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艳丽
【摘要】从语文教学角度来看,小学老师在开展课堂活动时不能仅仅局限于生字生词和课本知识,而是要尽可能培养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和文化审美意识,这样才能借助语言文字来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从而形成更为健全独立的审美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美育渗透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3-0135-02
本文从了解当前小学语文老师在开展美育渗透时存在的问题入手,结合具体途径来探讨如何进一步优化课堂内容和授课模式,从而更好地发挥出语文学科的作用来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1.现存问题
1.1审美教育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大量的优秀诗文,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学生提供接触审美教育的桥梁,同时可以更深层次地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韵味。但是在实际课堂活动中,部分老师存在本末倒置的情况,他们将技能教学作为重点,更偏重于引导学生提高对古诗文词义、内涵和语言的分析技能,往往忽视了蕴藏在文字背后的美学,这样的教学不仅会加剧学生对学科内容的厌倦情绪,而且会影响到相关内容的实际教学效果,久而久之導致审美教学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
1.2.审美教育还缺乏系统性和艺术性
从审美教育角度来看,将其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活动中时需要注重系统性和艺术性,这样才能为学生展现出更为立体的美学观念,从而发挥出课堂作用来培养学生审美观念。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当前部分小学语文老师盲目追求教学进度和教学效果,往往忽视了审美教育框架的前期搭建工作,这导致相关内容存在乏味的问题,再加上各年级古诗教学中存在内容不系统问题,这些都会影响到整体渗透效果。
2.美育渗透的有效途径
2.1.挖掘教材审美空间
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底蕴的文明古国,借助语文教学开展审美教育具有显著实践意义,因此需要立足小学语文教材,进一步挖掘其审美空间,可以为学生讲解名家名篇、童话故事、诗文篇章和英雄事迹等,这些虽然形式各异,但都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对美学的兴趣,同时有助于发挥出课堂作用来实现系统性教育。例如可以为学生讲解历史伟人的事迹,在这一过程中引导他们感悟不同时代背景下的英雄大爱,这对于引导学生体会艺术之美并提高审美意识而言极为重要。
2.2激发审美情感
为了更好地渗透审美教学,小学语文老师要尽可能立足情感层面,借助语言文字之美和历史典故之情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从而强化审美能力。从教育教学角度来看,老师需要结合课本教材来触发学生审美快感,使他们喜欢上语言文字并能够从课本故事中感受到美学,这对于进一步开展后续活动而言具有基础性意义。例如在借助《周总理借书》内容向学生介绍周总理人物形象时,老师可以提前整理相关纪录片,将课本内容与纪录片内容结合起来,由此来树立更为立体形象的历史伟人形象,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学生的体验效果。除此之外,老师要尝试借助文章内容来引发学生的审美联想,通过想象来进一步健全审美体系,这对于夯实审美能力基础而言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为学生讲解《蜘蛛织网》相关内容时,老师可以鼓励学生站在蜘蛛视角进行联想,思考其在织网时可能遇到的困难,在此基础上结合课件来进行教学,这样可以大大提高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和互动主动性。
2.3在阅览插图中感受美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插图是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升小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知能力,在编写教材时,一般会在课文中增添较多的插图,在小学中,越是年级低的学生,在阅读课文中越能见到更多插图。在进行语文教学时,适当使用插图,一方面能吸引小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他们对文章内容的感知,另一方面,也能通过发挥插图的色彩、补充说明作用,与小学生的情感形成一定的共鸣,从而使最终的语文教学任务圆满完成。举例来说,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叫作《我的家乡》,这篇课文主要描述了作者的家乡——月亮湾的美好风景,体现出作者对家乡浓厚的热爱和生生不息的思念之情。在教授这篇课文时,便可充分发挥插图对教学的重要辅助作用,例如,按照方位顺序,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插图中的事物和风景进行观察,从村后到村前,从河水到树木,在方位的转换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了解何为美、何为家乡、何为思念。此外,在其他一些课文中,也可以借助插图这一辅助工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文章本身的把握能力。
2.4在语句想象中触摸美
小学语文教学的主体,归根结底,还是在于文字,为提升学生对美的把握和感知能力,教师最终还是要回归到语文教学的主题上来,引导学生在语句的想象中触摸美的脉搏,具体来看,便是增强学生对文字的想象能力,在丰富生动的想象中,提升对于美的感知能力。举例来说,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篇课文叫作《海滨仲夏夜》,在教授这篇课文时,教师便可随机提问学生,从这篇课文的标题来看,你能想象到什么样的场景?给了你什么样的感觉?有学生回答清爽,有学生回答浪漫,接下来,教师便可进行逐一追问,为什么你会有这样的感觉?你能具体描述一下你想象中的场景吗?通过不断地追问,带领学生逐渐走向海滨的夜晚,并引导学生在课文中找到相关的描写景色的语句,根据自己的想象,让学生在黑板上画出来相应的场景,由此,既考验了学生对语句的感知能力,又增强了阅读的趣味性,使学生的积极性、自主性被充分展现出来。
2.5在音乐渲染中激发美
音乐作为一种重要的教学手段,在增强教学沉浸感、提升教学效果方面,具备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也可使用适当的音乐教学手段,引发小学生对课本内容的共鸣,从而使人沉浸其中,激发对美的感知能力。例如,小学语文教学中,有一篇课文叫作《小珊迪》,在学习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播放相关的抒情歌曲,在歌曲播放的过程中,一方面,教师的声音显得更加优美、感人,另一方面,学生的情绪也更容易被激发,情感更加真挚,在这一过程中,相关的学习情境便在无形之中被创设。
2.6在语言教学中熏陶美
语文教学,也可称之为语言教学,语言教学对教师的语言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时,首先,教师可以采用声情并茂、富有感情的声音进行朗读,从而将小学生带入到相关的情景中去,打动小学生的心灵;其次,教师也可采用一定的肢体动作,与课本中的文字语言和图画语言相呼应,增强小学生对文字语言的感知能力;最后,教师也可以在具体的课文教学中,增强学生对文字美的把握能力,例如,有一篇课文叫作《触摸春天》,按理说,春天作为一种季节,看不见,摸不着,十分抽象,但这种抽象的存在却可以通过具象化的事物表现出来,因此,春天也可以被触摸到、感知到。
2.7用情感美引导学生
在教学时不能强硬地用语言引导学生,应该真正用情感美去感化学生。叶圣陶先生要求应该让学生对文章的语句进行揣摩,在揣摩的过程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情感,教师应该对文章多描述,让学生在教师的描述中体会文章的韵味和含义。在小学语文的教材中,很多文章都蕴含着作者浓厚的思想感情,很多作者习惯通过文字的方式将自己的想法进行表达。所以,作为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带领学生一起揣摩文章中作者的思想感情和感情变化。只有真正通过阅读和理解掌握作者的感情,才算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带领学生学习《观潮》这篇文章的时候,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朗读课文,当然,高质量的教学并不只是让学生朗读课文,更多的是让学生朗读课文之后能够根据自己所读到的内容完成对课文内容的了解。教师可以配合多媒体教学,让学生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完成课文内容的了解,并通过看到的景象描述出自己的读后感。在这一环节中,教师也能够通过学生的描述,进一步了解学生的内心想法和性格特征。
2.8用形象美启迪学生
除了用情感美对学生进行引导之外,用形象美对学生进行启迪也同样重要。很多时候,“无言教育”胜过“语言教育”,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描绘各种英雄人物的形象,通过优秀的人物形象,让学生的内心产生敬佩之情。例如,教师可以为学生讲解“治水的大禹”,教师首先可以对学生进行引导“如果你长大以后在外地读书或者在外地工作的话,你会想回家吗?如果恰巧路过家门口,你会回家吗?”,几乎所有学生回答都是肯定的,然后教师就可以给学生讲解,大禹当时治水的时候三过家门而不入。这种行为会和学生的想法产生一个强烈的对比,所以学生会从内心深处对大禹油然而生一种敬佩感。
总之,美育已经成为当前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在教学中也应该重视学生的美育能力培养,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积极正能量的思想感情教育,不斷培育学生的审美情趣。
参考文献:
[1]王文忠.小学语文教学中美育渗透浅议[J].新课程研究,2008(8).
[2]周於琴.小学语文教学渗透美育的策略探究[J].语文教学通讯,2014(7).
[3]罗兴容.试论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教育的途径[J].读天下(综合),2019(2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