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师范专业一流课程建设探索

2021-04-13 10:37林璇余晓春李泽莹冯健文
课程教育研究 2021年8期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课程建设

林璇 余晓春 李泽莹 冯健文

【摘要】“学科教学论”是计算机师范专业教师教育核心课程,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产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依照师范认证标准,以新师范建设为重要抓手,以培养未来卓越教师为目标,在考虑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方案的基础上,以一流课程建设标准重构课程大纲,准确定位课程目标,以模块形式重组课程内容,组建课程团队,改革课程教学模式,变革课程评价体系,提高师范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成果导向教育  师范专业  学科教学论  课程建设

【Abstract】“Subject teaching methodology” is the core course of teacher education for computer teacher training major. The curriculum adheres to the education concept of “taking students development as the center, output orientation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quality”, according to the standards of teacher certification, tak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Normal University as an important starting point, and training outstanding teachers as the goal, and considering the schools orientation and talent training program. The curriculum reconstructs the syllabus according to the first-class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standard, accurately orients the curriculum objectives, reorganizes the curriculum content in the form of modules, establishes the curriculum team, reforms the curriculum teaching mode, changes the curriculum evaluation system, and improves the quality of teacher training.

【Keywords】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normal major; subject teaching methodology;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基金项目】2020年度广东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校师范类专业‘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路径研究——以计算机师范专业为例”(项目编号:粤教高函[2020]20号);潮州市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项目“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智慧教师培养路径研究”(潮社规办[2019]124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8-0134-03

成果导向教育(Outcome Based Education)简称OBE,也称为产出导向教育,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先进教育理念,强调一切的教育过程都要围绕预期的学习成果展开,关注学生接受教育后所获得的能力和素质,已成为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国家教育改革的主流理念[1]。为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教育部决定开展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明确提出了“学生中心,产出导向,持续改进”的核心理念;同时,在《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课程是人才培养的核心要素,课程质量直接决定人才培养质量。”[2-3]因此,“成果导向教育”理念是师范专业建设的理论基础,作为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素,课程建设是“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落地环节。

基于以上指导方针制定了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坚持立德树人,遵循‘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产出导向、质量持续改进’的教育理念,依照师范认证标准,以新师范建设为重要抓手,以培养未来卓越教师为目标,致力于开启学生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在教学设计及实施过程中,将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緊密有机结合起来,在传授专业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注重将学生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他们承担起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任[4]。”“学科教学论”是师范专业教师教育核心课程,是培养师范生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接下来从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课程团队建设、课程考核与评价、课程教学模式等方面探索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师范专业一流课程建设的一些思考和做法。

一、课程定位与课程目标

本课程的定位是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学术水平高、教学能力强、团结合作的教师团队,积极投身教学改革,优化重构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深入挖掘课程教学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强化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用先进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加大学生学习投入,科学“增负”,严格考核考试评价,增强学生经过刻苦学习收获能力和素质提高的成就感,课堂教学中关注打破课堂沉默状态,焕发课堂生机活力,使本课程成为特色明显、示范作用突出、辐射面广的省级一流线下课程。

课程目标的设定需要考虑学校的办学定位,本校坚持“师范性、应用性、地方性、开放性”的办学定位,立足粤东、服务广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师德高尚、教育情怀深厚、学科知识扎实、专业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强,具有“家国情怀、师道精神、笃实品格”特质,能够适应国家新时代师范教育高质量发展和广东省基础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未来能够成长为学校、教育行业、培训行业等的“四有”优质教师[5]。

根据“成果导向教育”的方法,在进行课程目标的设定时,还需要明确本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定位。以计算机师范专业的“学科教学论”课程为例,本课程是师范专业教师教育核心课程,在衔接低年级教育学、心理学等基础理论课程与高年级的微格教学、教育实习等实践性课程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课程的开设有助于学生实现对各类知识、技能的统合和延伸。

基于以上分析,课程目标要有效支撑培养目标达成,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坚持知识、能力、素质有机融合,培养学生解决復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和高级思维。

二、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

在确定“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时,遵循以下三个原则:

第一,以《师范类专业认证标准》为依据,注重知识点、能力点和素质点的梳理,夯实知识、训练能力、达成素质,帮助学生实现从理论性知识向实践性知识的转换。第二,以培养专业突出、底蕴深厚的卓越中学教师为目标,引导学生从中学教师视角体验教育教学行为,逐步认同基础教育的独特价值。第三,对照《高等师范学校学生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大纲》中所罗列的各项技能要求及标准,制定对应的实践模块,强化技能,帮助学生掌握站稳讲台的能力。

课程教学内容的设计以扎实学生理论基础、训练教师职业技能、提升专业素养为主线,以模块化的形式将教学内容解构重组,以主题学习为导向划分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大模块,模块间联系较松散,模块内部联系强[6]。

课程以线下课堂为主阵地,学习资源的建设与使用首先满足课堂教学需求, “学科教学论”课程内容主要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两部分组成,重视增加课程内容的“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及时更新课程内容、丰富课程知识、提升课程质量,把教育教学研究前沿动态、研究成果和实践新经验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合理增加课程难度,拓展课程深度,及时把教育部门颁布的教育法规、教材建设、学科教学赛事等资料提供给学生学习参考。利用慕课平台建立课程网站,同步更新课程资料,并借助课程网站提供的管理功能发布讨论、签到、投票等课堂任务,收取作业,实施阶段性测验、总结性测验等。

三、课程团队建设

教师对课程建设具有重要作用,合适的人才能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确保产出导向教学体系的贯彻与实施。课程教学团队采用“双导师制”教学,高校教师与优秀中学一线教师分别负责课程不同模块的教学任务,为师范生提供全方位的实践指导。课程团队具有不同学历层次、不同职称层次,专业背景一致,教研方向互补、搭配合理、协作能力强、教学效果好的特点。

四、课程考核与评价

课程考核评价遵循适当性、阶段性、可达成、可量化、可评估的原则。采用多元化考核方式,成绩评定侧重学生的“产出”能力和“应用”能力,以过程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对标知识、能力、素质三维课程目标,考核形式多样,既考查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也考查学生对知识的运用以及能力的提高。

五、课程教学模式

“学科教学论”不止是教学技能培训课,更是一门素质提升课程。该课程理论内容较抽象,知识点多,实践性强,在课程教学中积极探索以信息技术为支撑载体,以创新教学方法为主要途径,广泛应用新型教学平台和教学终端,增强师生互动,形成对话、研讨的课堂氛围,在互动与讨论中激励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和团队合作学习,有效地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以学生为主体,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思想教育贯穿整个课程教学的始终

高校师范类专业作为培养基础教育合格师资的摇篮,师范生的培养质量直接影响着初等教育和中等教育师资队伍质量。由于师范生群体的特殊性和课程思政的迁移价值,对师范生进行思政教育,不仅会对他们产生正向影响,而且通过他们,会影响到未来的中小学生群体。课程始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学的根本任务,将思政教育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学习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着力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创新能力,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与学科专业知识传授和能力训练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做到“润物细无声”。

例如在教学案例的选择上,挑选往届学生在教学技能大赛上的获奖作品与学生一起进行研读、剖析,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和对专业的认同感,进而增强文化自信;又如通过学习著名教育家的教育理念,正面引导学生为人师表的信念,牢固树立教书育人、奉献国家的精神;再如在讲授教学设计一章时,通过引导学生进行教材分析、教学对象分析,强调师范生应具备尊爱学生之情和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7]。简言之,“学科教学论”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就是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通过对教育三维目标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教育进行再次强化,达到培养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和崇高追求,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目的。

2.以课堂教学为主,“线上线下混合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8]

课程团队坚持理论联系实践、以学生为主、学以致用、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等理念。教师大量参考不同的教育教学理论,力求向学生介绍教学论的全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最大限度地让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

课堂教学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所在,课程团队因材施教,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法,综合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案例分析、课堂演示与演练等教学方法。例如课程伊始,教师就强调组中、组间经验流动的价值,组成固定学习小组,所有的实践活动均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完成,课堂教学中也时常穿插小组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力。又如在课堂教学中,根据需求播放中小学优质课案例,通过对案例进行分析,帮助学生获得来自真实课堂的教育教学鲜活经验。再如通过开展“课前三分钟”“课件评比活动”“模拟授课活动”和“说课活动”实施课堂演示与演练,促使学生置身问题情境中,通过观摩、理解、体验和训练等一系列过程,达到教师教育技能的有效迁移。

借助线上教学平台,学生阅读课程网站上提供的案例,分组研讨,教师通过平台提供的功能发布讨论、投票、抢答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参与程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在课堂上完成知识点的讲授和深化,拓展学生的学科视野,通过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有机结合,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深度和创新能力。

3.以“产出”为导向,落实“创新性”“高阶性”和“挑战度”

教学内容的选择要突出创新性,及时将本学科的前沿成果引入课程;课程设计可适度增加研究型、综合性的内容,增加学生学习的挑战度;课程教学中要注重提升高阶性,培养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

例如课程专门设置了教研论文写作模块,通过理论讲解、共读学术论文、论文写作规范学习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理论意识和科研意识,积极对现实的教育教学现象进行思考和分析,使学生初步掌握运用教学理论进行教学研究设计、资料搜集与统计处理并撰写论文的能力。

六、结语

本文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依照师范认证标准,以培养未来卓越教师为目标,结合学校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体系,以建设一流課程的高要求探索“学科教学论”课程的教学改革创新模式和有效途径,期望对师范专业课程建设起到一点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李兰芳.基于“OBE”理念的学前教育专业课程大纲研制——以“学前儿童观察与评价”课程为例[J].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20(2):8-16.

[2]教育部关于印发《普通高等学校师范类专业认证实施办法(暂行)》的通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 11/201711/t20171106_318535.html

[3]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实施意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31_406269.html

[4]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011/201810/t20181010_35099 8.html

[5]韩山师范学院学校简,https://www.hstc.edu.cn/xx/xxjj.htm

[6]林璇,冯健文.基于学生反馈的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分析与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9(68).

[7]林璇,冯健文.教师教育课程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实践探究[J]. 科教导刊(下旬), 2019(10).

[8]林璇,冯健文.翻转课堂在高师教学技能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 中国教育信息化, 2019(20).

作者简介:

林璇(1977年-),女,广东潮州人,高级实验师,研究方向为课程与教学论、师范教育。

余晓春(1974年-),男,系统分析师,研究方向为大数据、师范教育。

李泽莹(1981年-),女,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统计与测量。

冯健文(1976年-),男,韩山师范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智慧教育、信息协同。

猜你喜欢
成果导向教育课程建设
基于工程认证及成果导向教育的环境工程专业体系构建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理念的《化工原理》对分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与探索
协同育人理念引领下成果导向式教学在“旅游消费者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电子商务》教学探讨
基于成果导向教育的高校人才培养探索及研究
高职机械类专业“CAD图形设计”课程建设
《海图学》课程的建设与实践
“误差理论与数据处理”课程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基于卓越计划的金属结构材料课程实践化改革与建设
资源、生态与环境学科群体系下普通地质学课程建设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