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宁德北乾村 史英静/摄
福建是一个十分多元的省份,从地形上来看它“八山一水一分田”,地形十分多元,拥有山地、丘陵、河谷、平原、临海的传统村落。自然环境的多元也造就了不同区域传统村落的不同格局、传统建筑风格,以及迥异的习俗、非遗、信仰。多山的自然环境,同样也为留存这些丰富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提供了天然的保护屏障。
福建相关政府部门还不断出台了扶持政策、提供资金支持、匹配社会资源、倾斜学术支援等,推动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和数字化建设工作。
福建泉州沿海村落——涂坑村 史英静/摄
福建有山地、丘陵,河谷、盆地、平原、临海的多样自然环境。其中,山地、丘陵占全省总面积的80%以上,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地势总体上西北高东南低,横断面略呈马鞍形。同时,福建还有绵延长达3300 千米的海岸线,13.6 万平方千米的海域面积,和临近海洋的近1400 多个大小岛屿。
福建平潭青峰村 史英静/摄
纵横南北的大山脉,还有从西到东独流汇入大海的江河,把福建分隔成了多个封闭的块状。不同历史时代,从中原迁徙过来的民族,逐渐形成了独自的亚文化圈层,形成了建筑风格、民俗非遗、信仰都具有专属个性的村落。
在全国6819 个传统村落中,福建占比7.2%,共有494 个传统村落。这些传统村落主要分布在除厦门之外的福州、漳州、泉州、三明、莆田、南平、龙岩、宁德、平潭。其中,宁德、南平地区的传统村落分布最为密集。
这些村落的传统建筑风格十分多元,均代表了地域建筑风格的精华。学界将福建的建筑分为:闽东民居、闽北民居、蒲仙民居、客家民居、闽南民居、闽中民居、土楼、番仔楼和沿海石头厝9 大类30 小类。这些建筑类型都无一例外地呈现在福建不同地域的传统村落中。比如,客家土楼主要在龙岩、漳州南靖的客家人聚集村落;沿海石头厝主要集中在漳州、平潭、宁德、泉州等沿海的村落;红砖古厝,主要集中在泉州、漳州等曾经海运便利,闽商层出的闽南村落。
福建寿宁下党村 史英静/摄
而在非遗、民俗上,福建传统村落更是多元丰富。比如沿海、沿江的村落一般都有妈祖信仰,因为沿海、沿江的村落大多曾是商贸发达,商人云集的地方。商人中莆田人带来了妈祖信仰,再将妈祖信仰拓展为海运商人的普遍信仰。还有不同地域不同的制茶工艺,宁德福安坦洋村(坦洋红茶)、福安秀峰村(绿茶)、南平政和上洋村(政和白茶)、福鼎翁江村(福鼎白茶)、安溪南岩村(铁观音)等。
如今的福建传统村落,仍然会保留着各自的风俗习惯。福建传统村落的文化也是福建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遗产也是福建重要的综合文化遗产。
巨大的传统村落资源也是福建发展文化产业的重要支撑。福建各政府部门也通过印发政策、资金支持、匹配资源、引来学术、数字化方式等探索传统村落的记录、挖掘、保护、发展的模式。
首先,从政策支持、资金补助上来说,相关部门从村落风貌、基础设施、生活宜居环境、产业发展等方面提出了重要规范,也提供了相应的资金支持。
例如,福建省旅游发展委员会印发了《关于福建省旅游服务质量提升计划实施意见的通知》,指出要结合文化元素,培育新型旅游方式。培育以文物保护单位、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实践活动为支撑的体验旅游、研学旅行和传统村落休闲旅游;福建省财政厅、福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印发了《关于下达2017年重点改善提升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和传统村落省级“以奖代补”资金的通知》,自2017年至2019年已分三批对省级需要重点改善提升的传统村落进行资金补助,每年奖补15 个名镇名村、传统村落。
其次,从地方发展来看,福建宁德屏南、福州永泰县以文创带动传统村落全域发展的相关模式已取得了成效。屏南先后出台政策、资金支持,推进传统以文化创意、传统民居以出租等方式带动传统村落保护、活化利用工作。
福建还成立了“服务乡村振兴学会”,屏南引进了人才、专家,如温铁军、潘家恩等,成立了乡村振兴研究院。
与此同时,福建的高校,比如福州大学、厦门大学积极探索了“互联网、数字博物馆+传统村落”的方式,助力传统村落文化记录、挖掘、整理、呈现,甚至以数字化方式推动传统村落保护的有效探索。
福州大学通过“田野调查+数据平台”,将福建传统村落中传统建筑、风貌建筑的图片、模型、测绘图集聚于平台福建地图上,通过信息化平台更直观、准确地了解八闽大地各具特色的建筑类型,从而为建筑修复提供可靠证据。
厦门大学于2016年成立的“数字乡建”团队,主要就是通过虚拟仿真、VR、三维点云建模、BIM 建筑信息建模等技术,助力传统村落的数字化。其主要为典型乡村——美丽乡村、传统村落等构建“专业的乡村大数据库”,搭建乡村“数字博物馆平台”,为管理部门、设计团队、投资团队等提供多维的村落信息,对接落地项目,助力投资带动村落发展,推进乡村振兴。
“乡村数字博物馆”由厦门大学“数字乡建团队”(属于厦大乡建社)创建。博物馆2020年3月刚上线,馆内以福建传统村落为主,周边省份传统村落为辅,共构建了82 个乡村的数字化采集和数字村落单馆的建设。
博物馆以PC 端、移动端两端为主。PC 端包括首页、村馆、探索、乡建、学术、文创、关于。其中,首页是对福建传统村落,乃至周边省份部分村落的总体分布概况、精华推荐,以及馆内传统村落分布地图。
乡村数字博物馆
乡村数字博物馆
“村馆”包括村落的VR 展馆、视听展馆、3D展馆。“探索”包括以自然环境、传统建筑、历史文化、老照片、营造技艺等将村落分类,在这些主题下,充分展示村落各个文化要素的内容。“乡建”集合了厦门大学乡建社会及数字乡建团队的活动,包括传统村落文创活动、设计下乡、社区营造、公益服务等。“学术”包括专家智库、资讯、活动回顾、书荐、特展等。“文创”包括文创商店、文创产品、设计师和文创活动。
通过一个博物馆,多元方式记录、展示传统村落的内容资源为核心,衍生了传统村落的文化内涵和创意产品,汇聚了传统村落的相关活动,集合了相关各领域的人才。博物馆应该具有这样的功能,它不仅是承载村落数字信息的资源库,而是让村落价值得到认同、推广、传播的窗口,让资源汇集到村落,带动乡村振兴的平台。
“乡村数字博物馆”中,单个村落的数字化展示是构成博物馆的核心。村落的展示囊括了村落的物质、非物质等方面的全面信息。这些信息内容框架基本参考了“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中的标准。一个村落的展示,包括村落基本信息、地理区位信息、自然生态环境、传统文化和历史(建村历史、历史人物、村志族谱)、传统建筑、特色文化、传统民俗、村落摄影库。
博物馆同步以线性、并行的方式呈现村内容,充分满足了观看者的不同浏览习惯。同时,不同内容板块也相应地采用了合适的记录、展示方式。其中,传统村落VR 全景虚拟现实,是当下数字博物馆比较常用的内容展示方式,也是包容性较强的表达方式,可以满足村落价值综合性的表达需求。
如今,数字化技术在不断进步,以VR、AR、三维建模等技术应用下的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也在全国各地雨后春笋般地建设起来。然而,技术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时代的变化,会有更多的新型数字化表达技术的涌现。但是,我们应该更加重视的是对传统村落价值内涵的深度挖掘、判断、提炼,真正在传统村落和现代社会间搭建一个更为牢固的桥梁。
乡村数字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