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德芳 苏琳
【摘要】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知识经济时代人才教育与培养工作研究的重要课题,培养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提高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团队合作精神及人际交往能力,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也是国家人才发展战略的重要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未来职业发展。本文对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内涵及培养路径进行了探究,以供參考。
【关键词】高校大学生 领导力教育 内涵 培养途径
【基金项目】山西省教育厅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应用型高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课程体系构建与实践,编号:J2019262。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7-0175-02
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应当结合我国社会现实发展需要,准确把控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内容和方向,选择有效的教育方法,明确培养目标,才能有效保证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效果,提升大学生领导能力。大学生在高校学习阶段是其自身能力、价值观及人生观培养成型的重要阶段,大学生道德意识成熟以及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都在这一阶段完成,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工作对人才教育选拔工作的开展与提升有着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大学生未来个人职业发展,同时也能有效促进高校教育工作的发展,提升社会人才整体的素质能力水平,促进社会进一步发展。
1.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内涵
一直以来,由于领导力所具备的复杂性和情境性特征,使得领导力研究对象往往被局限于政府、企业等在岗在职人员,很少有针对高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研究。同时,关于领导力的解释多种多样,并未出现一个统一的说法,本文则认为领导力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社会生活实践中,并非基于领导者自身力量,涵盖了领导自我、他人及团队的一种力量。比如在瞬息万变的复杂局势中,通过灵活应对问题,准确预测事件的发展趋势,并能够对不确定情况有着强大的忍耐力和协调能力,能够运用管理能力有效应对冲突危机,激发并维持团队合作,对多元文化有着相当的尊重,并能够进行有效的协调等能力[1]。对于高校大学生来说,领导力主要体现在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的实现过程,通过对自我的管理,能够有效领导他人,处理复杂的事物,具备深厚的知识储备,有着很强的能力、素养和积极的价值观。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内涵,主要体现在其四个主要的构成要素中,包括价值观、领导意识、领导魅力及领导艺术。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过程中,提供系统性的领导理论教育和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领导能力,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优秀的人才。
2.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培养路径探究
2.1采取科学的人才选拔模式
为有效保障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效果,应当采取科学的人才选拔模式,促进大学生领导能力的提升。从人才培养角度来看,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人才选拔模式有三种:“大众模式”“精英模式”及“普及模式”。对于高校来说,提高学生道德素养,培养学生专业能力是其根本任务,做好人才培养工作,加强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帮助学生掌握做人做事的方法,树立积极社会化心态。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采取的是“精英+普及”相结合的模式,以实现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点面结合。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中的理想模式是促进每一位大学生的长成成才,引导学生发展方向,培养学生的领导力意识[2]。采用“普及”模式,对高校普通大学生进行大众化普及教育,通过班集体、学生社团及讲座等形式,让每个普通学生积极参与进领导力教育活动中,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让领导力教育深入学生校园生活中,提高高校大学生每个学生的领导力。但“普及”模式下,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存在零散、碎片化、易忘记等缺点,因此在学生领导力意识培养过程中,结合“精英”模式,采取层层递进的人才选拔方式,在学生学习成长中进行长时间领导力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领导力水平。针对学生骨干和精英等优秀大学生,进行选拔和招募,通过项目式培养,不断增强学生的价值观、使命感和责任感,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决策能力及沟通能力,这也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中的重要目标。
2.2完善领导力教育课程体系
随着理论知识的不断积累,学生相关能力也会不断提升,因此,在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过程中,应当认识到理论知识教育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充分掌握理论基础知识,在领导力知识课程中纳入原有课程体系,才能促进学生对理论知识内容的学习。通过开设专门的领导力培养课程,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领导力相关理论知识,并在领导力实践教学中,增强自身领导能力[3]。同时,开设领导力教育通识必修和选修课程,采取通识教育的方式,让学生了解领导者应当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将领导力通识教育课程作为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应当处理好与其他课程之间的关系,课程整合要科学、合理,而不是将领导力教育课程简单的植入课程体系中。不断完善领导力教育课程体系,才能更好地帮助大学生学习领导力相关知识,通过必修或选修的方式,能够让学生更好地接受领导力教育。除了理论知识学习之外,学生还可以在实践过程中,通过理论知识的转化获得相应的领导能力,一般学生领导力教育需要经过理论认知、实践活动、反思评估的过程,并在不断循环中获取领导能力。实践表明,高比重的实践课时对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有着显著的效果,通过案例教学、情境模拟以及交流互动等方式,能够有效培养大学生领导能力。因此,在高校大学生领导力课程或相关项目活动的设计中,除了理论知识、企业走访以及公益实践等形式,还需要参加相应的讲座,在课程理论教学中,学生要进行客观反思、评价,撰写小结、问卷调查及项目设计等,在反思中深刻体会领导力对自身发展的重要作用。
2.3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过程中,教师不仅是教育者,更是学生学习生活的领导者,对大学生的领导力培养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工作的开展,首先要求相应的教师要具备完善的科学结构,掌握专业的技术,有着深厚的道德素养,并且能够在教育过程中,与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领导力相关理论知识。教师领导作用主要体现在价值观的传递上,提高个人素质能力水平,让自己成为学生的榜样,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与学生的沟通交流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深入了解学生的情感、学习、人际关系发展等,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积极健康成长[4]。教师还应当注意自身与学生之间不同需求的平衡,并不断提高自我要求,提高教学效果。加强高校大学生领导力师资队伍建设,面对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跨学科性质问题,应当注重师资队伍学科背景、学历层次及专业结构的提高,教师不能仅仅具备教育学、社会学或管理学等单一的专业知识。因此,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应当吸收更多跨专业人才,并进行专业化培养,采取专业证书培训方式进行实操性培训,提升教学效果。探索“专职+兼职”师资队伍模式,依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结构,开展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活动,建立以学工部专职人员和辅导员为主,结合高校相关职能部门的领导、领导力教育领域专家学者、合作企业资源、杰出校友资源以及学生骨干为辅的领导力师资队伍。
2.4构建开放互助的培育环境
高校大学生领导力教育是一项系统性教育工作,需要充分调动高校内外资源,并进行合理的整合调整,积极争取各方利益相关方的支持,推动校内外合作,构建开放互助的领导力培育环境。在高校内部可以成立相应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工作结构,对高校领导力教育工作进行统筹协调,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和通识选修课以及第二课堂实践课程中,构建良好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环境。在高校外部,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作为一种面向未来的重要教育举措,应当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加强与相关行业的沟通交流,才能有效培养学生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高校应当积极主动地争取社会资源,推动校外合作发展,通过政校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方式,建立一个广阔的平台,增强学生的视野,让学生在平台项目实践中,进一步锻炼自身领导力。建立科学合理领导力评价体系,个人单一评价难以客观描述一个人的领导力,因此,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让社会对优秀领导人才进行客观、合理的评价,才能更好地开展领导力教育工作,这也是构建开放包容领导力教育环境的重要环节。
3.结语
当前,我国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研究与实践依然处于粗浅的发展阶段,高校应当充分认识到大学生领导力教育的重要意义,不断完善大学生领导力教育体系,建立强大的领导力师资队伍,才能更好地促进大学生领导能力提升,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加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胡伟,沈萍,罗丹萍.新时代高校大学生领导力培养的途径及意义[J].中外企业文化,2020(11):191-192.
[2]于磊,徐凤姣,纪坤.大学生领导力内涵及提升对策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22(23):3.
[3]林文曼.师范院校大学生的领导力培养研究[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0):91-92.
[4]丁茜秋.如何加强高校大学生领导力的培养探析[J].锋绘,2019(10):2.
作者简介:
许德芳(1976年1月-),女,汉族,湖北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管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