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的情感素养在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性探究

2021-04-13 16:10:42冯秀娟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26期
关键词:外语教师

冯秀娟

【摘要】外语教师是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主导者、设计者和实践者。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构建势在必行。然而,情感素养是这一切的内在原动力,教师只有具有对社会、对职业、对学生、对自己积极的情感素养,才有动力去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专业技能素养、传统文素养等思政教学能力素养。情感素养的提升需要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需要从教师本身,培养制度,管理制度,工作环境,生活氛围等多方面入手。

【关键词】外语教师  情感素养  课程思政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26-0048-03

在当今社会,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高速发展,各民族的文化、思想、意识形态的交互空前频繁,外语是大学生认识世界、理解世界的重要媒介,大学外语课程思政建设不仅有助于守好意识形态阵地,更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同时,外语课程思政建设极大地服务于国家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的国际专业人才的战略目标,因而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建设对新时期高校教育完成“立德树人”这个根本任务有着非凡的意义。

一、大学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构建

大学外语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是指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教师需要具备的一种基本教学能力,即外语教师将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融入外语教学的能力。新时期,好的外语教师的评价标准不再仅仅是语言能力和外国文学文化的传授能力。大学外语课程思政是一个全新的教育观,是一个教育体系,在这个体系的各个环节都对作为主导者、设计者和实践者的外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在外语教学内容环节,外语教师首先要确保自己具备扎实的外语语言能力和知识,优秀的教学设计能力,精准把握思政教育元素的能力,强大的课堂教学能力。除此之外,外语教师本身必须具有优秀的思想政治素养和传统文化素养,只有外语教师自身将这些思政教育元素了明于心,才能在外语语言教学素材中精准挖掘并传授这些元素,才能真正做到于无形中对学生进行价值引领,达到润物无声的育人效果。在外语环境治理环节,教师必须具备优秀的教学执行和教学管理能力,为学生创建一个和谐与情绪饱满的学习氛围。在外语学习评价环节,教师的教学评价能力以及科研创新能力显得尤为重要。教师不能总停留在语言知识点的考察上,也不能一次考试决定一切,评价内容、评价方式、评价主体都要做到多样化,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在师生互动环节,教师的个人精神素养,坚定的政治素养,良好的沟通能力都会影响到课堂外教师对学生的言传身教,在整个育人环节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除此之外,在当今社会,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科技发展的成果源源不断地被引入教育系统的各个环节中。因此,外语课程思政教育也要求教师不断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熟悉新的教学途径和环境,熟练掌握新的教育教学技术,不断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二、大学外语教师的情感素养

(一)大学外语教师情感素养的定义

我们将大学外语教师的情感素养理解为大学外语教师对社会、对教育事业、对教育对象以及对自己的综合情感认知。积极的情感体验会促进教师以愉悦的精神投入工作,提升教育成效;消极的情感体验则会降低教育效率。积极的情感素养主要包括:

1.对社会的热爱之情——责任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师这个岗位,天然与人,与社会,与民族国家的未来紧密联系在一起,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将自己与国家、社会的命运对接起来,那么他永远达不到“真教师”的最高境界。作为新时期高等教育的主力军,外语教师的眼光绝不仅仅局限在三尺讲台上,只有心里装着民族和国家的大情懷、大格局才能让外语教师在教育事业中,对学生负责,对事业负责,对社会负责。

2.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之情——敬业

教育是一项神圣的事业,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一种责任。从走上教学岗位的那一天起,教师就要对教育事业有一种情怀:让更多的学生因我的存在而幸福。只有具有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业的信念,外语教师才能成为一个道德高尚、受人尊重的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是当代外语教师的基本情感素养。

3.对教育对象的热爱之情——关爱、尊重、理解

关爱学生是当代教师应该具有的一种高尚的情怀,因为有了爱,才有了教育的先机。以爱动其心,以言导其行,让师爱伴随学生的健康成长。因为爱学生,教师才有亲和力,师生关系才会被拉近。因为爱学生,教师才有同理心,学生才会被尊重。因为爱学生,教师才有沟通力,师生沟通才会更有效。由于语言学科的特殊性,外语教师与学生进行思想、文化的交流机会会更多,一颗仁爱之心可以唤醒学生迷茫的心智,点亮学生的智慧之灯。

4.对自己的热爱之情——自我实现

在平凡的岗位上燃放激情,用有限的岁月谱写丰满而绚丽的人生,教师的自我实现是一种高级的需要,自我实现的情感也是一种高级的情感。生活领域对自身和谐的人际关系的满足和享受,事业领域对自己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方面成就的满足和享受,都是教师自我实现的情感素养。高校外语教师用自己的专业优势去努力完成自我实现,只有热爱自己,才能发展自己,只有发展了自己,才能发展学生。

(二)大学外语教师的情感素养在课程思政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1.情感素养在外语教学内容环节的重要作用

在大学外语课程思政体系中,外语教学内容环节是起点,也是课程思政建设的主要抓手。在整个环节的实施过程中,外语教师的情感素养起到了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首先,只有外语教师具备了对社会对国家的热爱之情,才能真正从思想根源认识到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才能主动探索外语课程思政的有效途径,将课程思政变成自下而上的主观意愿而不是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真正做到思想与行动的高度统一。除了主观上的重视,在教学内容这个环节的一个最关键的节点就是发掘教学内容中的思政元素。一个具有社会责任感、心怀天下的外语教师才会真正有动力去提升自己的思想政治素养,才会坚持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才会将具体的思政教育元素了明于心,有效提炼,内容到点。其次,在这个环节中,外语教师需要设计课堂教学方案,设计有效的课堂活动,这些都需要外语教师具有极强的教育教学能力。一个不热爱教育事业的教师,没有理由去潜心钻研教育理念,教学策略,更不会去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一个不热爱学生的教师,没有理由为了一节课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去设计活动,提升教学育人的效果。一个不爱自己,不愿实现自我的教师,以研促教,以教促研,更不会与时俱进,不断创新。由此可见,教师的情感素养是有效完成外语教学内容环节的原动力,外语教师如果没有积极的情感素养,这个环节的实施无从谈起。

2.情感素养在外语环境治理环节的重要作用

制度空间、人文空间、物理空间形成了一个外语教学环境的生态系统。班级是这个生态系统的基本单位。制度空间指教师带领学生共同构建的人造软环境,它涉及的内容很多,包括出勤、请假、提交作业、迟到早退、座位安排、考试作弊、学术诚信等与教学活动相关的制度。人文空间指班级的风气,人与人的关系等。物理空间指教室内的桌椅安排,黑板的清洁度,学生在教室内的分布情况等。学生在学校里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处在这个教学环境的生态系统中,它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学生,在无形中塑造了学生的道德规范、精神风貌和生活态度。在积极的外语环境的构建中,教师首先要做到以身作则,自己先是最遵守规章制度的那个人,才会让学生信服。自己先与人为善,有积极的精神风貌,才会影响学生形成良好的班风,关心集体,互帮互助。此外,构建完善合理有效的制度空间、物理空间、人文空间,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这些时间和精力都不会算在工作量里,别人是看不到也无法衡量的。只有教师对教育事业和教育对象有着极强的情感,才可以做到这样不计较个人得失,不放过任何机会,花费比备课,上课等教学环节多无数倍的时间和精力去打磨,去雕琢,去实现真正的立德树人。

3.情感素养在外语学习评价环节的重要作用

外语课程思政的建设也体现在外语学习评价环节,因为外语评价内容,可以对学生进行价值导向,帮助学生提高政治意识和道德意识。这个引导的过程不是生拉硬拽就可以起到作用,本身学生对考核、测验等评价方式就是被动接受,如果再强行进行劝导式说教,不仅不能起到积极作用,更有可能适得其反,让学生厌恶。这就需要教师比设计课堂教学内容环节更要精准把握,精心设计,恰如其分。只有充足的内在原动力——对社会、国家、事业、学生及自我的热爱之情,才能驱动一个外语教师将思政教育与评价内容有效融合。此外,随着教育目标,教育对象,教育渠道,教育策略的不断发展,评价方式和评价对象也在不断发展。一个教师的自我实现情感可以促使其不断思考,不停实践,持续反思,在教学中实现自己,在科研中完善自己,最终实现自己的终极职业目标。

4.情感素养在师生交流环节的重要作用

在师生交流环节,教师的言行对学生起着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教师的外在表现,是学生能够通过肉眼直接观察形成的教师形象;第二个方面是教师的精神世界,是学生通过教师的言行间接推断而获得的深层信息;第三个方面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学生对此能够亲身体验,并能用言语描述。一个爱自己,对自己有高要求的外语教师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自己得体的外在表现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一个爱国,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外语教师,其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觀和价值观渗透在教师的一言一行中,无时无刻不为学生树立行为规范的榜样。更为重要的是,教师热爱学生的情感素养,可以让教师用学生的心态去贴近,培养教师的亲和力;可以用学生的情感去体验,唤起教师的同理心;可以用学生的语言去交流,增强教师的沟通力。最终,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引领学生不断进步。

三、大学外语教师情感素养的提升策略

首先,在教师教育中增加情感修养的内容必不可少。在教师入职前要进行情感教育,甚至可以考虑在师范学校开设专门的情感修养课程,入职后,也可以采用专题讲座、参观展示等方式,进行情感教育。其次,要完善教师的管理制度,不能一刀切,一言堂,破坏教师对教育事业的信心和热情。管理者与教师之间在相互尊重、信任、理解的基础上,通过情感投入,心灵交流,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更重要的是,作为教师本身,要养成读书的习惯,提高自身的情感修养。读书使人明智、聪慧,让人情感更加丰富,一个博览群书的教师情感会更加丰富,会有更强的情感素养。同时,教师也要加强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在交往中获得各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更加热爱生活,渴望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并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实现自我价值。

大学外语课程思政的建设需要高质量的外语教师队伍,而情感素养的培养是建设这支队伍的首要任务之一。但是,情感素养的提升需要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只有从教师本身、培养制度、管理制度、工作环境、生活氛围等多方面入手,才能保证思政教育在大学外语教学中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9(7):138-140.

[2]郭巧芹.论教师情感素养的养成[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12(2):50-52.

[3]何其宗,李楠.论大学教师的情感素养[J].高等教育研究,2009(6):60-65.

[4]胡蕾.情感素养:未来教师专业发展的生长点[J].教育现代化,2019(5):83-86.

[5]李晨.大中小学外语教育衔接中的教师情感素养研究[J].教师发展与培训,2021(2):42-44.

猜你喜欢
外语教师
论ELT的学科教学知识及现状与思考
速读·下旬(2017年3期)2017-05-06 18:31:03
“互联网+”背景下外语教师的生成性学习研究
现代交际(2016年24期)2017-04-14 00:39:33
“互联网+教育”下的外语教师TPACK框架构建
现代交际(2016年20期)2017-02-15 18:20:12
后方法视野下外语教师角色述评
大数据时代大学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探究
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广西高校外语教师移动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学科教学知识与外语教师发展研究综述
大学外语教师信念研究之二
北方经贸(2014年12期)2015-01-13 20:52:56
大学外语教师信念研究之一
北方经贸(2014年11期)2014-12-20 20:05:51
高校外语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养研究
山东青年(2014年9期)2014-11-03 10:46: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