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方法研究

2021-04-13 16:57曹丽萍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15期
关键词:改革路径大思政内涵

【摘要】高校思政课是为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重要载体。针对当前思政课存在的问题,从大思政的视角下,阐述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内涵,重新定位思政课的属性与作用,并在此基础上找到优化的方法,是本文着重探讨的内容,意在为高校思政教育事业奠定坚实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关键词】大思政  高校思政课教学  内涵  改革路径

【课题项目】中山市教育教研课题: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编号:D12112)。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5-0040-02

一、大思政概述

“大思政”是把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与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教育结合在一起,将思政学习的理论与实践融于教学管理中的一个创新教育模式。“大思政”将教学细化为三层模式:校内课堂、校内实践和校外实践。三位一体的思政教学体系体现出了三个特点:第一,实践性。“大思政”不仅强调理论的学习,更重视理论指导下的实践。它将学习本身分成了三个实践部分,将有针对性的知识点传递给了学生,又为学生提供了实践的场所,让学生的学习能够迅速地转化,激发了学生思政学习与实践更大的兴趣。第二,开放性。“大思政”把学生学习的场所从课堂拓展到校园,又延伸到校外,使得思政课的教育内容紧紧地跟随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时俱进地服务个体与群体,又将团委、家长、辅导员等等全部纳入到教育体系中,实现了“无处不思政,无时不思政”。第三,延展性。思政教育被看作是一切教育的起点,也成为一切学习内容的检验标准,重新树立了“以人为本”“立德树人”的定义,让思政教育紧紧地跟随着为人服务的宗旨,把学习和目标贯穿到每一个内容当中。

二、高校思政课教学现状

(一)思想意识薄弱,理论重视不足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是思想政治课。思想政治课中的理论教育又是一切实践的基础,因此,重视思政理论,就是重视思政教育本身。但是,从思政教育的实况来看,大部分学校对理论教学的重视程度都不够,不知道学习这门课程的意义是什么。在认识程度上为所有课程进行了重要程度的排序的时候,自然地认为思政课既不是专业课,又不是公共课中的技能培养课,将其排在了最后。部分教师也与学生有着相同的想法,认为思政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理论知识又太过枯燥,抱着得过且过的心态,在课堂教学中“混日子”。究其根本,还是与学校的教学风气有着密切的联系。思政课与其他课程相比,考核指标相对隐性,成果转化相对较慢,受到功利主义影响的学校更愿意把教育资源投注到专业学科的建设上,导致思政理论课常年处于高校课程体系的边缘状态,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二)实践流于形式,表征单一枯燥

高校在制定教学计划的时候,会按照课程标准为实践内容留足时间,但是在实际执行的过程中,大部分学校是重理轻实的,只有少部分学校能够如期、保质保量地完成实践教学任务。这是因为,相对于实践课,理论课的教学成本显然更低,开设条件更简易,对教师专业程度的考量也比较低。有一些学校两三个班或是整个年级在一个教室里就可以完成理论课程学习。但是,实践课程需要更多的和校园、校外、社会联系,管理成本大大增加,学校将其视为负担,不愿意或没有能力实施。学生常年不进行思政实践,就无从得知这门课程在自己“三观”建立与修正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另外,理论课枯燥的内容与单一的形式,还可能造成他们对学习的抵触情绪,长此以往,高等教育中的人才培育会埋下诸多隐患,即使是专业学习的成果也不一定能够转化得顺利恰当。

(三)管理机制疏散,缺乏必要联系

思想意识形态的工作需要学校各个部门一起配合,由表及里、循序渐进地完成思想和行为的教育。目前,高校的思政教育课程与思政教育、学生管理均处于“各自为政”的状态。学校形成的重管理、轻思政的风气,行政管理与思政教育从平等的地位变成了从属的地位,让管理陷入到了“为了管理而管理”,推出的一些规章制度意义为何,作用效能等,学生都不能深刻地理解,难免在执行的过程中出现微词或其他问题。也就是说,管理不仅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还造成了价值观传递的偏差。“各自为政”带来的另一个问题是规章制度的散乱化,教师和学生在执行学校(院系)的规章制度时,如果出现冲突,则会无所适从。思政教育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被进一步边缘化,这样一来,就给思政课程的改革实践带来了很大的阻力,非下大力气难以革变。

三、大思政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教学优化策略

(一)革变教育理念,树立主体意识

“大思政”教育将学生与学校、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一种开放的实践方式完成了个性化与创造性教育模式的构建。学校要充分认识到思政教育的重要地位,将“大思政”的理念引入到学校的教育实践中,認清思政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学生,而学生因为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境地,学校(院系)有责任将思政教育的主体性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了解到思政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对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发生的实际作用。

为了重置思政教育的地位,我们有必要建立相应的考核体系,让思政课程在公共课体系中占取最大的比重。然后将评比的条目内容细化,发给教师、学生作为教与学的参考。接下来,按照学习的单元组织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理论考核着重考查学生的书写能力和逻辑思维,实践能力更看重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与社交能力,二者交叉之处的考核要设计丰富的形式,在确保考核体系科学最大化的基础上,根据考核的分数为各个院系的授课情况进行排名,奖优辅差,让所有参与思政教育的教育者都能激活良性的竞争意识,通过内部树立意识、外部强化意识的教育行为,让思政教育获得中心地位,并循循善诱地引导教师探索提高思政教育课程实效的方法,从被动强化逐渐转变成为主动革变。

(二)改革教育模式,重置实践内容

“大思政”教育理念摒除了传统教学模式的弊病,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让思政课的延展性充分地展现出来。因此,思政课的教育形式也需要彻底发生变化,从单纯的讲解理论,变为紧贴学生的生活,从时下热门的时政题材入手,让学生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形式学习理论。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播放一些视频,唤醒学生正向的情感,以情入学,拉近教师和学生、学生与课程之间的距离,提高理论学习的实效性。

实践教学方面,同样需要教师精心的设计。在课堂实践、校园实践和社会实践场所,通过组织社会调研、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检验日常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而后知不足在课堂学习上找到之后努力的方向。这样一来,理论与实践就紧紧地贴合在了一起,所谓实践出真知,二者互为补充,可以让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在积极的学习态度下培养了自己爱国主义精神和社会责任意识。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与社会组织达成长期合作的关系,让学生定期去到社会组织中参与实践活动,并将学生参与实践活动的次数、质量转化成为学分,纳入到学科考核与期末总评中。参与组织实践活动的社会组织也可以为学生进行核评,确保分数的客观性,也为学生从学校顺利过渡到社会奠定基础。而从“要我学”向“我要学”的转变,更加深刻地固牢了学生的道德意识。

(三)多部门齐合力,紧密组织机制

“大思政”倡导高校的各个部门共同参与到学生的思政教育工作中。因此,管理部门与思政教育必须处于平等的地位,厘清各自在思政教育工作中承担的职责和应尽的义务。其次,组建一支由多个部门成员组成的思政部,其中包括思政教师、学工、党团干部等,让他们从各个角度、各个方面,结合自己在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对思政教学工作进行计划的制定。再有,高校还可以通过人事部门的改革与调整,组建一个思政教师考察团,定期对他们进行培训,让他们的教育理念与时代的需求和教育的需求保持一致,真真正正地提高思政教育和思政管理队伍的质量。还有,考虑到思政课程属于公共课程,没有专属的学生群体,思政教育应该主动和学生的专业课程相联系,依靠专业教师的帮助,把思政教育融入到专业的日常学习中。让专业教师利用时间优势、空间优势、专业优势,辅助思政教育,优化教育质量。

另外,校园作为学生学习与生活的主要场所,其校园文化的建设必须被列为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让学校的学风、学貌作为一个“无言的教育者”,潜移默化地教育学生,让学生通过领会学校的文化价值,不断地修正自身,完成思政教育体系在学校的闭环构建,强化校园的根基意识,才有可能在走向更大的平台时,提升思政教育的实效。

四、结语

思政教育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从国家层面的审时度势到高校的实践改革,思政教育始终紧密贴合时代和育人的多重要求。“大思政”将各种要素融于一体,细化了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也与时俱进地重塑了大学生的“三观”。接下来,在意识理念、组织机制和教学模式上进一步做出优化与改革,是基于现状提出的要求,更是思政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所决定的。其指向正是思政教育质量的持续提高与大学生全面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王彩云.时代新人视域下高校思政課教学创新研究[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3):87-91

[2]李昱,李娜.“大思政”格局下提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能的思考[J].呼伦贝尔学院学报.2021(3):9-12

[3]张正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发挥[J].苏州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4):1-5+11+107

作者简介:

曹丽萍(1973年-),汉族,女,重庆垫江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副教授,大学本科学历,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改革路径大思政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挖掘习题的内涵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要准确理解“终身追责”的丰富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