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体验:在积极思维中生成

2021-04-13 04:18朱桂花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1年2期
关键词:宗璞丁香花丁香

朱桂花

2011年《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实施的建议中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学生、文本、编者多方对话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和引导学生关注文本,积极思维,从而获得属于学生自己的理解和体验,产生个性的欣赏和评价,逐渐形成有个人鲜明特色的阅读策略。这样,学生方能开展独立、自主、有效的阅读,养成终身阅读的兴趣和习惯,从不断的阅读生活中持续获得情感的熏陶、思想的启迪。

一、用善于发现的眼睛去解决学生的真问题

课堂上,我们教师往往要承担课标、教材编者甚至学校特色课程带来的各种教学任务。为了能在短短40分钟的教学时间内实现教学内容最大化,教学效率的最优化,我们往往就会下意识地加快阅读推进的速度,导致忽视了学生关注、思考的内容,只想着将自己的预设环节能够走完。这样的课堂,极易形成教师与学生的思维始终处于不能相交的两条平行线上,最后往往是学生费尽心思地揣摩教师的用意,迎合教师的思想,手忙脚乱地参与教师安排的实践活动……这样的课堂,师生怎么能不累呢?笔者以为,要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积极发挥他们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教师就应该彻底改变自己是课堂指挥的角色定位,不再是让学生跟随者自己亦步亦趋,而是或扶或引或推地跟随着学生,在学生思维最近发展区进行巧妙的引导、点拨,让他们自己通过或成功或失败的语文探究实践,积累阅读经验,生成个人理解,获得思想启迪,享受阅读乐趣。

《丁香结》(统编本六年级上册)就是一个关乎阅读个性的很好的例子,作者宗璞开篇就不惜笔墨描写了自己眼中丁香的美,感谢近三十年来丁香给自己带来的涌动的文思和梦想。然而,作者这样的生活体验却与自己的阅读经验形成了强烈的矛盾——文学作品中的丁香竟是“愁怨”的代名词,而且是“解不开的愁怨”。到底是自己的直觉、生活经验对,还是传统文化中既成的观念对?宗璞最终选择了服从——丁香应该和微雨相随,它们密密簇簇的模样像极了打不开的心结。然而,她又不是绝对的服从——丁香一样的愁怨,是人生必不可少的调味品,拥有这样像丁香结一样的“结”,何尝不是一种幸福的忧伤。宗璞的这段心路历程,就是对丁香形象的个性解读与共性解读的交融。我们阅读的目的,也应当是像宗璞一样寻求一种理解的平衡,收获自己独特的感受,获得心灵的愉悦。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如果教师将自己的这份解读传递给学生,并结合本单元的教学目标“阅读时能从所读的内容想开去”,直接告诉学生宗璞从生活中的花想到文学作品中的花,再回归生活引出对人生的感悟,这固然省时省力,但学生却没有了思维参与的语文阅读、学习,这样的认知会保持多久呢?或许,学生出了课堂就忘记了。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融入到课堂语文实践中来,主动积极地进行思维,直至有所感悟,有所启迪,笔者将阅读交流的机会让给了学生。“同学们,作家宗璞的《丁香结》想象丰富,通过阅读,你对她笔下的丁香花有了哪些印象?”学生根据文本内容,有说外形美的,有说生机盎然的,也有说充满诗情画意的。这时一位学生疑惑地问道:“老师,我看作者这么喜欢丁香花,为什么非要将它跟不开心的诗词联系上呢?这样写,与文章的‘爱的主题也不搭呀!”他的发言迅速引起了大多数人的共鸣:“如果我们这样写作文,老师肯定判偏题了。”“何止偏题,是选材不当吧!”学生产生这样的解读,与他们的生活经历息息相关,也是由于他们对文学作品构思的艺术的不理解,还有就是缺少对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的认知。了解到这一点,笔者迅速酝酿出了疏导的策略:“确实,宗璞先爱后怨的情感转变是有点突兀,但文学作品向来‘文似看山不喜平,如果宗璞在写了丁香花的美之后,直接如季羡林先生的《夹竹桃》那样结尾,‘丁香花白得如此晶莹、优雅,又是如此装扮着烂漫的春光,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我深深地爱上了丁香花会怎么样呢?”

这里,笔者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没有开展所谓的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尝试自我说服,而是迅速分析学生产生这样疑惑的主要原因,需要哪些知识来做新的认知理解的支架,继而生成相应的疏导策略。这样鼓励学生提出真问题、进行真思考的课堂,方能真正触及学生的思维,触发他们主动探究,积极建构。同时,教师在学生愤悱之际为他们及时提供相关的认知理解支架,这样的阅读收获,才是久远的。

二、开展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火花的思辨活动

顺着学生的问题去开展相关的探究、交流、展示、思辨等一系列活动,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再时不时地带入相关的语文知识,及时为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钥匙,这样的语文实践,显然是和谐、自然、共生共长、相得益彰的。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毕竟有限,他们提出的问题往往停留在文字的表层,有时关注的东西甚至还会游离在语文课程之外。而且,在课堂上对学生的问题迅速做出诊断并拿出较好的疏导策略,对我们教师的课堂教学智慧也是很大的挑战。因此,更多时候课堂的引领,还需要我们教师事先就做好预设。当然,这预设不是画好了圈儿引诱学生往里面跳,也不是生硬地揪着学生往这条道上走,而是贴着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预判学生阅读时会提出什么问题,哪些问题需要深究,达到怎样的认知水准,需要哪些已有的、未有的认知做铺垫。有了这样的提前准备,我们才能去恰当地选择相关的教学策略,设计合适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思维火花不断迸发的过程中,收获阅读的策略和智慧,享受成功的喜悦。

上述案例中,当学生提出“写丁香的美与丁香的愁不应当共存于一篇文章”的观点时,笔者在进行“删除愁的部分,直接如季羡林先生那样总结性结尾”的假設对比后,他们发现这样做,文章的信息量大幅度减少,内容也变得单一、浅显了。此时,笔者及时渗透“想象会让文章内容更加翔实、有趣”“让文章的思路也如‘九曲黄河万里沙般曲曲折折”等理念,学生往往能够欣然接受。这些认知的获得,远比教师直接告知牢靠得多。但我们的阅读探究不应止于此。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能力达成目标,我们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还有很多事情可做。笔者接着设计的探究活动是:宗璞由眼中花想到了诗中花,这样的想象,让文章的文学味道浓了很多。请你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进行再思考:(1)当你读到“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霜树尽空枝,肠断丁香结”“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这些诗词时,会想到哪些画面,产生怎样的想法?你能像宗璞那样巧妙地调和好这复杂的情感吗?(2)如果你是宗璞,看到了眼前繁花似锦的画面,除了联想到古诗词中的描述之外,还会想到什么?(3)春华秋实,面对大自然里美好的景物,你能像宗璞那样铺开绵延的思绪,将文章写得丰满起来吗?以一种水果为例,谈谈你的构思。这些探究活动源于课文,又高于课文,是需要学生跳一跳才能摘到的“果子”,可以大大激发他们思考的兴趣,在积极主动的阅读思考、体验中收获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能力和素养。

“把重点部分写得详细一些”也是本单元的教学目标之一,属于“怎么写”的指导范畴。我们已经有了很多的策略,如圈画关键词进行感情朗读品悟,去掉关键词进行表达对比,删除相关比喻、拟人等手法句子进行对比,省去想象和联想的部分做相关比较等。本课该采用哪种策略呢?通过对课文的反复细读,我发现了宗璞表达的句式特征:每每写物,她总是先写样子,再写人们的反应。如开头,她先写丁香花开得茂盛,然后写这花“使人眼前一亮”“走过了还要回头望”。在写自己屋外的丁香时,也是先写花形花色,再写带给自己的感受。写花又写人,写人更写花。教学时,我以第1自然段的描写为例子,引导学生细细发现这种写法,体会这样写的相辅相成之妙,而后放手让他们自己去寻找文中其他相似的表达,说说这样写的好处。果然,学生在不断的自我发现中惊喜连连,阅读的得意和满足溢于言表。

三、鼓励学生发出具有个人阅读情感的声音

课标对阅读教学的实施建议有“提倡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不光有阅读积累,还要有阅读反思、阅读批判。当下的语文教学在中外优秀文化的传承和发扬方面做得非常好,学生经过几年的语文学习基本都能积累大量的语文知识,形成相关的阅读策略,表现出对优秀文化的真心热爱和热忱吸纳。但是这样直接带来的负面作用便是失去自我,缺乏批判性思想和创新精神。《2013年中国SAT白皮书》就通过有力的大数据分析揭示了这一问题,数据统计结果显示:中国学生在阅读单项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方面的得分非常高,远超其他任何一个国家的学生阅读水平,但涉及批判性阅读、表达自我观点的答题,他们的得分竟达不到参与调研的全体选手的平均水平。这不得不令我们所有语文教师深刻反思。常言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面对同一篇文本,不同的读者会产生不同的阅读感受。我国有一位知名作家也说过他读《阿Q正传》不下十次,每读一次就对阿Q有一个不同的认识。所以,我们的学生在对课文的初阅读、深阅读、细阅读过程中,肯定会对文本内容产生不同的看法、观点、感受,这些充满个性体验的阅读收获弥足珍贵,需要教师热情鼓励其张扬、沉淀,从而提高学生阅读思辨的能力。

仍以《丁香结》一文的教学为例,当学生充分感受了宗璞充分想象、细致表达的行文思路、手法之后,笔者给他们抛出了这样的话题:“你觉得宗璞这篇文章的一波三折处理得好吗?”“她对人生的这般思考有没有道理?”习惯了“膜拜”教材的学生,乍一听到这些个问题,都是一愣,而后忍不住窃窃私语起来。笔者示意他们可以先在小组内各抒己见,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待他们讨论的声音渐小,笔者就让学生开始了个人观点的交流:“我觉得宗璞对于古诗词里丁香的情感的理解太过认真了,她为了证明古人说的有道理,刻意去找生活中的证据,她看到雨中的丁香着了雨滴后更加美丽,就认为丁香应该和微雨连在一起,看到丁香花密密层层,就想到这是大大的盘花结。这样的刻意,太不自然了。如果是我来写,我就会在‘何以古人发明了丁香结的说法一句后面,将自己的疑惑和猜测写出来,然后回归到文章前面对丁香花的礼赞——‘我想,古人可能被这雨中密密层层的花朵晃花了眼,迷乱了心,联想到心中的愁绪也如这眼前的繁花一般聚拢难散吧?想到这里,我的心中不禁释然:一切景语皆情语。不同的心境,眼中就会产生不同的风景啊!”“我也觉得作者宗璞由现实中的唯美丁香突然跳到古人眼中的丁香愁结不大合适,如果真要将丁香象征着愁怨的形象表达出来,那她前面的写景就应该有所暗示、有所铺垫。这样,别人读起来才会豁然开朗,会意一笑。”“宗璞将生活中不顺心的事比作年年都有的丁香结,她实际上已经跳出了古人的那种满是消极的负能量的幽怨心理,而是一种积极的正能量的表现,她认为人生需要丁香結一样的问题,其实就是说生活需要酸甜苦辣咸,人生更是充满了各种挑战。这个观点我赞同。温室里的花朵始终是脆弱的,没有经过烈日暴雨的麦穗必然是干瘪的。将生活中不顺心的事不当作讨厌的拦路虎,而是美丽的丁香花,挑战的心情就大不一样。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乐观主义精神吧!”

每一次的阅读之旅都应当是学生个人的心灵放飞,是个人思想的熏陶、洗礼、修正和提升。我们教师要做的,不是和盘托出的赋予,而是耐心的期待,热情的鼓励,智慧的点拨。当学生真正拥有了属于自己的阅读主动权,可以自由质疑、发表观点时,他们的思维才会真正启动,外界给予的帮助才会如雪中送炭、锦上添花。让我们和学生一起徜徉在思维和灵魂的舞蹈中吧,那里有着别样的风景!

(作者单位:浙江杭州市余杭区乔司杭海路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宗璞丁香花丁香
The Meaningful Flowers
宗璞:九十梦圆
丁香花
惦念
美丽的丁香花
宗璞的南东西北
宗璞:喷发英武正气
丁香花
宗璞的“蓝天”
白丁香紫丁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