辅助,拓宽学生了解社会事件的眼界;以马克思主义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为引导,贯穿课堂教学整个过程,培养学生的民族文化自豪感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信心。
(二)个体心理和行为
此部分内容,一般是以意识与决定、社会价值理念与心态、性格、心态与社会生活压力及其心理行为动机与激发等为研究对象。在课程中,一般是利用PBL的教学方法,根据大学生在生活与学习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并且组织学生讨论在网络经济时期怎样实施精神刺激,从而发挥对学生的积极影响,在教学中利用广播小视频厚植学生个性社会价值理念、个性职业素质等思政元素,能够更好地培育新时期的应用型人才,向当代中国大学生全面传播社会主义观,培育学生人文主义情感,从而打破传统物质至上的错误世界观与价值理念,使课程中思政内容有机地渗入各篇章的每个教育环节。
(三)群体心理和行为
教学中此部分知识点比较多,在教学过程中能够发现的学科思政资料也比较丰富。在讲授学生群体的行为特点时,采用了个案研究法,以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人翁责任意识、敬业精神。讲团队时,采用分组写作方式,让学生熟悉运用各类办公应用软件的数据处理技能和对各类企业资源信息的收集方式,最后生成完整的PPT在课堂上加以呈现。谈领袖时,可以让学生熟悉古典领袖学说、新型领袖理论和中国情景下的企业领袖实践情况,用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探讨,在数字化中国的大背景下,我国企业家领导力的变化,以增强学生的思考力和创造意识,培育学生民族荣誉感,激励学生文化自信心。
(四)组织的心理和行为
通过讲解我国企业组织文化构建的经验,并利用海尔、海信、联想集团、华为、阿里、腾讯等国内知名的企业组织文化构建事例研究方法,使学生了解到企业的社会责任与爱国主义情感,掌握优秀企业的优秀文化底蕴,教育学员奋发图强,不断创新,提高我国的企业科技发展水平,并帮助学员培育领导团队和合作意识,养成良好职业道德,为我国特色发展的合格建设人才、正确领导人,打下良好思想道德的基础。教授团队学习与创新的能力,主要围绕工匠精神创业精神问题,用新时期的话语系统整合内容,因时、因事、因势讲述中国的团队创新,透过厚植爱国爱疆情感,带着责任与使命感提高专业创新能力,引导学习者带着民族情感与责任担当去提高专业素质与专业技能,激活学习者工作中的创造力。
三、课程思政与《组织行为学》教学内容的融合
(一)将课程与传统文化融合,充分体现课程思政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学校应该以优秀传统专业文化知识为教学切入点,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当代我国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传统文化素质自信。比如,教师在具体讲授《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及其渊源时,可以向学习者讲解中国传统思想社会文化中与此相关的理论知识,如儒家思想传统社会文化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人”。其中就包含了个人、家庭、国度和社區四种构成类型。传统思想文化精神中蕴含着许多管理学、心理学方面的重要思想,把这些传统思想文化精神知识纳入到《组织行为学》有关教学,一方面能够使学习者借助传统思想文化精神知识更好地掌握管理知识。另一方面,使学习者更加全面、深刻地认识中国的传统思想社会文化精华,使其形成人文自信。
(二)将典型案例与人物融合起来开展教学
将历史经典事例和人物形象导入《组织行为学》教学,教师可利用人物的历史事件给学生提供一种榜样,使学生透过榜样人的先进事迹受到影响与激励,从而提升学生的民族使命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蒙牛集团公司创办人牛根生先生,从一名基层员工做到了伊利企业集团公司副总裁,最后到老牛基金会发起人、专职慈善家。其一生经历中充分演绎了草原精神,教师需要让学生掌握牛根生的创业精神,形成科学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三)结合以实践活动开展教学
实践检验科学的唯一標准,只有把自己学到的心理知识和运用到研究实践中,才能真正体会和达到所学知识的真正应用价值。而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应积极组织广大学生积极深入当地社会调研。在调研的过程中熟悉国情、民意,并通过活动使学生体会团结、协作的重要意义,当学生在调研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老师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使学生学会面临问题时应该怎么解决,培养学生的抗挫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坚持社会主义青年信念,发扬中华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时代精神,培育有务实奉献精神的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领导人。
(四)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稳固学习效果
在传统教学方式中,讲授法、探究法、案例法等教学模式被广泛使用。教师需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并按照课程和学习者水平进行设计。教师利用课堂作业完成学习者对专业知识内容和课程思政要素的记忆与强化,学习者也由被动接触转化为主动参加。在专业班级的教学中作业,是学生完成基础知识夯实、专业技能训练、学科创新能力提高的重要环节。而课程思政元素的稳定也要求课堂作业的稳定。比如,在《组织行为学》中有关组织文化的内容,就需要学生通过课程专业知识的学习,并抓住当前社会组织管理政策与社会时事热点话题、立足当前行政管理工作专业最前沿完成一篇课题文章。
(五)加强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教学资源开发建设
在强化《组织行为学》课的教学内容系统设计和课堂思政系统设计,开展《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设计时,首先要确定《组织行为学》教材的基本特点和定位,并确保所选择的教材思政要点和教学内容具有真实性与价值性。从教材中寻找切入口和连接点,导入新课程思政要点,以及思政学科要素的内容选择等都至关重要。《组织行为学》课程的教育总体目标设置,应该包括基本知识总体目标、思政总体目标。基本知识总体目标是掌握社会组织活动的基础和原理,认识和领悟组织者活动的基础理论概念,了解并掌握组织者活动的具体技能与方式,从而搞清楚组织者活动在企业管理领域中的价值与意义。
(六)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作为学科老师,教师首先需要具有较高的思维政治水平,并能够准确洞悉学生的思维变化,在教学课程中合理适度融入思政要素,并对学生作出恰当的价值指导。然后,老师还需要不断提升自己的素质,进一步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从而提升自己的专业知识储备量。只有如此才能够使学生越来越信服,从而加深学生对老师的信赖,教学思政知识才有意义。而高校也需要为老师提供培训课程教师的机会,使课程老师可以更好、更主动地探讨教学思政知识的方式与方法。最后,要将思想政治教育老师、学校辅导员和企业专家等融合在一起,确保相关信息共享、资料互用、课程互助,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和分工合作的课程建设行动系统,以进一步增强课堂上的思政教育。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组织行为学》课程开展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认识当前课堂的不足之处,并通过将课程与传统文化融合,充分体现课程思政、将典型案例与人物融合起来开展教学、结合以实践活动开展教学、多种教学方法综合应用,稳固学习效果等各种措施来推动课程思政更好地开展,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南.《组织行为学》“课程思政”的推进路径研究[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20,36(11):4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