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外语教师的生成性学习研究

2017-04-14 00:39王新新
现代交际 2016年24期
关键词:外语教师互联网+互联网

王新新

[摘要]在当前“互联网+”的大背景下,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举足轻重,生成性学习已经成为促进其技术应用能力发展的内在需求,因此,将外语教师的生成性学习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路径,将有助于外语教师适应教育信息化的新阶段,并为其提供有效的专业发展学习范式。

[关键词]“互联网+” 外语教师 生成性学习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4-0130-02

李克强总理于2015年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而“互联网+教育”是其中一项主要内容,通过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对教育现代化的支撑作用,创新教学手段和模式,同时进一步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此大背景之下,外语教师必须面对诸多挑战,也决定了其专业学习范式发生转变的必然趋势。与信息技术深度整合的外语学科教学手段与方法取代了传统的课堂教学,而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也更趋向于能充分发挥教师主动性的、由信息技术支持的、能生成实践性知识的更加多样化的方法与手段。

一、“互联网+”背景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新趋势

由于意识到信息科技给世界带来的巨大改变以及个体有效运用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当前,很多国家及国际组织在其提出的“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s)体系中,均将数字素养确定为核心素养之一,而且也成为我国教育界关注的热点。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信息技术必将成为核心要素之一,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也必将迎来新的挑战。2012年我国颁布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0—2020年)》首次提出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观念,并且出现了诸如班班通、校校通、电子书包、未来教室,以及翻转课堂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模式,而这种新的外部环境必然会对教师的专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

这种大环境要求外语教师能够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外语学科的课程教学,改变教学模式。但是对于信息技术,并不是所有的外语教师都采取认同的观点,或者会在整合过程中出现各种阻碍因素,根据学者王卫军的研究结果,大致分为以下三个方面:(1)社会因素:技术发展、教育制度、专业地位;(2)教师因素:能力、信息、态度、时间;(3)学校因素:组织、资源、培训、交流,等等。目前相关研究的关注点均集中在社会和学校因素这两个方面,过多强调了教师信息技术的培训,将教师置于被动学习的位置,而忽略了教师本身的内在因素。

而从生成性学习的视角来研究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则可以充分引起教师对学习信息技术的关注,可以把握其能力发展的内在特点,促使能力发展回归教师主体。这样一来,教师将从被发展的角色变成主动发展的主体,激发其创造力,从而能够主动建构信息技术与外语学科的整合框架。

二、外语教师生成性学习的内涵

生成性学习从上个世纪80年代逐渐成为外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新趋向,强调教师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个体差异和成人特性,认可其学习的实践性、情境性和过程性。因此,外语教师生成性学习是一种专业学习范式,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交互作用,教师可以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框架,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最终实现其自觉、自主的外语专业发展。

目前,生成性思维已经成为重构当代教育、教学的重要理论依据,形成了教学本体论、教学价值论和教学认识论三个基本领域。尽管各个领域的研究重点不同,但是学者们基本认为:外语教学活动是由师生共同创造的,因此师生之间、学习者之间、学习者与知识之间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平等、民主与对话;同时,外语教学过程更重视转变与创造,这个过程不是机械的,而是充满了不确定性、个性化和差异化。

外语教师生成性学习机制的组成要素有教师主体、种子知识、生成性活动、生成过程、生成环境、生成支持、生成目标及生成状态,其核心部分为教师主体、种子知识和生成性活动。教师主体指的是教师自身的需求、选择,种子知识是基于实践反思形成的理性认识,是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结合,而生成性学习活动是生成性学习的载体,包括诸如设计类、反思类、评价类和实践类的各项学习活动。在其他辅助要素中,生成过程是教师与外部环境的互动,主要是指自身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生成支持则是指外部环境为教师生成性学习提供的帮助,可以体现为人为协助或者资源支持,等等;而生成环境指为生成性活动提供组织支持、技术环境、文化熏陶等措施。

另外,生成目标在辅助要素中也很重要,它指的是生成性学习给外语教师带来的改变、影响等最终价值取向,而并非是对学习内容、学习过程的结果描述。

外语教师的生成性学习实质上是让学习回归教师的生活世界,通过生成过程帮助教师适应外部环境,实现外语专业自主自觉。因此,在当今“互联网+教育”大环境下,高校外语教师的学习目标就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产生了紧密的联系。

三、信息技术环境下的外语教师生成性学习

(一)生成性学习的内容框架

为了促进外语教师的生成性学习,提供任务设计的依据,就必须先分析生成性学习活动类型。根据外语学科的知识特点,生成性学习活动可以分为:(1)理解活动,例如比较、测试等;(2)构建活动,包括设计、构造等;(3)评价类活动,包括观察、反思等;(4)联系活动,例如分享、討论、指导等;(5)实践活动,包括讲课、说课、竞赛等;(6)干预活动,例如记录、建模等。这六类活动的结果大多体现在教学设计方案、课件、教学实践等方面,外语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活动与其他教师开展交流、分享、反思等活动。

此外,对于生成性学习中的活动对象选择,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外语教师应选择重点关注信息技术融合与外语教育教学的过程要素。本文参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ICT-CTF(教师信息与通信能力框架)以及国内学者的研究结果,将活动对象划分为技术素养、计划与准备、组织与管理、评估与诊断、学习与发展五类。

基于活动类型及活动对象,可以建立起外语教师生成性学习活动的基本框架(如下表所示):

理解活动 评价活动 整合活动 实践活动 联系活动

技术

素养 事先观摩优秀课件 对比、评价自己的课件 重新设计自己的课件 在教学实践中应用 与其他老师分享、讨论

计划

准备 研究优秀课件设计方案 记录下要学习的地方 设计基于信息技术的教案 将教学方案应用于外语课堂 听课、说课并总结

组织

管理 观摩优秀教学课件 反思自己的问题 设计新的教案 将新教案应用合作式学习 与其他老师或学生总结学习效果

评估

评价 学习新的教学评价方法 比较评价教案、教法 将信息技术应用于评价方法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应用 征求专家及其他教师的意见

发展

学习 学习其他教师的经验 对照查找自己的不足 进修网络信息技术 将信息技术不断应用于实际教学 听取专家与优秀教师的建议和讲座

外语教师的生成性活动会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双重影响,因此上述的框架必须通过教师主体与同伴,并经由信息技术资源与工具来实现,是一个动态的系统。

(二)生成性学习的中介物

在信息技术环境中,外语教师生成性学习主要依靠下列中介物的支持:

(1)语言及文化类课程资源:主要包括外语教材、电子书、外文文献资料、资源链接,等等。

(2)课件及案例类资源:主要包括网络课件、教案、微课、慕课、多媒体资源、教学反思,等等。

(3)课程评价类资源:其中包括试卷、档案袋、评估表等评价工具,以及反思、自评、互评等评价策略。

(4)指导策略:主要包括常见问题解答、专家点评、作业点评、讨论点评、外语词汇及术语解读、作业设计指南等。

(5)学习支架:主要包括范例、问题、建议、图表、模板等,可以使外语教师内化某种思维或策略,进而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

(6)技术工具:主要包括各类适用于外语教师学习的媒体工具、软硬件设备、互联网技术。生成性学习强调教师个性化、差异性的学习形态,因此离不开线上或线下的学习环境、数字技术工具的支持。

(三)生成性学习的环境

外语教师的生成性学习是一个复杂多变的动态过程,因此对于实施环境的要求也呈现出多样性,并不仅仅指某个网络平台或者软件的提供,还需要各类资源的交互作用,并从以下几个方面提供支持:

(1)教育层面:指为了提高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而提供的课程、培训、实践、评价、交流等方面的服务。

(2)政策层面:指为了支持教师的生成性学习活动,从制度、政策等方面提供的激励与评价机制。

(3)技术层面:指的是利用信息技术工具与资源,支持外语教师的生成性學习,并对其生成过程进行记录、管理。

(4)文化层面:指的是技术应用文化、自为文化,它们与外语教师的本体文化相互影响,进而为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提供文化路径。

四、发展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生成性学习

外语教师的职业发展需要其进行生成性学习,而生成性学习离不开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外语学科的教学当中,同时还要支撑自身的学习和发展。

目前,国家为了支持教师专业发展,已经开发了诸如教育资源库建设、国培计划、全国教师教育网络联盟等平台,以及许多的信息技术工具,如课例研修工具、课堂观察工具、反思建构工具等。另外,虚拟学习环境、教师在线实践社区等综合应用也都应运而生。

在诸多的信息技术培训模式中,对于外语教师比较适用的应属“教师个人学习空间”。教师个人学习空间出现在90年代,是为了满足学习者的个性化、创造性的需求而出现的,是个人学习环境(personal learning environment)与虚拟课堂(virtual learning environment)的整合。个人学习环境缺乏对于活动设计和过程的监控,对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较差的外语教师来讲,很难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而虚拟课堂则缺乏灵活性,对教师的活动监控过多,体现不出语言学习者的灵活性,因此将两者互相交融就形成了既可以得到指导又不失主体性的个人学习空间(personal learning space)。外语教师可以将个人学习环境融入到具体的学习平台、校园网等数字化学习环境,通过记录、分享与联系等方式来分享与交流自己的研修成果,从而实现生成性学习。在个人学习空间中,可以设立自己的电子档案袋,记录教师生成性学习的过程,同时还可以作为评价和反思的基础,推动其生成性学习的发展。

总之,在“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生成性学习为外语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发展提供了新的路径,强调了回归主体、回归创造的专业发展模式,从而走向外语学科知识与信息技术融合与创新的更高阶段。

【参考文献】

[1]顾小清.面向信息化的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

[2]李玉环.高校教师教育技术能力框架的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6.

[3]刘玉昕.生成性教学的实施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

[4]米高磊.生成性网络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略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责任编辑:张丽

猜你喜欢
外语教师互联网+互联网
“互联网+教育”下的外语教师TPACK框架构建
后方法视野下外语教师角色述评
大数据时代大学外语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探究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高校外语教师信息化素养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