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浩
词语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内容。然而,不少学生认为学习词语就是理解其字面意思,忽略了词语在语境中的运用。社会文化语境指的是某種语言产生、存在和发展的背景,教师在指导学生展开词语学习的时候,若能让学生结合社会文化语境进行学习,就能让学生突破词语的字面意思,掌握其中的社会文化内涵,进而提高语言理解能力。
一、挖掘汉字字理,感受神奇魅力
汉字是一种象形文字,是中华五千年文化的瑰宝。每个汉字都如一幅图画,观其字形就能理解字义。因此,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教师要组织学生探究汉字的字理,思考其蕴含的文化信息。如此,学生就能体会到其中的深刻韵味,进而提升学习兴趣。
例如,《秋天的雨》这篇课文中出现了“五彩缤纷”这个词语,笔者首先引导学生了解该词语的字面意思,再尝试寻找和其意思相近的词语。有学生提出:“‘五颜六色也是差不多的意思。”此时,笔者鼓励学生结合汉字字理进行分析,进一步理解“缤纷”的意思:“为何文章不用‘五颜六色,而要用‘五彩缤纷呢?大家注意一下‘缤纷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学生发现“缤纷”是绞丝旁的汉字,说明它的本义和丝线有关。笔者再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很多表示颜色的汉字都是绞丝旁的呢?”学生便结合古代的社会生活背景展开分析:“中国古代的丝织业很发达,人们在给丝线染色的过程中认识了各种不同的颜色。”此外,学生认为“缤纷”不仅体现了颜色多,还体现了丝线随风摇曳的状态,蕴含了动态美。如此,结合汉字字理进行分析,学生就更扎实地掌握了词语。
在探究汉字字理的过程中,学生可以透过汉字字形的演变体会中国文化和历史,了解古人的社会结构、生产状况、宗教信仰等。学生可以由此发现汉字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对词语学习产生兴趣。
二、联系写作背景,理解词语内涵
由于写作背景不同,作者在写作时会选择不同的语言表达形式来表达不同的内容。在阅读文本时,要使学生更好地把握词语中蕴藏的深意,教师应该鼓励学生联系时代背景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深刻内涵。
例如,在《难忘的泼水节》一文中,有一段表现周恩来总理与民同乐的场景。文章用了“笑容满面”这个词语形容周恩来总理,笔者便鼓励学生联系文章的写作背景,结合时间、地点、人物,探究作者为何用“笑容满面”这个词语。学生发现这篇文章的背景是傣族的泼水节,周恩来总理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到遥远的云南参加泼水节,说明周恩来总理十分爱民,因此“笑容满面”这个词语能贴切地体现出总理对少数民族人民的关切之情。这样结合写作背景,学生对作品的理解就更为深入。
学生在理解了词语在特定语境中的内涵之后,会反思词语的运用。在自主创作时,学生就会思考怎样才能结合创作背景,选择更合适的词语,写出耐人寻味的文章。这样,学生不仅理解了词语,更懂得了如何运用词语,词语教学的有效性由此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三、走进流行文艺,学会评判鉴别
时代的变化对词语的产生、发展、消失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在语言学中,新词语指的是最近被创造出来,并且被吸收到普通话中的词语。随着网络的不断发展,很多学生从网络上吸收了各种新的流行词语。在词语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新词语进行评判和鉴别,合理运用积极向上的新词,避免使用不雅的网络词语。
在网络流行语层出不穷的背景下,学生常常会主动模仿、使用一些网络新词。教师要鼓励学生了解这些新词因何而生,意思是什么,并引导学生对这些词语进行鉴别和判断。这样,学生就能抱着发展的观点去看待各种新的词语,词语教学的有效性也会得到提高。
总之,词语教学是语文学习中最基本的内容。苏霍姆林斯基主张,要让词语深入学生的精神生活中去。在小学语文词语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结合社会文化语境,理解词语在汉文化中的寓意及在特定语境下的含义。久而久之,学生就能结合社会文化语境理解词语,全面提高词语的学习效率。
(作者单位:江苏省沭阳县第一实验小学)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语用背景下小学语文读写一体化的策略研究”(批准号:D/2016/02/309)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