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凤
【摘要】本文通过“双导师”培养模式对茶艺实训教学进行改革,从而提升中职学生的职业素养和岗位实操技能。通过“双导师”模式对茶艺与茶文化课程改革,探索中职旅游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期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關键词】“双导游”制 茶艺实训 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TS97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21)13-0022-02
一、绪论
作为本市最早成立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中职学校,我们学校茶艺课程的开设比较早,课程设置较合理,多年来为本市茶业企业、餐饮企业及企事业单位办公室等部门培养了一大批人才,与相关企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了配合人们更高的需求,我们的培养目标也作了相应的调整,那就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爱岗敬业和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深厚的传统文化知识,具备茶叶冲泡、茶叶审评、品茗环境设计、茶品营销能力,从事茶艺馆、专业会所经营管理、茶艺表演、茶品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应用型人才。为了更好实现这个培养目标,我们原有的教学模式也随之进行了调整,将茶礼、茶道、 茶德等茶文化融入到识茶、沏茶、赏茶、闻茶、品茶等茶事服务,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和技能应用能力,作者尝试着引入企业导师参与到课堂实训教学中来,开展“双导师”教学模式。
二、“双导师”模式的具体运用
(一)引进来
在以往的教学当中,我们发现因为学校教学师资、设备设施及实训室环境气氛的局限性,学生很难掌握到茶艺文化的精髓。中国是茶的故乡,从茶的发现、利用升华到茶与文化艺术的结合,有着悠久的历史,蕴涵了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茶艺是我国传统的文化艺术之一,茶艺课程不仅仅是讲述茶艺文化中的相关内容,同时也是继承和发展茶艺文化的需要。在茶艺课程中,有很多知识都蕴含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茶艺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不但包含物质文化层面,还包含深厚的精神文明层面。古人讲究“俭、清、和、静”,今人提倡“廉、美、和、静”。茶艺文化蕴含丰富的人生哲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具体体现。中职院校旅游大类专业开设茶艺课,不但能让学生的文化素养、职业素养得到全面提高,更重要的是教会了学生如何为人处世,能够将我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进行传承和发扬。但是,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发现,要实现这个目标比较困难。学校的师资、实训场室的设备、环境、氛围等有很大的不足。通过邀请行业、企业知名茶艺师来校进行茶艺表演和实训指导,茶艺大师优雅、精湛的茶艺表演,行、神、韵兼备,让学生沉浸在一种高雅的艺术氛围中,让学生在近距离的接触中感知茶艺文化的精髓。
在茶艺实训教学中,学校茶艺老师为主,企业导师为辅开展教学。我们采用模块化教学,将茶艺实训内容按照六大茶类进行划分模块,学生分小组进行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每次实训课,茶艺老师与企业导师共同设计任务清单,创设真实的工作情景,分派给各小组准备。课堂中,针对茶馆场景中各类茗茶推介及茶艺表演需要的知识与技能进行设计,将教学内容整合为绿茶、白茶、黄茶、青茶(乌龙茶)、红茶、黑茶茶事服务及小组抽签PK共 7 个教学模块,让学生全面展示任务成果,以对接茶艺师岗位工作。企业导师观察并记录每一小组各个环节的具体表现。茶艺老师引导学生对小组成果展示进行互相点评,最后企业导师结合工作实际提出建议。真正做到了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例如,在各种茶的茶艺演示的实操课中,我们采用混合式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问题探究法、双师示范教学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在小组合作探究中体验式学习。
在实训教学中我们与企业导师一起根据任务清单创设情境,让各小组通过课前的自主探究和小组合作创作解说词,准备茶具、茶叶,设计符合主题的茶服以及背景音乐,课中进行相互配合,共同展示任务的成果,完成茶艺的冲泡和解说。在课堂展示中可以请其他小组同学甚至是企业导师扮演客人,对表演的小组从职业精神、职业技能等方面进行严格的打分,最后由茶艺老师和企业导师进行点评和指导,从而在下次的配合中做得更好。
通过引进企业导师进课堂,我们的实训评价体系也得到了完善。在实训教学中,我们关注教与学全过程的信息采集,通过小组自评和互评,教师、企业、平台组成的“四维一体”的评价方式进行课前、课中、课后评价,平台系统记录学生学习过程的每一个学习行为,记录学生成长轨迹。教师、学生、企业通过平台对学生作品进行评价,最终形成以学生学习行为数据为基础的过程性评价。学生互评、教师和企业点评结果与过程评价相结合形成综合性评价,构成多元智能评价体系,提高实训教学的成效。
通过请企业导师进入课堂,茶艺老师的教学实践能力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中职专业课老师最怕的是日常教学与行业的标准和需求脱节,在学校里自以为精心培养出来的学生远远达不到企业的需求。而通过请企业导师进来的模式,我们加深了对行业的了解和认识,在教学中我们会适时调整教学方法,灵活运用信息化手段,做到针对性教学。
(二)走出去
为了更好达成茶叶审评、品茗环境设计、茶品营销能力这个培养目标,我们尝试采取分阶段“走出去”的实践教学方式。基于我们与本市知名茶业企业有长期友好合作关系,我们分批、分阶段由茶艺老师带领学生到茶场、茶艺馆等地开展实践教学。比如,在学习茶叶知识这一模块中,我们提前与茶场联系确定好时间,请茶场有关工作人员准备好针对学生的讲解,由老师带领一组学生去茶场实地参观了解茶树的生长环境,茶叶的采摘制作流程,拍下照片和视频; 另外一组的同学则走访市场,了解成品茶叶的分类、特点及如何销售。两组同学经过小组合作探究,在老师指导下将实践成果制作成PPT进行汇报,达到互相交流学习、共同成长的目的,掌握茶叶的生长环境,采摘、制作为如何销售茶叶打下基础。在品茗环境设计、茶品营销能力培养方面,我们则是分批安排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到茶艺馆作为旁观者、作为顾客、作为助手等身份直接或者间接参与到茶艺馆的日常工作中去。每一次,茶艺馆都会安排专业茶艺师对学生进行指导和管理,并及时总结和反馈。学生的实践能力在一次次的观摩学习中得到了提高。
同时“走出去”也为加快“双师”素质教师的培养,丰富专业教师的社会实践经验,提高专业教师的业务能力及教学水平提供了巨大的幫助。对于专业骨干教师来说,下企业的主要任务是调研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否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专业定位是否准确,课程体系设计是否合理,再从企业带回新理念、新知识、新工艺和新项目,收集资料、整理案例充实到课堂。通过“走出去”,在企业导师的协助下,我们及时发现问题和差距,不断完善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
三、反思
经过一个学期的茶艺实训教学改革,引入“双导师”模式取得了很明显的教学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1)学生的主体地位更加突出。一直以来,我们都努力贯彻“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希腊哲学家、教育家苏格拉底说过:“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我们要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课堂教学应该是老师点燃学生追求真理思想的火焰,成为帮助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探索的引导者。“双导师”模式的引入,无论是课前、课中、课后,学校专业课导师和企业导师的引导作用都非常明显,从而更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大部分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发挥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成为知识信息加工的主体,成为知识意义的主动构建者。教学效果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2)教学评价与反馈更加完善。我们改变了以往的结果性评介模式,更加注重学生学习全过程的评价,包括对学生课前知识理解和应用的能力、课中学生组织协调的能力、同伴间沟通合作的能力以及课后知识和技能的拓展能力的全面考核。因为有企业导师的参与,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过程都能够更加全面地被记录下来。考核评价形式的改革和创新,可以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小组合作能力,从而培养他们学习的自觉性与积极性,使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技能得到很好的锻炼和开发。将阶段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和效果性评价相结合,同时通过学生之间互评和学生的自评,让学生自己体会自身的成长和不足,再辅以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总结性评价,完成学习效果质的飞跃。(3)“双导师”模式的引入,我们实现了实训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的无缝对接。我们与企业导师共同设计实训教学内容,做到实训教学内容基于真实工作任务、项目及工作流程、过程,注重通过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的规范操作与有效示范培育学生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职业精神。
四、小结
中职教育需要贯彻社会性与实践性的特点,中职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适应就业需要的全面综合型人才。中职教育教学内容必须最大限度地体现中职教育在职业能力上的独特教学风格。基于中职教育的特点,我们将茶艺课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和一定的传统文化知识,具备茶叶冲泡、茶叶审评、品茗环境设计、茶品营销能力,从事茶艺馆、专业会所经营管理、茶艺表演、茶品营销等工作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通过“双导师”模式的教学实践,我们朝着这个目标迈向了一大步。后续我们跟企业导师继续努力,不断完善我们的校内、校外教学活动,为行业培养优秀的储备人才。
参考文献:
[1]刘冬,李萍,毕璋友,等.现代学徒制视角下烘焙食品加工技术课程改革探索[J].食品安全导刊,2016(2):48-49.
[2]刘如兵,钱军,朱星.基于现代学徒制的“建筑施工技术”课程改革与实践[J].教育与职业,2017(19):7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