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采取终结性评价、过程性评价、个体评价、团体评价、理论知识学习评价、实践技能评价、素质考核评价、定性评价等方法,来解决当前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学生考核评价方法单一呆板的问题,并根据课程的不同内容要求来设置考核评价的各个观测点,以此确保考核评价的科学、客观、公正。从多元的考核评价方法角度出发,真正使考核评价发挥其诊断、鼓励、促进的作用,实现考核评价的价值,从而提升学生培养的质量。
【关键词】高职院校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 实践类课程 考核评价方法
【关键词】本论文为湖南开放大学科研课题《高职院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教学评价研究》(2018年)阶段性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4-0195-02
一、高职实践类课程学生考核评价方法探究综述及存在的问题
高职学生学业成绩考核评价既是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也是检验人才培养质量的手段之一。学界对此予以了高度的关注,略作梳理,其主要涉及了三个层面的研究内容。首先,从学校管理角度,针对学生考核评价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的措施。此类文章甚多,如李灿军就高职院校采用终结性评价、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和评价主体单一性等问题,提出了以发展性评价为指导,坚持评价主体、评价标准、评价重心的多样性、全面性的观点。李健剑指我国高职教育学生学业成绩考核评价存在着考核观念陈旧、考核方式单一、考核重结果轻过程、重理论轻能力、考核功能异化等一系列的问题,强调更新学生成绩评价观念、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不同的考核方式、诊断考试与总结性考试并重、推行职业资格证书考试制度以及教考分离制度等,来构建新型的高职学生学业成绩考核评价体系。韩天学则从高职教育学生考核存在着以记忆性知识考试为主、考核内容片面化、合格线划定缺乏科学依据、考试功能出现失衡等问题出发,指出学校应加强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把全方位的教育纳入学分制管理、做好学分计算方式改革、创新学生毕业评价方式。再如,王波、俞洁华的文章,从高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内容缺乏科学性、考核评价模式单一、考核评价忽视过程以及评价主体单一等问题入手,提出考核评价方式多样化、评价内容科学化、评价主体多元化、考核评价结果与过程相结合的思路来改革学生考评体系。其次,从专业建设的角度,围绕着问题展开分析,提出改进学生考核评价的方式方法。如王清江、王悦就建筑工程专业要建立“知识、素质、能力”并重的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进行了实践探索。张楠、姜慧、初世强撰文探讨了高职会计专业考核评价要构建多样化的考核评价方式、突出考核内容的实用性、注重评价的过程和职业道德素养等。再次,从具体的专业课程角度探讨考核评价。孙玉锦就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课程考核必须将终结性考核与过程性考核相结合,将过程性考核融入教学全过程,分散学生成绩构成,发挥考核的作用,将增强课程考核的信度和效度。王秀波、胡之冠则专门探索高职《网络编辑实务》课程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他们认为该课程从内容上应把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考核相结合,在考核方式上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并以过程性评价为主,以项目任务作为过程性考核的内容,期末终结性考试仅占30%的比例。马蓉则对《工程制图》课考核评价作了探索,也是采取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法,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各占50%。郑爱武、阳光华、曾键以高职《高等数学》课程为例,探讨了将学生的能力和综合素质作为考核评价的中心,从理论课(占比60%,由学习态度、出勤率、参与数学活动情况及期末考试成绩构成)、数学周记(20%)、数学实践(20%)等三个方面进行考核评价,改变过去在期末以一纸试卷的理论课考试定终身的做法,效果明显,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肯定。上述无论是管理层面的宏观探究,还是专业层面的中观讨论,以及具体课程层面的微观实践,都充分阐释了学生考核评价在高职教育中的重要性,尽管各个学校具体实践探索有所差异,但追求的目标还是一致的。不过,令人遗憾的是,在高职教育中占有重要位置的专业实践类课程却普遍没有受到重视。众多的教师与学者对专业实践类课程如何开设、如何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特别是对专业实践类课程学生考核评价采取怎样的方法方式,基本上不予理会,深度开展研究的成果更是少见。如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学生考核评价方法的个案探究就难以见到相應的成果问世。以我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为例,实践类课程教学学生考核评价的方法,至少存在以下的问题:
1.专业实践类课程学生考核评价的方法缺欠针对性。工商企业管理专业高职学生相对本科学生而言,文化理论基础较差,积极主动和自主学习的意识整体较为薄弱,学习动力不足。而专业教学研究室并没有针对学生这一现实情况,对症下药,来制定统一的专业实践类课程学生考核评价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具体方法,从而难以保证学生培养的质量。2.专业实践类课程学生考核评价的方法单一呆板。在实践类课程教学环节中,教师或者师傅为了完成该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和工作量,通常以终结性评价或定性评价这种方法贯彻始终,成为实践类课程教学对学生考核评价的主导法则。并且为了表现方式上简便易行,教师或者师傅往往以试题考试或做作业考核为主,然后给学生一个分数,这种考核评价方式过于单一呆板。3.专业实践类课程学生考核评价方法缺乏重点。授课教师考核评价学生的标准与方法是根据人才培养方案来执行和实施的,但教师为了考评省事,往往忽略在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操作情况,仅以考试或者作品作为评定学生成绩的依据。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技术技能掌握与熟练的运用,普遍被忽视。
二、高职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学生考核评价方法的构想
针对我校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学生考核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迫切需要改变现有的不适合学生发展成长的考核评价方法。
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开设的实践类课程考核评价必须体现如下的特点:第一,突出学生实际操作和动手训练高于纯理论课程考核的比例,改变了考核评价的内容与标准,不再按专业文化理论课的考核评价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思考问题的主动性、创新性,保障了学生技能训练的时间充足。第二,实践类课程学生考评保证学生应掌握的专业理论与技术技能的全面性。对专业实践类课程开设应达到的教学目标、学生应学习和知会的内容、教学要求和考核方法进行统一规定。既为教师(包含企业师傅)对学生进行考核评价提出具体的任务,同时又为教师进行考核评价提供清晰的依据。真正突出以“知识、能力、素养”为中心的考核评价体系。第三,采取多元化的考核评价方法来改变以往学生学业成绩的结构化构成。在具体考核评价方法上,采取终结性考核评价、过程性考核评价、个体考核评价、团体考核评价、理论知识考核评价、综合素质考核评价、技能能力考核评价、定性考核评价等多种方法。终结性考核评价,是教师或师傅认定学生成绩最为常见的手段与方法。基本做法是教师根据学生的考试试题、作品、实习总结等具体完成情况,予以的评价,一般以百分数为表现形式或以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作为结论性的评语。过程性考核评价是教师或师傅,依据具体的实践教学环节,根据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如出勤,回答问题、作业提交等予以的成绩或业绩评价。在学生学习过程中,采取自主思考—同伴交流—公开分享等互动教学形式,基于学生学习全过程持续观察、记录、反思而做出评价。教学结束后,结果与过程相结合,对学生学习效果给出全面评价。个体考核评价、团体考核评价的方法,这既可以反映学生自身的个体实际表现,又可以从团队合作成绩中反映出个体作用发挥的情况。把两者结合起来,从而对学生成绩作出评价。理论知识学习考核评价、实践技能考核评价的方法,是实践类课程学生考核评价不可缺少的方法。实践技能考核以学生掌握熟练程度而评定,或以学生参加各种技能大赛取得的等级成绩、或以参加技能考证来评定。综合职业素质考核评价的方法,是教师或师傅根据学生在实践课程训练中素质体现所给予的评价。定性考核评价,是对学生在某一门课程中各个方面的表现所作的综合性评价,如顶岗实习可运用这种考核评价方法。上述这些考核评价方法又必须根据不同的实践课程,来对考核的类别进行细分。如过程性考核就需要结合平时出勤、仿真模拟、设备实操、顶岗操作等情况来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必须结合理论测试、小论文写作等情况来判断。终结性考核可以结合产品制作、作品、期末考试、设计等进行评定。技能考核可以参考职业技能大赛、职业资格鉴定(以证代考)、技能掌握熟练程度等进行考核评价。从多元的考核评价方法角度出发,使考核评价发挥其诊断、鼓励、促进的作用,真正实现考核评价的价值,从而提升学生培养的质量。
参考文献:
[1]李灿军.多元智能视角下高职学生考核评价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7)
[2]李健.关于高职学生学业成绩考核评价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滁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3]韩天学.基于多元智能理论的高职学生考核评价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15(8)
[4]王波,俞洁华.基于多元生源的高职学生学业考核评价体系的构建[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9(12)
[5]王清江,王悦.高职教育工学结合模式下考核评价体系探索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15(11)
[6]张楠,姜慧,初世强.人工智能时代高职会计专业学生考核评价体系建设研究[J].当代会计,2020(4)
[7]孙玉锦.过程考核评价在五年制高职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中的实践与探索[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19(4)
[8]王秀波,胡之冠.高职网络编辑实务项目化课程学生考核评价体系构建[J].新闻传播,2020(12)
[9]马蓉.工程制图课过程能动化及考核评价体系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20(28)
[10]郑爱武,阳光华,曾键.《高等数学》多元化考核评价模式的研究——以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当代经济,2015(14)
作者简介:
邓一平(1989年-),女,汉族,硕士,讲师,研究方向:高职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