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战红
【摘要】在小学语文教学实践当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古诗词的内涵教学,引导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学习古诗词中蕴含的故事的兴趣、学习并运用诗人遣词造句的技能,同时,要引导小学生分析古诗词精准精炼的言语,探索诗词的意境,汲取诗词内在的精髓,使学生在精神层面上得以充实和提升。
【关键词】古诗词 语文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3-0151-02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古诗词的“真”教学,引导小学生在学习古诗词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小学生学习古诗词中蕴含的故事的兴趣、学习古代诗人的遣词造句的技能,同时,还要指导学生分析古诗词精准精炼的言语,探索诗词的意境,汲取诗词内在的营养,使学生在精神层面上得以充实和提升。根据本人多年的古诗词教学经验,浅谈一下我对古诗词课堂教学的策略:
一、以读为主,努力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领悟能力。
朗读是我国语文课堂教学的常用的传统方法之一,《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年级的语文阅读教学,要重视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要让学生充分地阅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感情熏陶”。朱熹曾在《训学斋规》中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由此可见朗读的重要性,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足以说明:书只有多读,才能通晓其意义。
在展示自我阅读效果时,可以采用小组竞争方式,点名某小组成员阅读展示,让其他组别的学生相互评议,相互指正,相互指导错读的字、词,老师适时予以评价。之后,老师可以绘声绘色,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也可以带领学生朗读,让学生的耳、口、眼、脑都“动”起来。指导学生注意诗句中的停顿、节奏,读出诗的韵律,从诗中感受到语言美、韵律美、对仗美、押韵美,渐渐地浸润于古诗词的真实意境。在巩固阅读效果时,可以采取多样化朗读形式,如:整体读、个体读、男女分读、小组PK读等。让学生在多样化的朗诵中领悟到读诗的乐趣,悟出诗词整体的意境,提高自读能力。如此的古诗词课堂“真”教学,学生可以把一首诗朗读10多遍,读而不累,兴致愈高,读得有味,熟读成诵,甚至可以当堂几分钟后熟背也不是问题。如果老师这样引导,将“读”贯通于古诗词教学的全过程,一点一滴,扎实认真地推进,进行有目的朗读训练,就能快速地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领悟能力。
二、以诗句关键词赏析为切入点,融会贯通进入诗词意境。
抓住诗句中的关键字词,那么哪些是关键字词?就是诗句中具有丰富感情的、明显色彩的、对比鲜明的、深刻寓意的词语,他们往往“直通”诗句精髓。对此教学策略是:咀嚼字词,反复朗读,研读推敲,领悟诗意。如:唐朝诗人李白《望庐山瀑布》第一句“日照香炉生紫烟”中“香炉”就一语双关,既明指山峰上的香炉,又暗喻“天上”的香炉,形容山峰极高。“紫烟”一词简单又不简单,又值得学生多读,细品,研思。再比如,同样是这一句诗:“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启发学生思考,谁能诠释一下“生”的本义是什么?答:“产生”。师问:在此句诗中“生”是“产生”的意思吗?提示他们:反复朗读,研读推敲。学生进而理解到:该句中的“生”除了有“产生”还有“袅袅升起”的意思;师又問:是什么东西“产生”了并“升”起来了?小组讨论交流,最终得出是“香炉峰峰高,很容易产生水气,云雾缭绕,升起了”。再追问“生”在整个“日照”“香炉”“紫烟”所呈现的画面中起了什么作用?你能看到一幅怎样的画面?鼓励学生再次朗读,欣赏诗句的意境后思考,斟酌,原来“生”可以让整个画面具有动态感,真实感。连环追问:诗人在写诗时,为什么用“生”字而不用“升”字呢?小组讨论,启发学生从整首诗的本义,意境去诠释。“升”只能让人看到山峰中烟雾徐徐而升,一会儿就散了,没有了。而诗人用“生”字,活灵活现地展示了山峰中云雾源源不断地产生并一直向上升腾的动态画面,也能让人在脑海中呈现出“视觉”上的美:看到香炉峰身处绵延万里的云海之中,惊叹这“仙境”之美。这真可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也让人惊叹诗人遣词造句之精准、之高超。正是这些通过语言赏析为切入点,学生才能融会贯通诗词的真实意境。
三、置换字词对比分析,体会诗句意境。
在教授北宋诗人王安石《泊船瓜洲》这首古诗时,诗中第三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我有意询问:想当诗人吗?多数学生回答想,那就体验一下,当个小诗人,把诗句中的“绿”字置换掉,用另外一个字代替,比如:“吹”“去”“到”“入”等字词后,让学生再朗读,感悟一下诗句的内涵,比较哪个字用得最好。让学生在置换字词的比较中,领悟到诗人王安石用的“绿”字就把整个春天的景象写的生机盎然,一春万物绿,一切介“活”了。仅凭这一句不仅写出了春天来到了,还把春风带给江南岸的景象——披上绿油油的盛装,这一生动形象的变化写出来了,可谓“绿”字用得巧妙,用得绝,真切地表达了诗句的意境。再比如:在教授“飞流直下三千尺”这一诗句时,引导学生思考“飞流”能否置换成“奔流”“急流”?引导学生思考诗人夸张的修辞手法,想象一下:瀑布飞奔而下,纵深“三千”之尺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是否看到了:一幅“山高陡峭雄奇险,水势之大瀑布出”的雄壮画面?自然过渡到“疑是银河落九天”的雄伟壮阔,从而把诗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
因此,在古诗词的课堂教学中,置换字词对比分析,引导学生推敲词义,理解诗句内涵,既培养了小学生语文诗词的思维能力,又让学生体会到中国古典诗词的精妙之美。
四、示范诵读,引导学生体验诗词的精妙,意境之美。
在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一个环节。在传统的古诗词教学过程中,老师往往亲自示范,先读,再指导学生去朗读。但是,同一首古诗,会引导的教师声情并茂,抑扬顿挫,紧扣关键词,能读出情感,带动学生产生共鸣,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学生很容易体验到诗词的精妙,意境之美。而不擅长教授古诗词的教师朗读时平淡无力,缺乏感情,有的还用地方方言,个人对诗词的理解有限等因素的影响,范读教学不尽人意。为此,教师应加强古诗词专业知识的提升,才能更好地进行教学。
当然,教师还可以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手段,专业朗读者能够很好地把握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字正腔圆的发音,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传神地传达出了古诗的感情基调,无论是欢乐明快的、群情激昂的、失意落魄的、缅怀追忆的,都会把诗词的精髓握得非常到位。我们可以让学生多次跟读朗诵,为学生更好地理解学习古诗词打下很好的基础。
五、利用多媒体教学平台,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古诗词,虽然短小精悍,意境优美,但毕竟时过境迁,如今的孩子要完全理解古代诗人当时写诗表达的情感,还是有一定的局限性,要考虑当时的社会环境,政治生态,诗人生存生活方式等等。这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的教学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历史文化知识欠缺的语文老师,面对孩子们提出的这样那样的问题,特别是诗人写这首诗为什么表达了这个意思,无从下手。
如今互联网的高度发达,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平台,精心设计教学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力求使教学活动呈现得生动有趣。要考虑到小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年龄特征:以手、眼、耳的活动为中心,把古诗词教学要以言语表现、文字呈现,画面展示相结合模式,相辅相助。尽可能利用他们的形象思维优势,教学设计要增加趣味性强的活动形式来呈现出学习內容,从而激发学生“我要学”的兴趣。我在教授李白的《静夜诗》时,为了激发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教学过程中插入了一段视频课件,视频中把整个诗词所提及的景物、人物、背景并配以能够反映诗歌情感基调的音乐,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以动态画面呈现出来,给学生一种视觉上的“盛宴”。以这种形式创设诗歌情境,激发小学生的兴趣,小学生们学得又好又快,教学效果就很显著。
六、通过多学、多思、多研,努力提高语文教师的个人专业素质。
在语文古诗词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師是引导者,教师个人的语文专业素养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因此,为了提高古诗词的教学效果,教师就应该不断地“充电”,提升自身的语文专业素养,完善自己的教学技能。首先,“多学”——教师要不断地加强专业学习,在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积累,努力做到个人能“多思”——充分理解古诗词的内容和意境,把握古诗词的情感,而且还能在课堂上将“悟到的”古诗词的意境呈现出来,还能指引学生透彻地理解古诗词,强化他们对古诗词的背诵、记忆和理解。其次,语文是以多文化为基点的学科,尤其是古诗词,本身是一种优秀的古代文化,因此教师要“多研”——不断增加历史文化知识的储备,深厚的文化底蕴是教好古诗词的前提。如:讲授三年级语文唐代诗人杜牧《清明》一诗时,教师首先应该介绍清明节的由来,以及清明时节人们怀念故人的悲哀情感,为学生把握整首诗的情感基调作了铺垫,从而有利于学生更准确地理解这首诗的意境。
总之,古典诗词作为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它孕育于小学语文教学中。而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要特别重视古诗词的教学,引导学生剖析古诗词精准精炼的语言,探索诗词的意境,汲取诗词内在的精髓,使学生在精神层面上得以充实和提升。
参考文献:
[1]李洁.以读助教,以读促学——以《水调歌头》教学为例[J].陕西教育.2021(1):59-60.
[2]戎启美.浅谈小学中年级语文古诗教学[J].小学教学参考.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