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静 冯丽轩
【摘要】本文以中原工学院为例,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引入优质线上教学资源、线下教学内容模块化和专题化、多样化教学方法、科学设置评价机制等进行礼仪类通识课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证明,可以有效提升礼仪类通识课程建设,激发学生对通识课的兴趣及参与度,最终提升学习效果和学生的礼仪素养。
【关键词】礼仪类通识课程 混合式教学 改革 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0-0172-03
一、绪论
(一)现代礼仪与修养通识课程概述
礼仪类通识课程面向全校学生,以学生职业生涯发展所需要具备的人际交往中礼貌修养基本准则和现代礼仪行为规范为课程目标,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人际沟通及社会交往价值观,提升学生在不同场景中个人和集体的形象设计、人际交往、有效沟通等方面的礼仪综合运用能力,养成自觉知礼行礼的良好习惯,在不同场景中具备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够综合创新灵活运用人际交礼仪规范。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文献查阅的方式。调查问卷工具采用问卷星,调查范围为中原工学院在校学生。大学生礼仪基本情况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58份,大学生礼仪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评价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26份,问卷调查的数据具有真实性、可靠性。
(三)研究意义
高校礼仪通识教育是实现“三全育人”德育素养教育核心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礼仪通识教育与“三全育人”的德育素养教育核心理念是相一致的。
开设现代礼仪与修养通识课程是大学生礼仪学习的现实需求。在对中原工学院大学生礼仪基本情况调查问卷的158份有效调查问卷中分析显示,有47.47%的学生表示对礼仪的知识不确定掌握或不了解;47.46%的学生经常遇到因礼仪问题造成的尴尬、误会或冲突,有52.53%的学生学习礼仪课程是为了学习基本的礼仪知识或者为将来的职业做准备,高达97.47%的学生认为在大学开设礼仪课程非常有必要。
二、礼仪类通识课教学现状
(一)课程开设随意性强,内容缺乏系统性
目前开展的礼仪类通识课程内容大多根据授课教师擅长和喜好设置,缺乏系统性。绝大部分礼仪类通识课偏重于讲授现代礼仪知识和规范,并没有深入研究和挖掘礼仪之“根”,忽略了国学和中西方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道德修养与品格锤炼的重要意义,忽略了个体差异和养成教育。
(二)考核体系单一,教学实施缺乏设计
教学方法墨守成规,重“知”轻“行”,礼仪类教育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目前的课程大多以理论授课进行,部分以“理论+实践”相结合的模式进行,缺少根据不同礼仪模块内容实施多元化、个性化的教学体验。线上教学,学生主要依靠线上自主学习知识,对于存在的知识疑惑仅依靠线上的答疑是不够的,缺乏有效的模拟实践。此外,教学设计受到局限,考核仍以平时考核、期末小论文或试卷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进行。
(三)专业化师资队伍匮乏
多数高校未开设礼仪专业,缺乏专业性较强的专职礼仪教师,在专业知识掌握上深度不够、师资数量少、缺乏专业资格认证的情况。
三、礼仪类通识课教学改革内容
(一)合理定位教学目标,加大思政育人力度
根据礼仪类课程要求,结合课程思政、三全育人思想,将礼仪类通识课程教学目标定位为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了解人际交往中礼貌修养的基本准则和现代社交礼仪规范,掌握在不同场景中人际交往和沟通等方面的一般礼仪要求,纠正违背礼仪规范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
加大思政育人力度,将思政教学元素融入礼仪类通识课的教育实践活动。挖掘礼仪类通识课程的思政资源,在教学体系设计中应深刻地思考“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在教学中以实际行动切实地回应“在哪用力,对谁用情,如何用心”的问题,将“育人”目标贯彻到教学的全过程,做到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课内课外相结合
线上教学是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的新型教学方式,通过在线网络平台,进行远程授课,不受时空限制,学生可以自主进行线上学习,节约师资成本。但线上教学过分依赖移动终端及网络通信,学生参与度不足,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欠缺。
混合式教学就是将线上教学与传统线下课堂教学相结合的一种教学方式,混合式教学可以充分利用线上精品慕课资源,同时通过线下教学深度学习,充分答疑和互动,最终实现拓展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学习效果。
礼仪类通识课程具有丰富的精品慕课资源,是一门实践应用性很强的课程,需要线下进行有效的课堂指导、答疑和互动教学等,因此礼仪类通识课程可以充分利用混合式教学,拓展课堂的有限时空以及教学的广度和深度,有效改善教学效果。
(三)引入优质线上教学资源,线下教学内容模块化、专题化
1.引入优质线上教学资源
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深挖礼仪类通识课程精品慕课资源,结合线下教学内容进行整合,使得线上教学内容更加丰富合理,充分与线下教学内容深度融合。
2.线下教学内容模块化、专题化
线下课程内容以中华传统礼仪与现代文明礼仪的多元实践情境为基础,教学内容上可分为三大核心模块:礼仪文化模块、礼仪形象模塊、礼仪沟通模块,具体包括个人形象塑造、人际交往、校园礼仪与修养、求职应聘礼仪等七个专题。课程内容尤其重视落实课程思政建设要求,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价值观,将传播中华礼仪文化,实践中华礼仪文明落实在日常的生活学习和工作中。
(四)多样化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结合教学目标、内容以及与线上教学资源,礼仪类通识课程线下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情景互动和实训讨论等教学方法。实施过程集中体现“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利用学习通、微信群等信息化教学组织方式,实施小组合作、问题导向等教学方法,开展研讨性、互动式学习,采用“校园礼仪风采之星评选”等实践性、设计性强的结课方式,并将比赛与授课有机结合,贯穿学习的始终和生活的日常,真正让学生做到“学中做,做中学”。
(五)科学设置评价机制,公平合理
课程考核方式采用过程性考核加期末考核的形式。过程性考核内容包括平时作业(包括社会调研、礼仪视频录制等)、阶段测验、小组展示、课堂考勤、课堂讨论和提问、教学视频任务,期末考核角色情景实践拍摄视频形式汇报。
四、教学改革实践评价
通过问卷星发放大学生礼仪类通识课程教学改革实践评价调查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26份,调查结果真实、可靠,以实证的形式验证教学实践效果更具有真实性和说服力。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能实现师生互动
94.46%的学生认为认为混合式教学更加侧重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更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84.95%的学生认为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提出问题并与教师共同探讨;91.59%的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97.34%的学生认为疑难问题能得到教师及时的反馈;89.82%的学生认为除了在课堂,课余时间也能得到教师很好的辅导。
(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根据调查问卷结果:91.6%的学生表示非常了解或者了解课程目标;通过学习课程,95.5%学生了解了人际交往中礼貌修养的基本准则和现代社交礼仪规范,92.4%的学生掌握在不同场景中人际交往和沟通等方面的一般礼仪要求;82.2%的学生纠正了违背礼仪规范的言行举止、待人接物;95.58%的学生增长了礼仪知识,提高了知识水平,82.74%的学生通过学习,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68.58%的学生学到实用知识,工作面试时运用自如。
(三)教学内容设置合理,专题教学有利于深入学习
93.81%的学生认为本课程理论部分的教学内容设置非常合理,96.02%的学生认为目前礼仪课程的教学内容是与将来职业紧密相关的礼仪、基本的日常生活礼仪、自己专业所需求的礼仪,92.03%的学生认为礼仪课程教学中模块教学更有利于深入学习。
(四)教学方式多样,得到学生认可
通过调研,教师在课堂中使用了讲授、案例教学、情景互动、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课程以图像、视频等多媒体课件呈现,91.6%的学生认为教学方法能很大地激发学习兴趣,94.69%的学生认为教学中教师能很好地将理论知识和实践联系起来,96.9%的学生认为教师定期总结教学内容能使复杂的问题变为学生可理解的。
(五)考核方式合理得到学生认可
98.67%的学生认为礼仪课程考核符合课程要求,考核方式合理得到学生认可。
(六)教学成效显著,得到学生认可
通过礼仪课程的学习,95.13%的学生认为自己的礼仪知识水平比以前大大提高了;92.92%的学生认为促进了学习的兴趣;97.79%的学生认為促进了生活态度、举止行为和谈吐的积极改变;98.23%的学生认为上礼仪课是值得的也是非常有必要的。
综上所述,在国家越来越重视通识课教育的背景下,利用有效的优质线上慕课资源,礼仪类通识采用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根据教学目标进行创新性的教学设计和面向过程的课程考核设计,可以有效提升礼仪类通识课程建设,激发学生对通识课的兴趣及参与度,并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效提升学习效果和学生的礼仪素养。
参考文献:
[1]王蓉,徐美玲.论课程思政视角下的专业课教学模式改革——以《现代礼仪》课程为例[J].湖北农机化,2020(5):137-138.
[2]龚向阳.高校音乐实践类通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实践——以基于慕课的流行歌曲演唱课程为例[J].艺术教育,2021(7):6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