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背景下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构建与评价
——以皖北地区为例

2021-04-13 11:45风,王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宿州皖北测度

周 风,王 方

(宿州学院 管理学院,安徽 宿州 234000)

一、引言

区域创新概念在20世纪末被首次提出,区域创新能力是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综合反映[1]。区域创新能力发展水平是衡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尺度,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2]。目前对于区域创新能力概念还没有统一的定义,个别学者认为区域创新能力就是将区域无形知识资源转化为有形财富的能力,转化的前提是创新要素合理配置[3]。在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方面,美国NSF基金会首次通过量化评价指标的方法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评价,美国硅谷区域创新相关指数的评估就是典型代表。EIS(欧洲创新记分牌)是欧盟根据里斯本策略发展而来的一项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区域创新投资、创新活动和影响力等4个方面、10个维度和27项具体指标对欧洲各国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衡量和评价[4]。

在国内,中国科技战略发展小组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报告》和科技部发布的《中国区域创新能力监测报告》二者涵盖的评价指标,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学者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重要依据。学者甄峰等从区域综合条件、教育资源和科技资源等角度出发构建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沿海10个省市进行创新能力的评估[5];李冻菊等利用TOPSIS法在郑州市2010—2015年年度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区域创新能力的综合评价[6];李兴光等对京津冀地区的创新能力分析主要从动态的角度考虑,从知识创造能力、知识获取能力、企业创新能力、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5个维度进行动态趋势分析并构建区域能力创新评价体系[7]。

皖北地区主要包括阜阳、宿州、淮北、蚌埠、亳州和淮南6个省辖地级市,整体属于安徽省的相对欠发达地区,究其原因主要是皖北地区区域总体创新能力薄弱,地区之间和城乡之间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社会经济长期落后。为进一步深入了解皖北区域内各地区创新能力发展水平和差异情况,本文运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构建区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深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与区域经济、产业、科技之间的关系, 明确皖北地区地级市之间创新发展水平和差异,厘清各种影响区域创新能力水平的重要因素,以期为皖北地区创新能力的提升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二、构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一)评价指标选择

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设计和具体指标的选择需建立在科学基础上,以事实为导向,对真实数据做科学和全面的分析。另外,创新既是目标又是过程,始终处于不断变化发展之中,在进行创新能力指标体系设计中既要有静态指标,能反映当前的水平、规模,又要有动态指标,能对未来的发展进行预测,从动静两方面保障指标体系构建的合理性。从系统角度出发根据皖北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整体情况,选择和借鉴具有代表性的指标,为了避免评价指标之间产生冗余性,构建一套主次分明并有较强代表性的皖北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查阅文献资料等将创新能力分为创新投入能力、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能力三大部分,从整体上对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价,通过区域创新要素的归纳、整理和分析,构建一套包含3个一级指标、7个二级指标和29个三级指标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1.创新投入指标选择

区域创新评价指标体系中创新投入就是创新资源的配置,反映区域创新的意愿和力度,一般从人力、物力、财力、政策方面进行衡量。主要从人才资源投入和资金资源投入两方面衡量,人才资源方面选取R&D人员折合全时当量和科技活动人员数等作为衡量指标,资金资源方面选取R&D经费数值和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投入等要素指标。

2.创新环境指标选择

创新环境是反映支撑区域创新能力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影响创新发展前景的关键因素,衡量指标为创新基础、创新载体和创新扩散三个方面。其中创新载体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决定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水平,创新扩散则直接反映出区域创新能力的发展活力。创新载体选取省级以上研发平台数和科研院数等作为衡量指标,创新扩散则选取吸纳技术合同数和输出技术成交额等作为衡量要素指标。

3.创新产出指标选择

创新能力产出指标主要是区域开展创新活动所带来的效益方面测度指标。在相关文献资料和国家发布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的基础上,选择从知识产出效益和经济产出效益等方面衡量测度区域创新能力产出情况。在知识产出方面,选取专利的申请、授权量等作为要素指标。在创新经济产出方面,选取新产品销售收入、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新产品产值等作为要素指标。

(二)构建基于灰色关联分析的评价模型

灰色关联分析法是通过分析系统因素之间发展变化趋势的相似或者相异程度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通过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度判断发展变化态势的接近程度,从而判断关联程度的大小,曲线之间距离越近其关联度就高,在经济和环境等研究领域中应用比较广泛[8]。具体评价模型如下。

1.确定参考数列

假设i为评价单元序号,i=1, 2, 3, …,m;k为指标序号,k=1, 2, 3, …,n;可以列出m单元和n指标的矩阵V,选择各个最佳值作为参考数列V0。

V0=(v01,v02,v03, …,v0n)

2.无量纲化处理

由于指标要素单位无法进行直接分析和比较,需要对指标要素数据进行转换统一单位,从而使数据具有可比较性。对数据进行无量纲化有较多方式,有均值无量纲化、初始值无量纲化和极大值无量纲化处理。本文选择均值无量纲化对数据进行处理。

进行规范化处理后可得

3.计算关联系数

其中ρ为分辨系数,取值范围为[0, 1],学术界中多数学者往往取值0.5进行计算测度,在区域创新能力测度过程中也取值为0.5。

4.计算各数列关联度

5.计算权重

(三)权重计算

1.数据说明

数据的真实性直接决定评价创新能力测评结果的质量,本文选取的皖北地区创新能力评价数据均来源于《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2018》和《安徽省统计年鉴2018》,整体数据来源客观真实。另外,数据具有较好的可比性和完整性。

2.构建评价体系

根据所构建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据《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2018》《安徽省统计年鉴2018》,找出对应指标要素数据,依次代入所构建灰色模型进行数据整理和规范化,得到无量纲化处理数据。再进行关联系数测算得到关联系数,再根据关联系数依次计算各级评价指标权重值,以构建一套完整的晥北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皖北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

三、实证研究

皖北地区主要包括阜阳、宿州、淮北、蚌埠、亳州和淮南6个地级市。根据《安徽省科技统计公报2018》和《安徽省统计年鉴2018》中的数据,对照所构建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依次对所构建评价体系方案层指标收集要素数据,得到皖北地区各地级市指标要素数值,如表2所示。

(一)子准则层评价测度

对表2皖北地区创新能力指标要素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得到区域创新能力评价体系子准则层,即皖北地区6个地级市人才资源、资金资源、创新基础、创新载体、创新扩散、知识产出和经济产出创新测度结果,如表3所示。

表2 皖北地区地级市数据表

从表3 可以看出,在人才资源、资金资源、创新基础、创新载体、创新扩散、知识产出和经济产出方面关联度排序中蚌埠独占第一,淮北在人才资源与资金资源方面位居第二,阜阳在创新基础与创新载体、创新扩散方面位居第二,而宿州、亳州、淮南在任何一个层面的排序都处于中下游水平。

(二)准则层评价测度

利用表3子准则层数据,进一步计算准则层关联度排序结果。同理可得到准则层测度数值,如表4所示。

表3 皖北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子准则层测度表

表4 皖北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准则层测度表

通过表4可以看出,在创新投入方面,蚌埠创新投入关联度最高,其他地区依次排序为淮北、淮南、阜阳、亳州和宿州。创新环境关联度排序为蚌埠、阜阳、淮南、淮北、宿州和亳州。创新产出方面关联度排序为蚌埠、阜阳、淮南、亳州、淮北和宿州。

(三)目标层评价测度

通过表4所得数据,进行关联分析得到目标层皖北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测度表,具体如表5所示。蚌埠市在皖北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中属于创新能力发展相对优势区域。阜阳和淮南市综合创新关联度大于0.5,处于区域中游水平,可列为创新能力后发展区域。宿州、淮北和亳州地区创新关联度低于0.5,属于区域创新能力相对比较落后的区域。

表5 皖北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评价目标层测度表

四、分析和建议

皖北地区区域创新能力发展不均衡,蚌埠同区域内其他城市相比较,创新能力评价得分最高,为0.8934,属于皖北地区创新能力相对优势区域。蚌埠作为安徽重要交通枢纽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拥有相对完备的工业体系,高校和科研院数量也相对较多。在大力实施“工业强市”的创新发展战略背景下,蚌埠在区域创新投入、创新环境和创新产出方面在皖北地区都处于优势地位,为更好提升创新发展水平,缩小与东部沿海发达地区创新发展水平差距,蚌埠需在保持传统产业优势的同时,加强对传统产业升级改进与创新研究,延伸优势产业价值链,打造以玻璃制造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创新产业集群。另外,积极发挥政府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促进作用,以政策杠杆加快促进创新资源向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充分利用区域内高校和科研机构科研优势,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中心、市场为主导、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创新体系,进一步优化社会创新环境,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快皖北地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利用安徽省全域加入长三角发展机遇,深化与长三角地区产业合作,根据自身实际和产业承载能力,积极引进长三角地区高科技产业,打造本地区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进一步深化推动“合芜蚌”创新示范区联动发展,进一步提高自身区域影响力。

阜阳和淮南在区域内属于创新能力后发展地区,阜阳创新能力评价值为0.5779,淮南的创新能力评价值为0.5314,两地同属于区域创新能力后发展地区。阜阳拥有区域内最大的人口规模,农业产业资源丰富,是传统的农业大市。近年,阜阳积极以建设新型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高铁覆盖为机遇,深化与长三角地区经济合作,积极培育创新体系和建设创新发展平台,区域创新能力得到稳步发展。在区域创新能力发展过程中,阜阳可充分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和农作物资源,积极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带动区域创新战略,完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加强同外部农业发达地区合作,积极培养农业科技龙头企业,打造农业产业全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塑造农业产业品牌,提高农业产业附加值。另外,紧密围绕承接东部沿海产业转移契机,大力引进人才、技术和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走出一条工业化和城镇化联动发展的创新发展之路。淮南煤炭等矿产资源丰富,地理位置承东启西,是区域内重工业基础发展较为良好的城市。淮南煤炭资源丰富和重工业体系完备,但存在产业结构单一,轻重工业发展不均衡等问题。淮南可以煤炭产业升级改造为重点,积极利用煤炭销售网络,加强新产品研发和提高产品附加值。另外,根据自身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情况,积极发展第三产业推动地区产业结构升级,以提升其创新能力发展水平。

淮北、宿州和亳州是皖北区域创新能力发展落后地区,创新能力评价值分别为0.4385、0.3479和0.3533,都是传统的农业生产区,工业产业基础比较薄弱,创新要素相对匮乏。淮北可从创新产业结构入手,大力推进企业创新体制改革,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优势,加快煤炭技术创新和升级,实现集约化生产,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以优化产业结构,改变以煤炭开采和初加工为主的产业结构,提升服务业在经济发展中的比重。宿州和亳州,首先要营造创新环境,转变经济发展观念,大力建设创业园和孵化器等创新载体完善产业孵化体系,探索科技创新发展服务平台建设模式。其次,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通过落实税收、土地和规划等政策积极引进创新人才和企业,积极培养创新主体。淮北、宿州和亳州三地仅依靠自身创新要素发展还远远不够,要积极加强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的经济交流,利用自身人口规模优势和成本优势,积极吸引外部高新技术产业,建立健全技术产权交易平台,加大外部技术引进和转化力度,积极培育本地创新要素,以促进本区域创新能力发展。

猜你喜欢
宿州皖北测度
安徽宿州灵璧县:多措并举发展特色产业
摄影·美好安徽
Rn上的测度双K-框架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平面上两个数字集生成的一类Moran测度的谱性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我国要素价格扭曲程度的测度
两个基于CdⅡ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在金属离子和有机分子发光传感中的应用
宿州诗群小记
国控企业污染源的监控与监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