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坤
【摘要】劳动是促进人类社会前进发展的基本动力。推动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关键是学校、家庭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家庭和学校都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需要学校与家庭合力开展,才能收获最佳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家校合力 劳动育人 全面发展
【中图分类号】G6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38-0011-02
“双减”教育政策的落地执行,把孩子的头脑、双手、时间都从繁忙学习中解脱了起来,给我们劳动教育事业创造了巨大的发展空间。如何构建良好的劳动教育体制机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课题。劳动教育必须要有效进行,不仅学校要发挥教育主阵地的作用,而且要借助家校合育这一平台纽带,鼓励家长参与到孩子劳动教育之中,做一个好的示范者、指导员,家校合力赋能劳动育人。
一、家校合力树立正确劳动价值观
新时代劳务教学最注重的内容是,培养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整体综合教学价值,使学员自己动手实施、出力流汗,经受训练、磨炼意志力,培育学员的正确社会主义劳动道德价值观和优秀劳动精神品格。这正是以劳动为教育内容,让学生从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分数的压力中解放出来,在劳动中成长。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劳动教育工作者,要引导全体中小学明白勤劳最荣耀、勤劳最尚、勤劳最高尚、勤劳最美好的基本道德,并建立勤劳中创建美好、勤劳中不分贵贱的正面社会主义劳动价值理念。要进行劳动教育,让学员在劳动实践中养成思想独立自主、勤奋俭朴、艰苦奋斗的高尚品格,在开展劳动实践活动中提高对学校的社会责任感,养成乐观向上的主动品格。
东津实验中学作为社会主义劳动德育的主阵地,要将社会主义劳动德育融入每个学生必修课程,把社会主义劳动素质作为综合素养测评体系。每个级部按照学校统一部署,利用“主题班会”“社会主义劳动美德黑板报”“校园广播”等教学活动,使学生认识古往今来的伟大劳动者,进而激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劳动的情感和对劳动者的尊重;与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推进工作有机地结合,开展争创社会主义文明班级活动,积极组织学生进行校园环卫大清洗教学活动,将我校课堂、走廊、操场以及附近的污物进行全面清除,使校园及周围进行全面空气净化,使每个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劳作的辛苦,感受勞作的成功感,进而激发每个学生探索劳作的含义、内容和价值;在《道德与法治》的教学中,设有“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等为校本课程的主要教学活动,通过介绍社会劳模道德和时代先进,以培育学习者的劳动精神和情感。结合学校实际,积极利用周边社会丰富资源,拓展社会实践基地,适当安排公益劳动,让学生体验集体劳动的乐趣。利用节假日到社区、福利院等基地,开展垃圾分类、环保宣传、爱护老人等劳动实践,学习多样化的劳动技能,感受为他人服务的乐趣,了解劳动对社会发展的意义,增强劳动体验感。
二、家校合力培养良好劳动习惯
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曾说过:“教学中不仅必须养成学生对劳动的尊重与热情,而且还应该养成学生劳动的良好习惯。”目前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学习十分关心,而对劳动习惯和动手能力一再轻视,几乎包揽了所有孩子应该自己完成的基本劳动。因此现在很多学生自理能力很差,可以说是“巨婴”。饭来张口、衣来伸手,不会收拾衣服、不会整理床铺,甚至连自己的书包、书桌都不会整理收拾,更甚者都懒得洗脸、刷牙,就差把饭让人代劳送到嘴里了。所以,将劳动教育作为必修课已经迫在眉睫,积极指导孩子培养劳动的自由意志,而养成最基本的劳动习惯也是为了顺应时代的进步与需要,从孩子能够胜任的基本劳动能力出发,让劳动陪伴孩子生命发展中的全部过程,而不能以孩子学习课程任务重、学习是第一位为由,挤占孩子可以动手的劳动时光,剥夺孩子参与劳动的自由机会。
家庭是儿女的第一教室,家长是儿女的第一师长。小孩的是否拥有较好的习惯,与家庭教育紧密相关,家庭教育可以说是起着基础的作用。因此,劳动习惯的培养必须得到家长的支持。通过家长不断提高对劳动教育的重视,逐步落实对孩子劳动习惯的培养。父母也要给子女做良好习惯的榜样。比如每天把把家里整理得整整齐齐、打扫得干干净净。如果允许的话,爸爸妈妈可以分工合作,这样既可以给孩子一个耳濡目染的环境氛围,也可以让孩子体会到家的温馨。孩子自然而然会产生劳动的意愿。作为父母,也要让儿女去干一些自己能干的事情,锻炼自己的自理能力和生活能力。自己的房间自己打扫、帮助收拾碗筷,偶尔还可以学习炒菜做饭等等。让孩子全流程地体验准备每一顿饭,并给孩子充分决定权机会,让他选择制作哪些菜肴、负责采购材料等,这样孩子就可以更切实感受家长平日的辛劳,对家里生活有更深入的感受,从而更热爱家庭劳动。可能刚开始做的没有那么令人满意,但是要相信孩子,及时给孩子肯定与鼓励,促进孩子劳动积极性的可持续发展。
三、家校合力树立新型劳动教育观
勤劳是我们民族历来的传统美德。生活条件日益丰盈的当下,不劳而获的思想蔓延渗透,系统劳动教育的开展是传承劳动美德的必由之路。但在劳动教育观念上,学校和家庭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误区。简单地把劳动看成动动手手,出出汗,这是对劳动教育的片面理解。动手干活是劳动教育的一种表现形式,是我们通常所理解的狭隘界定。劳动教育作为我们学校的一门课程,就需要和其他课程一样,根据它的目标和特点,进行精细科学的规划设计。劳动教育实践性强,这就需要我们必须选择恰当的劳动项目,对劳动的过程进行必要的规划设计,使之具有明确的育人价值导向。然而劳动教育不像其他的文化课教学,在教室里老师教授知识点,孩子记忆理解,通过考试答题考试来检验。也不是一般的体力劳动,让孩子去干一些体力劳动。只有正确理解劳动教育的真正内涵,因地制宜开发劳动教育课程,同时融入日常生活中的实践体验,以及家长积极配合,劳动教育才能落地生根,才能在育人中发挥重要作用。
东津实验中学高度重视劳动教育,按照《意见》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教学内容,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全体师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积极引导各科老师将劳动教育与自己的学科教学有机结合,融入到日常教学中。组织开展劳动能手评选、劳动技能大比拼等活动,以赛促学,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校园整理、班级值日等集体劳动活动,增强责任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同时,学校还注重实践体验,结合学校实际,将综合实践课、劳动技能课内容进行有机的整合,积极探索落地实践的机会与场所。带领学生走进“渔汀湾渔业公园”“十里长巷”等乡村振兴示范点,了解体验种养过程、体验学习老手工、老技艺、老作坊制作。在踏实有力推进劳动教学的同时,学校还通过家委会、家长沙龙、家长学校等各种途径与平台,邀请专家、老师、优秀家长、劳动模范,交流探讨对于孩子健全人格、全面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宣讲优秀事迹,启发孩子以及家长热爱劳动、崇尚劳动的精神,推动家长劳动教育观念的转变。从孩子不珍惜劳动成果、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等问题现象,引导家长提高对适量劳动的积极认识;指导家长正确进行家庭劳动教育,根据孩子自身特点,结合假期、传统节日,开展特色专题活动,针对不同家庭,提出具体指导意见,尤其要设置一些孩子与家长一起完成的劳动活动,增强劳动趣味性和合作性。这样既能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增进亲子之间的感情,又能让孩子从内心体验劳动的快乐和成就感,收获身心的双重成长。将家庭评价、个人评价与学校评价相结合,通过班级群、宣传公示栏、公众号、美篇等平台展示孩子家庭劳动成果,让家长、孩子共同感受到家庭劳动教育新理念带来的成果与改变,更加全面地看到劳动教育的收获和意义,从而参与劳动教育、重视劳动教育。
劳动是促进人类社会前进发展的基本动力。推动劳动教育的有效实施关键是学校、家庭达成共识,形成合力。家庭和学校都是学生成长的重要环境,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需要学校与家庭合力开展,才能收获最佳的育人效果。学校、家庭携手相互配合,老师和家长是劳动教育的实施者,学生和家长是劳动教育的受益者,劳动教育的贯彻实施依赖于家校共育的努力。家长以身作则且能以专业化的指导来提升参与家庭劳动过程的吸引力,从而引导孩子追求幸福生活和精致生活。学校坚持通过课程的设置和活动的开展体现劳动教育的成果及劳动教育的价值,共同营造热爱劳动的氛围,将会极大地激发我们每个人心中对美好事物的渴望和向往。父母孩子一起参加生产生活劳动,可以在更大程度上增强对学生的劳动情感的认同度、对劳动意愿与信心的自主内化程度,这种所塑造的劳动行为的稳定性与一贯性,可以使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得到面对生存的信心和动力。“家庭劳动常态化”可以使学生养成乐于劳动、主动劳动的好习惯,从而延伸到学校劳动、社会劳动,从中感知和创造劳动的美,学会用自己的劳动实践建设家园、校园,养成吃苦耐劳、担当有为的时代新人。相信家校的通力合作必能赋能劳动育人。
参考文献:
[1]王金莉.增强家校育人合力,助力学生健康成长[J].北京教育,2021(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