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哲学阅读,让思维向更深处漫溯

2021-04-13 04:18佘娟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灰雀哲学文本

佘娟

小学语文教学不仅承载着传递知识与文化、提升语言和表达、培养审美和创造的任务,还担负着发展和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任务。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培养儿童的思维能力是语文学科的重要任务。因此,提出“儿童哲学阅读”这一概念,通过阅读引发儿童思考,形成哲学思辨。哲学阅读重在对儿童进行多角度思维能力的训练,重在发展儿童的深度思维,使儿童在未来生活中能够主动“为自己思考”,并“寻找自己的意义”。

一、儿童哲学阅读的基本途径

1.儿童哲学阅读是读者与作者对话的过程

著名作家孙绍振先生说:“阅

读就是读者主体、文本主体和作者主体从表层到深层的同化与调节。”可见,真正指向理解的阅读必须开启一种读者“在理智上主动参与和作者内在对话的阅读模式”。

如在教学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一课,如果按照人物和事例逐一推进,会使学生的思维在浅水区徘徊。但如果深入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方法,就能通过问题的整合设计,将他们的思维引向深水区。教师可将问题设计为:(1)三位科学家是怎样从司空见惯的现象中发现问题的?(2)他们在实验中遇到了哪些困難,是如何对待的?(3)三个事例在写作上有什么异同点?在例子的详略处理上有何不同?这些问题的设计既能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究人物的精神、品质,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又能引发对文本独特写法的关注,使学生深入感受作者的写作意图,探究作者的写作方法。语言活动和思维活动更好地融合在一起,阅读才能抵达它应有的高度。

2.儿童哲学阅读是读者与文本对话的过程

儿童哲学阅读的核心是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它始终是以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同步发展为要义,通过发现问题、分析论证、多元分享、互动生成等来实现知识的融合、能力的提升和思想的建构,促进儿童的深度学习。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带着自己的认知和经验走进文本,在倾听与理解的同时,也实现着文本意义的解构与重构。

如统编本三年级上册的课文《灰雀》在倒数第2自然段写列宁问灰雀:“昨天你到哪儿去了?”课文这样的安排,是为了进一步表现列宁循循善诱的智慧。但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位学生通过联系自己犯错的经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男孩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而列宁既然已经猜到了真相,还要假意询问灰雀,会让男孩更加尴尬和愧疚,这样有点“过分”了。显然,这个提出质疑的学生不仅读懂了列宁的言外之意、话外之音,还从男孩的表情、动作中读懂了他的内心。那么,“如果你是列宁,你会怎么说呢?”对文本适度的推敲和批判可以激起学生思维和表达的欲望。于是有的学生说:“你好啊,小灰雀,一天不见,我很想念你呢!”还有的学生说:“小灰雀,你回来了!还能再见到你,我可真高兴!以后可别跑丢了哦!”这样的结尾把列宁的温情与智慧诠释得更加完美细腻。即便是三年级的学生,当他们带着批判的眼光走进文本的时候,感性与理性、思维与表达、审美和创造都得到了更好的融合与发展。

3.儿童哲学阅读是读者与读者对话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读者不仅指学生个人,还包括老师和同伴。在由哲学阅读构成的这个场域里,每一个读者都可能被卷入一场深度的对话里,并由彼此的碰撞产生新的智慧。

寓言故事最大的魅力在于,在不同的人、不同的年纪、不同的情境下去阅读它,会产生不同的理解,催生不同的观点。如在阅读《狐狸和葡萄》这则寓言的时候,有的学生赞同作者的观点,认为失败的时候总给自己找借口是不对的,这不利于自己的进步;有的学生认为,有些东西既然得不到,找个理由宽慰一下自己,让自己不那么失望难过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还有的学生认为,不管做什么事情,只要自己努力过了,无论结果如何,至少不会感到遗憾了。同为读者,每个人的视角不同,生活经验不同,认知水平不同,得出的结论就会不一样。在这样的阅读思辨中,是非对错变得不那么重要,重要的是在彼此的交流与碰撞中,从各自的视角延伸到了多个视角,并认识到有时候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全都如此”,还可以“不一定如此”。

4.儿童哲学阅读是读者与自我对话的过程

阅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当然不只是为了读懂一个故事或者了解一些知识,归根结底,是为了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获得语言的建构和精神的成长。

如《安徒生童话》中的经典名篇《丑小鸭》是学生最熟悉的故事,如何引导学生从哲学的角度去汲取更多的精神力量?如引导思考:如果丑小鸭没有离开“家”,就在养鸭场长大,它会成为白天鹅吗?养鸭场长大的白天鹅和历经磨难后成长起来的白天鹅会有什么区别呢?你有没有过在某一时刻觉得自己就像故事中的丑小鸭?你对自己有什么想说的吗?这样,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一步步从“故事”走向“自我”。

二、儿童哲学阅读的基本策略

儿童哲学阅读以培植语言智慧为中心,以对话交流为形式,以多元思维为驱动,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学会理解、质疑、批判、反思,从而实现与文本的深度对话,与自我的深度融合。儿童哲学阅读教学注重引导儿童掌握质疑、比较和批判的学习策略。

1.在理解中质疑,提升思考力

“理解”是读者与文本、作者碰撞、交流的过程。儿童哲学阅读中的“理解”不是为了简单地还原文本内容,而是要在对话、交流、分享中聚焦关键问题,引发学生主动质疑,进而产生深度对话,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如阅读绘本故事《活了一百万次的猫》,这只活了一百万次的虎斑猫,每一次它死去的时候,主人都会为它哭泣,而它从未流过眼泪,但在它一百万零一次活过来的时候,遇到了一只白猫,当白猫死去时它哭了,整日整夜地哭,哭了一百万次。“哭”是故事中的一个细节,也是思维的新的增长点,因此可以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这一次它会哭?在图文结合、前后关联的阅读中,学生的思辨能力会快速发展,他们的领悟直抵故事的核心:如果没有爱过,哪怕活一百万次也是白活;如果真正爱过,那么只活一次便已足够。学生会在质疑和思辨的过程中获得对生命的意义、爱的价值的理解和升华。

2.在比较中鉴别,提升思辨力

比较是分析与综合的桥梁,有比较才有鉴别,才能使学生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入到文本中,在思索、争鸣、探究、鉴别的过程中,把思维从活跃的状态进一步调整为生长的状态。

如统编本五年级下册的《手指》一文,丰子恺先生用他独到的幽默风格为读者介绍了五指的作用,意蕴深刻隽永。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表格的方式列举五指的外貌特点及作用,然后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进而发现作者写作的奥秘。如,作者每一段的写法都遵循了先概括后具体的构段方式,从举例数量的多少可以看出五指作用的大小,以及运用叠词等多种表达方式,可以表现“五指”工作的轻重程度。再有,在体会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时,也可引导学生与说明文中对手指的介绍做比较,从而体会不同文体、不同作者、不同写作目的下的作品的异同。学生在比较中,思维力会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和发展,所谓“真理越辩越明”便是如此。

3.在批判中反省,提升思想力

儿童哲学阅读需要运用批判性思维进行阅读,因此要培养学生养成追问的习惯,要引导学生在与文本、同伴和自我的对话中进行分析和思考,让思维逐渐走向深刻。

如统编本教材推荐五年级学生阅读《水浒传》,即便它已被确认是经典名著,但我们依然应该带着审慎的态度来阅读它,并不断追问:到底什么是英雄,什么是好汉?血性和理性的度应该如何把握?你怎样看待小说中的“忠”和“义”?……这样,学生在阅读经典名著时就能避免盲目崇拜,而是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去明辨是非、形成观点、提炼价值。

儿童哲学阅读是指向儿童智慧生长的阅读,它将智慧的种子藏进阅读的土壤里,引导儿童在思考和交流中去发现、去养育、去分享、去呵护。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厚、方法的积淀和能力的提升,儿童将会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享受到多元认知、深邃思考带给自己的快乐,他们的阅读素养、思维品质、学习策略和表达能力也都会得到质的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如东县双甸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灰雀哲学文本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灰雀》读后感
挖掘文本资源 有效落实语言实践
搭文本之桥 铺生活之路 引习作之流
文本与电影的照应阅读——以《〈草房子〉文本与影片的对比阅读》教学为例
酷巴熊的生活哲学
英文目录及摘要
《灰雀》一文中的两种爱
“不许你们伤害灰雀”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