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艳
【摘要】观察我国高校劳动教育现状,存有教育弱化、窄化等问题,反映了劳动教育目的与实际的偏离。顺应时代发展的现实要求、全方位教育的基础需要,要建成完善的课程体系。依靠这个时代劳动的变与不变,实现劳动树德、增智等功能,结合家庭、学校、社会的关系,掌握劳动课程大开发的时代性和协同化原理,以编排课程为基础,认识劳动价值的课程标准、丰富课程内容、改良劳动配置的课程实践、提高劳动后课程评议,建成高校劳动教育课程化体系。
【关键词】劳动教育 课程体系 实践路径
【课题项目】本文系甘肃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劳动教育专项课题《劳动教育安全保障机制研究》的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GS[2020]GHBZX138。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08-0116-02
在校园课程中劳动教育极为关键,是成为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新时代劳动教育给了初高中院校课程的丰富内涵。有关资料强调了“整合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建立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而高中院校如何选取并组织相关内容,如何保证劳动教育课程能够合理且有效的施行,都是有待处理的问题。
一、劳动教育的特征和运行机制
1.特征
(1)综合性。我国把劳动教育加入中小学国家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培育计划。其一,按照大中小学校学习特点,全学段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指明劳动教育课时。其二,将其他课程特征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中。其三,创建劳动周,以开展集体劳动活动。(2)实践性。动手实践是学生在该教育模式中的主要学习形式,课程创设应当看中手脑并用、安全适中的原则。比如规划日常生活劳动、生产劳动,让同学动手实践、实现知行合一,培育正确的劳动价值观,让他们养成主动劳动的态度和习惯。(3)开放性。新时期的劳动科目不能局限在课堂上,也应该在时空和内容上有一定开放性和包容性,这是一个动态的系统。比如突破学校围墙的限制,组合家庭、社会、校方力量全方位开展劳动教育;联系当地自然、文化条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院校资源,使用不同方式开展课程。
2.引导和影响
劳动教育环境监理更多指向社会环境,因为自身有准确的价值取向,所以,会对处在其中个体的思想构成影响。劳动教育的水平以及执行的方式应该和同时代的经济基础和社会生产力相一致,从而为该时代提供更好的精神支持。所以,建立好的劳育环境成立一项重要需求,与该教育的目标相符合,也可以做到个人价值取向和集体价值观塑造的积极和规范引导作用。为了形成合力,应该落实劳育理念大环境的建设,调动起能够调动的因素,激起社会主体的活力,跟社会整体的价值观相符合,完成将劳动教育加入全面教育观念中,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
二、如今高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观察目前高校劳动教育,存有窄化、弱化、虚化等问题,反映了教育目的偏离、教育理念的固有化等价值困境。
1.窄化
加大劳动教育是时代发展的使命,是全方位建立教育体系不能缺少重要环节。但是在具体胚芽过程中,教育目的出现了异化,外部指向性超越了“人”,工具性支配着劳动教育宗旨,人受到物化成为工具,限制其技能的培训、体能的锻炼等,在功力和狭窄中,人们太过重视工具的使用,而偏离了人的自由、完整、全面发展。目前教育外部环境未定性却轻视了对自我价值的达成,使得教育逐渐走向窄化。具体在劳动教育方面,体现在将劳育和德智体美分离,对劳动真善美的隐形价值严重忽略,劳动资源供给不够。同时存在怎样巧妙使用劳动教育发挥学生的智力、道德、健体以及塑美的功能;怎样拓展劳动教育形式,传承劳动价值,弘扬劳动精神等问题,处理这些问题将改善劳动教育窄化的现状。
2.弱化
教育家陶行知曾言:“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因此一无所能。”一个人从小到大经受的家庭、学校、社会教育都是以文化知识为衡量准则,看重脑力劳动,轻视体力劳动,出现了脑体分工不均的情况,以为成绩好是将来找到好工作、过上好生活的唯一道路。在应试教育、劳动资源和阶级划分如此不均的情况下,劳动教育的时间受到严重挤压,劳动无用、低级等言论被人们广泛接受,使得如今劳动教育中缺乏有目的性的培育措施,理论课程设置上,内容比较泛化、陈旧,劳动观念多以分散化的形式穿插在思政课本中。实践课方面,没有和实际体验、志愿者活动等课程结合,即使开设了有关课程效果依然不佳。学生对该教育模式认识不够,意识不到,甚至有轻视和漠视的态度。老师对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认真解读劳动观念,以及将劳动态度进行正确引导。劳动教育在高校依然被放在十分边缘的位置,没有专门的设计、管理的考核机制,让劳动教育受到弱化。
3.虚化
我国的劳动教育缺少理论支撑和健全的体系,加入机制需要提升。一方面,虽然学习了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但是在具体行动中出现了理解上的不同。比如在马克思劳动观中,劳动价值是特殊商品,即既有使用价值,也服务于使用价值。很多孩子把金钱当作衡量人价值的标准,在选择工作时又急于赚钱。另外,劳动教育制度的欠缺,家庭学校、社区对于劳动教育的相关性存在割裂,长效化、常态化的劳动教育组织机制只存在表面,这导致劳动教育形同虚设,很难有作用。具体体现在师资建设方面、仪器设备、安全措施等严重不足,劳动教育和各专业并未有效结合,社会协调机制僵硬,理论和现实脱节,存有劳动教育不适应产业发展情况。总之,高校劳动教育虽说出台了有关文件、开设了有关专业,但缺少长久性、操作性、时效性。
三、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建立策略
新时代劳动课程体系的成立,应该适应科技和产业的需要,在劳动新形式或社会服务方面进行改变,扭转教育模式,從教育资源、课程目标、内容、评价、保障等方面综合设计。
1.丰富劳动教育资源
课程内容是完成目的主要方法,内容的设置和组织是课程编排的重点,是对于教什么、学什么的体现。劳动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应该根据三大原则:其一,积极学习国际劳动教育经验,结合民族特点,建立民族性、现代性劳动教育读本;其二,融合院校发展实际情况,人文环境等特征,健全校本课程内容;其三,依据学生水准,把文化、个人和社会有机组合,完成对学生的生活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劳动课程内容的建立,应该注重学生不同发展时期的纵向组织与校内外整合的横向组织,增加对劳育的了解,始终贯穿整体学习的逻辑教学和指导。
课程内容可以分为“1本劳动教材+3类劳动课程”。课程以劳动目的为基础,构成三类课程:其一,以学科知识、劳动理念为主的认知课程。比如把认知课程和思政教育结合,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深入理解,清楚该模式的根源、党在不同时期的劳动观念和新时期的劳动理念。其二,以劳动技能、实践体会为主的课程,比如把实践课和专业教育融合,围绕专业教育特点,进行劳动指向、劳动属性的开拓,与实习实训、志愿者服务关联,落实最终效果。其三,用实验研究探究创新为主的创新类课程,比如跟创新创业结合,完成劳动更新,加强创业的普遍性。这三类课程应该按照学生不同阶段开设。
2.课程实施上采取整合举措,提高综合育人实效
劳动教育是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需要落实的必修课程,将其与别的课程联合,促成家庭、学校、社会三方合作,提升实际效果。
首先,开设适当的劳动课程,保证课程底线需要。根据教育部有关要求开设课程;根据必修设计的课内外时长,采取集中与分散融合的方式去创设,确保劳动课程开好,达到底线所需。其二,加大与学科间的渗透,将道德和法治、语文、数学、外语等课程教材进行深挖,更好地进行学科知识的渗透,使用一般学科开展劳育,设立跨学科劳动教育单元,从而促使学生提问,想方设法解决困境,亲身体验劳动教育的整个过程。其三,与其他课程有效结合,提高育人作用。我国创建了综合实践课程,分为社会服务、职业体验等。而如今的劳育课程应该与综合实践活动相结合,系统设计,防止课程重复。另外,也可以与更安全、健康的专题相结合,让学生在各种专题内扩增生活体验,渐渐接受劳动教育。其四,基于学校,促成家庭—学校—社会合作育人的过程。不能把课堂局限在学校中,而应该以学校为主要场合,开设新方法,将劳育加入社会,让全社会形成劳育大课堂。比如发挥家庭在劳动教育中的基础作用,引领学生进行生产劳动,如洗衣、做饭等家庭劳动技能,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意识;将学校在劳动教育中的带头作用发挥,让学生掌握一定劳动技能,逐渐构成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发挥社会在劳动教育中的实际作用,让他们亲历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的过程,开展公益劳动,参加到社区治理上去[1]。
3.教育评价上要全面多元,考虑学生未来发展
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评价,目的是利用科学评价让他们建立正确的劳动观,促成其更好的发展。评价主体可以包含学生、老师、家长、社会等,覆盖整个劳育全过程,联合劳动技能和成果、竞赛等活动,全方位客观记录课内外劳动过程与联合,将他们思维程度、生活态度等方面得以展现,尤其要关注写实方面的记载[3]。
4.成立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
劳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课程体系的完善,要有各面主体一同努力才能得到立体的、多维的保护系统。
首先,一个好的机制,可以得到政策的有力保护。新时代的劳育工作,各级政府按照中央指挥,将不同主体责任落实,将劳动教育放在日程计划上,成立完善劳育安全控制系统,从而保证可以有序运转。比如使用政府购买的服务类型,借助各种优秀资源创建学工、学农基地,组成政府指挥,校方为主体的教育基地以及社会一同参加的劳育教学体系[4]。其次,扩展老师培育方法,劳动教育课程必须有一支专业的教师队伍,利用教师队伍把劳育规划设计变换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完成育人的目的。学校必须按照真实状况,使用适当的举措,创立专兼职融合的劳育教师团队。比如高等院校可开设劳动教育有关专业,从根源加大劳育师资的培育;对全体老师进行培育,提高其劳动自觉性;对负责劳育课程的老师进行专业训练,提高其专业水平。校方还定期邀请劳动模范、技能大师等走进校园,或邀请校外有关行业专家担负指导老师,增加学生的实践指导。
5.校外劳动的课程建立
(1)以假日实践实现自我劳动教育
我国传统节日很多,不同节日均是对学生开展劳动教育的好机会。结合常规节日,给不同年级设计出有层次的假日自选劳动作业,让同学在劳动实践活动中累积生活经验,在劳动中实现自我的觉悟和认知。比如在端午节帮助家人裹粽子、植树节进行植树造林活动。学生经过自主选择的劳动实践活动,建立自主劳动意识,增加他们的劳动本领,体验劳动的意义,在活动中获取学习锻炼的机会。另外,劳动工具整理也是一项内容,学校可设计卫生角制度,将所有器材放置在工具箱中,轮班值日,清扫后再整理放入,促成他们培养好的服务习惯[2]。
(2)以社区活动开展社会性劳动教育
结合学校地域环境,充分利用研学基地、工厂、便利店、田园等社区资源,给学生供应多样化的劳动场地,开发社会劳动教育课程,培养学生养成社会劳动习惯。比如建立“敬老队伍”,带领同学们去慰问孤寡老人,给老人梳头,整理物品。又比如为让学生更有效地参与社会劳动服务,在寒暑假进行“社区卫生打扫”的活动,锻炼他们的交往能力,同时拓宽视野,提高社会公德心和社会责任感。
四、结束语
完整的劳育大环境建立,不是一个院校能够做到的,这是一项复杂且艰巨的工程,需要国家层面提供制度、人力等有关保障,更需要广大家庭的合力。只有这一切最终形成了有机统一的整体后,“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教育体系才能真正实现。
参考文献:
[1]杨秋月.新时代职业院校劳动教育课程体系设计探讨[J]. 职教通讯,2020(6):24-30.
[2]蒋雄超.“三主两辅”: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新样态[J]. 基础教育课程,2020(5):18-22.
[3]牛瑞雪.中小学如何构建劳动教育特色课程体系——落实《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实践策略[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5):11-15.
[4]朱冲.家校社联动,构建劳动教育課程体系[J]. 今日教育, 2020(2):4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