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莉
【摘要】语文学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特点,更聚集着大量传统文化资源,无疑是培养审美意识和文化素养的最佳渠道。通过分析初中语文教学现状,可以发现教师在教学中鲜少普及传统文化常识,学生对传统文化也未有足够深入的认知与理解,再加上西方国家文化对学生思想的侵蚀,造成很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被遗忘,影响德育传承。对此,语文教师需结合学生学情和学科特征从多方面引入传统节日文化,加深学生对所学理解的同时,增强学生文化底蕴,对学生全面发展有着重要现实意义。
【关键词】初中语文 传统节日文化 融入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3-0117-02
在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是立德树人、培养学生文化品质的重要举措。传统节日是行为层面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可以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生命力与感染力,可以起到良好的文化教学作用。所以,在新课标下,许多人都主张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节日文化,以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任课老师要正视传统节日的文化意义,将传统节日文化渗透到语文教学中去。
1.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节日文化的意义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中,传统节日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中华民族传统节日中,其个性多种多样,内容丰富多彩。许多传统节日之所以被保留下来,不仅是因为它们文化底蕴深厚及文化内涵丰富,还因为他们有着强大的文化生命力。如春节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道法自然、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发展观,还彰显了中华民族协和、修睦的文化观。随着社会发展,传统文化也在社会生活中渗透开来。直至今日,在我们的生活中,传统节日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传统节日是在国家、民族的历史以及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中形成的。借助传统节日,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民的生活习惯,管窥民族的文化心理和价值追求,深化对国家、民族的情感。
近年来,受外来文化影响,许多初中生的传统价值观日益淡薄。一些学生不仅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还将西方节日文化当做先进文化的代表,产生了盲目崇拜的心理。在文化兴国战略下,语文课堂中加强学生传统文化教育,让学生重新审视、客观对待传统文化,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文化观,树立学生文化自信,逐渐形成良好的文化自觉意识。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重视传统节日文化教学,积极探索语文传统文化教学新路径,以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情感,促进学生的人格和品质发展。
2.在语文教学中融入传统节日文化的路径
2.1结合教学内容,讲述节日的内涵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持续深入,初中语文教材在内容编排和设计上都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增加了许多关于传统文化的素材。虽然关于传统节日的素材不是很多,但是,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仍旧有很大的发挥空间。在初中语文课堂中,教师深入分析教学内容,发掘传统节日文化元素,結合传统节日文化内涵,诱发学生的情思,让学生受到传统节日文化熏陶和教育。
例如在学习《孔乙己》时,语文教师可运用传统节日文化词语促使学生理解孔乙己的悲剧形象。众所周知,孔乙己是传统封建文化和科学制度影响下形成的悲剧形象代表。课文前九个段落运用“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等对孔乙己的形象进行定位,即“可有可无”。然而这还远远不够,在课文第10~13段使得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加速发展,语文教师运用课文剩余四段引领学生理解孔乙己的悲剧形象。在课文后四段中虽然花费的篇幅较少,但有着相对较长的时间跨度,未详细描述孔乙己事情,只运用三言两语交代。课文分别提到以下重要节日,即中秋、年关、端午,上述传统节日的文化底蕴十分深厚,教师挑选学生简单描述以往的节日经验。有学生提到到年关时,每个家庭都在热火朝天地准备年货迎接新年的到来,家人也陆续从远方归来,体现热闹和团圆。中秋,追求花好月圆与阖家团圆。端午,大家都要吃粽子和参与赛龙舟,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体会其爱国主义精神,部分地区有回娘家探亲的习俗。随即教师提到:“在此节日中,大家运用何种感情基调描写事物呢?”学生:“描述的事物大多是热闹、喜庆的,故而会运用相对欢快的感情基调刻画。”教师讲道:“课文中通过热闹的传统节日氛围对孔乙己的悲惨命运进行刻画,这些书写有何艺术效果?”学生:‘将热闹和团聚的节日和孤身离世的孔乙己相对比形成强烈的哀情艺术效果,不仅加深孔乙己悲剧,更从侧面揭示封建社会背景下人们的冷酷与麻木以及对命运不幸者的无情。’语文教师在上述教学中将传统节日文化与课文相结合并引领学生预测,充分体现课文传递的悲情感。与此同时,运用传统文化解读课文能激活学生潜在存储的与传统节日文化有关的知识,激发对课文思考,提升阅读能力,更对传统文化产生深入了解,在接受传统文化节日熏陶的同时增强对民族文化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2.2利用多媒体,创设文化教学情境
在中国传统节日中蕴藏着传统文化精神,对社会的发展进步有着重要的影响。如传统节日能够增强民族凝聚力,以清明节为例,每到清明节,中华儿女都会有敬祖意识,能够唤醒人们对民族情以及文化同根性的力量,是金钱、权利不能相比的。其实,在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历来都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不过,由于教学手法单一,而初中生正处于求新求异的一个成长期,所以许多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并不高。鉴于此,为了让学生感受传统节日的教化作用和文化凝聚力,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特点,创设教学情境,增强课堂教学的感召力,让学生热爱和认同传统文化。多媒体在教学情境创设、情感激发方面有着显著的作用。在信息时代,多媒体的应用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和趋势。因此,在讲述传统节日文化时,利用多媒体构建课堂教学情境,借助多媒体全方位展示传统节日文化,促使传统节日文化变得更加立体、详细,促使学生的认识更加全面。
如在学习《天上的街市》这首诗时,诗中出现了“隔河的牛郎织女”。我们知道,《牛郎织女》不仅是我国四大民间故事之一,更有与牛郎织女有关的传统节日,那就是七夕节。在中华传统节日中,七夕节具有非常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为了让学生了解七夕的由来和意义,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设备将相关的视频或图片展示给学生,创设具体的教学情境,如利用多媒体视频讲解七夕节的文化背景,古代七夕节时的民间习俗,那些记载有七夕的典籍,并提出一些问题,以促使学生进行深度思考:七夕又称“乞巧节”“女儿节”,也有人称之为“中国的情人节”。为什么“中国的情人节”没有外国的情人节更加奔放呢?为什么没有将七夕节定为法定假日?然后引导学生从民族心理和情感方面去思考、讨论问题,直至学生有正确的讲解。这样利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给学生的感官和情感以刺激,深入体会传统节日文化内涵。
2.3开展文化活动,丰富学生的认知
随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外来文化也加快了入侵和渗透的步伐。在此背景下,社会对传统文化回归的呼声高涨。传统文化回归,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呼唤。如今,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教学也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作为初中语文教师,需要把握时机,在做好课堂文化教学的同时,精心设计一系列的文化实践活动,借助实践活动帮助学生了解传统节日文化,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为学生成为具有文化素养的当代公民打好基础。
如在学习古诗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外时间,将那些与传统节日有关的古诗词汇聚到一起,开展诗词诵读活动,举办诗词知识比赛,或者让学生自己创作有关传统节日的诗歌,并将学生作品在学校板报、专栏上展示,调动学生传统节日文化学习积极性。又如,在传统节日来临之际,走出校园,开展一系列的文化实践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丰富经历,陶冶身心。如在端午节,带领学生去敬老院为孤寡老人包粽子、送香囊、送祝福,开展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活动,培养學生的爱国情感。在重阳节,带领学生去登山,组织学生一起制作重阳糕。或者让学生为家里的长辈画一幅画、做一顿饭、煮一碗长寿面,或者向长辈讲述让他们暖心的故事。促使学生在敬老爱老的氛围中,感受重阳节的文化精神和人文内涵,养成尊老敬老的道德和情感。除了参与实践活动,教师还可鼓励学生参与诵读活动,在此过程中指导学生编辑专题诗集或写诗填词,为诗词搭配音乐和图画,这种方式不仅能促使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还能积累文化知识,提升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
3.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节日文化是有待发掘的文化宝藏,将传统节日文化和语文课堂结合,可培养学生良好道德品质,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所以,在新课标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将传统节日文化渗透其中,以提高教学的文化品质,促使学生的人格、品质和思想观念同步发展。
参考文献:
[1]罗梅.文化延承教学相长——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策略[J].新作文:教研, 2020(6):30-30.
[2]李鸿.初中语文渗透传统文化教育的有效策略[J].小品文选刊:下, 2020(1):219-219.
[3]黄承滨.核心素养下初中语文渗透传统文化的思考[J].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 2019(18):71-71.
[4]吴晓樱.初中语文传统文化教育的具体实施——以初中古诗文教学为例[J].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9(24):86-87.
[5]郦新军.初中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措施探讨[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 2020(11).
[6]刘凌.加强初中语文传统文化网络教学的几点方略[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 2020, No.1118(10):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