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慧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市场经济迅速发展,并且社会生活也呈现出巨大的经济增长和道德滑坡的落差,部分高校教师的师德受到了影响。而高校师德和人才培养的质量息息相关,所以想要提高我国的高校教育质量就必然需要对于高校师德建设加以研究,以便于给教学质量的提升做出贡献。所以本文的研究首先将对于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以及其相关特征进行思考,紧接着将探究当前高校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出现的困境以及其成因,最后在上文的基础上提出相应的解决建议,希望能够在提高高校师德的情况下,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校师德 师德建设 社会转型期
高校是培养各类人才、发展科技和推动国家、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阵地,而教师则是高校完成教书育人、学术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主要力量。教师队伍建设的核心是师德建设。师德建设直接影响着大学生道德素质和人格品质的形成,直接影响到高校的各项教育工作的质量与水平、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方向。师德建设直接关系到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教育事业的改革、创新与发展,以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败,亦是“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關键。因此,在社会转型期师德建设问题的研究有其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及特征
1.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内涵
在目前的《高等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中提到了高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主要是“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服务社会、为人师表。”这是衡量教师职业道德高低的标准之一,也同样是衡量高校教学水平的指标。因为教师存在的目的是为了教书育人,所以这种特性也决定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的存在不仅仅是必然,也同样是需要高于其他的道德标准的。所以总体上来看,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其根本内涵就是为了提高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而存在的一种衡量教师的标准要求,其能够对于教师产生调节促进、教育激励以及社会辐射的功能,也能够直接影响到社会的道德状况。
1.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特殊性分析
和其他校园教师不同,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具体内容如下:第一,自律性,高校教师的教学活动相对较为宽松,所以如何合理化的规划其课程对于其自律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第二,示范性,高校中的学生都是已经成年且即将要迈入社会的人员,所以其行为和准则必然会对学生产生一定的示范,从而起到较好的表率作用和较高的教育价值。第三,广泛性,高校教师每天接触的人群较多,所以其影响不仅仅局限于校园学生,可能还会波及学生家长、社会等多个方面,所以往往在出现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不规范的事件后,一般会造成较大的社会影响。
2 目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困境与成因思考
2.1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困境
目前高校教师在职业道德行为上存在有一定的困境,具体表现如下:第一是角色的冲突,实际上高校教师在社会主流价值体系的冲击下产生了部分价值观念的偏移,在公众的视野下普遍认为教师丧失了过往的“园丁精神”。尤其是在涉及到利益角色以及教育伦理的情况下,高校教师表现出一定的迷茫的情况。第二是职业倦怠,这种倦怠感反而是过重的道德压力带来的,实际上而言,教师对于从业人员来说仅仅只是一门职业,但是其在背负了过重的经济压力的情况下给予他过高的道德压力,自然会让其产生一定的职业倦怠的情况,并且高校教师也会十分困顿。
2.2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心理困境
首先,随着高等校园的地位不断提升,大部分人群都赋予了高校教师过高的角色期待,将其认定为“知识化身”或是“道德化身”,实际上教师的这种形象上的过分神圣化的情况也是造成其心理困境的重要原因,如果教师出现有为了利益而背叛师德的情况,就会被认定为不道德,但是教师自身也是需要糊口的。
其次,高校教师的形象呈现出模式化情况,目前公众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就应当和“孔孟”相当,这种模板化的倾向让教师背负了过高的负担。且高校教师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也背负了过高的舆论压力,如果出现部分违反师德的行为,就有可能会被社会舆论所“迫害”。
2.3 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困境的成因思考
实际上这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困境是由于高等教育大众化及市场化导致的,首先,目前高等大学的数量不断增多,大学不再仅仅只是精英人群的必备,成为了大部分人群的必经之途,所以在这种形势之下,教师没有和学生形成较为良好的师生关系,也因此导致了教师师德受到质疑。其次,高等教育的市场化倾向,使得教育资源收到市场的制约,办学主体也成呈现出多元化的情况,在这种形势之下,部分教师由于注重个人的眼前利益,导致其选择外出兼职,所以将学校的工作视为强制性任务,因此其完成工作的动力不高,所以也会造成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下滑的情况发生。
3 未来我国高校师德建设的相关建议
3.1 严谨治学态度
高校教师的道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是无法分割的,现在社会下教师的职业道德不高就是由于其不够严谨的治学态度所影响,所以对于高校教师而言,不仅仅要提升其个人的知识水平和职业技能,还应当掌握其教育教学的研究能力。除此以外,教师还应当提升其进取精神和创新能力,高教的教学质量离不开高校教师的基本能力,具有一定的创造性的教师能够吸收最新的教学成果,从而将其运用到教学的基本方法中,而这种精神也应当被高校所倡导,也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推动我国当前高校的深化改革和发展,进而更好地保障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3.2 强化教师要求
高校教师作为人才培养的核心阶段,不仅要提高学生知识水平,还应当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所以高校教师应当积极主动地强化其个人要求,将基本的师德要求作为其工作的基本准则。高校教师应当时时刻刻提升自律和自我反应的能力,也就是需要在教学工作之后加强对于自我的批判和分析,尤其是在面对利益方面的选择之上,更应当强化其方法能力,进而更好地培养其道德标准,使得他们的道德水平迅速发展。另外,对于高校来讲,还应当适当提升高校教师的薪酬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其个人的道德行为规范,从而更好地提升高校的教学质量。
3.3 依法廉洁从教
想要提高教师的师德,就必须要从依法和廉洁两个角度入手。首先,依法是每一个公民应尽的义务,实际上,高校教师在享有国家法律规范的权利之下,还应当积极履行法律所规定的义务,更好地为我国的教育事业做出贡献,做服务,所以应当在这种要求之下不断地提高其教学水平,提高思想觉悟。其次,廉洁也是教师的基本标准之一,教师需要将“育人”作为第一工作标准,在“育”学生的同时,还需要通過该种标准来“育”自己,再给学生做好榜样的同时,也能够提高自己判断是非和辨别美丑的能力,进而更好地推动其教学水平的提升以及师德的提升。
3.4 健全评价体系
评价不仅具有评判功能,更重要的是引导和教育功能。一系列研究表明,在师德评价问题上,“缺乏一套科学规范、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教学评价体系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对于高校来说,需要建立起一个较为完善的评价体系,从而多种元素对于教师的个人师德进行评判,从而能够更好地提高其对于教师道德的定性,也能够更好地衡量教师的行为。另外,也可以让学生对于教师进行评价,教学认真的教师在学生中自然有其口碑,所以学生的部分评价也是可以允以采纳和借鉴的,因此通过多元化的评价体系能够更好地评判教师的师德标准,也能够提高教师的道德标准。
4 总结
师德问题是教育学当中的热门话题,师德建设和教师的教育水平同样关键,其在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同时,也会对于学生以及其周边人的道德标准产生一定的影响,所以其工作成效自然也是教学工作成败的关键。且高校教师的师德和一般教师不同,其所面对的学生都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并不全面,但是即将步入社会的成人,所以在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上的把握应当更加严格,也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从而更好地完善社会道德的体系。
参考文献:
[1] 刘志礼,韩晶晶.新时代高校师德师风建设:内涵意蕴、现实困境及破解之道[J].现代教育管理,2020(09):67-73.
[2] 张媛媛,李大伟.新时代高校师德培训体系建构与实践——以北京建筑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高教),2020(09):44-46.
[3] 敬再平,张继华.规范约束抑或价值引领:高校师德建设范式的审思[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0(17):54-56.
[4] 王春.立德树人视域下高校教师师德培育探析[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0,36(09):56-58.
湖北省恩施州卫生学校 (湖北省恩施州 44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