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心脏病病人术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

2021-04-12 00:45柳志敏
全科护理 2021年10期
关键词:体外循环先天性插管

王 巧,柳志敏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是机械通气过程中常见并发症,也是临床常见的医院感染之一,发病率为9%~27%[1-2]。VAP发生易造成脱机困难、延长住院时间、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给病人及家庭造成严重的心理及经济负担[3]。先天性心脏病是小儿最常见的出生缺陷,我国每年新增12~20万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发病率为0.5%~0.8%[4]。早期手术是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手段,能有效提高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生存率,但大部分病人术后需长时间行机械辅助通气[5]。机械通气是一种侵入性操作,容易破坏呼吸道的正常防御屏障,影响气道黏膜过滤、清除功能,同时会抑制咳嗽保护性反射,造成分泌物排出困难,利于细菌进入肺组织定植、繁殖,增加了VAP发生率;加上病人年龄偏小、自身抵抗力较低、病情危重、手术应激等因素影响,导致先天性心脏病病人术后更易发生VAP,可达9%~45%[6-7]。目前关于先天性心脏病病人VAP发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对感染病原菌分布、耐药性的分析。本研究探讨先天性心脏病病人术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以期为临床干预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1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且术后机械通气时间≥48 h的180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为研究对象,其中男107例,女73例;年龄2个月至9岁(3.4±2.1)岁;先天性心脏病类型:单纯型71例,复杂型109例;体外循环时间41~186(92.41±23.54)min。

1.2 VAP诊断标准 参照中华医学会《医院获得性肺炎的诊断、治疗及预防指南》(2013年版)[8]:①机械通气>48 h;②胸部X线可见新发生或进展性的浸润阴影;③具有至少以下2项:体温≥38 ℃;外周血白细胞≥10×109/L或<4×109/L或中性粒细胞≥80%;气道脓性分泌物;支气管分泌物中分离出新的病原菌。

1.3 资料收集方法 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先天性心脏病病人VAP相关因素调查表对纳入研究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包括基本资料(年龄、性别、先天性心脏病类型、血清清蛋白水平、贫血)、术前抗生素应用情况、术中资料(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后资料(机械通气时间、插管次数、低心排出量、合并败血症、是否应用H2受体拮抗体)。

1.4 观察指标 统计先天性心脏病病人术后VAP发生率;根据是否发生VAP将病人分为VAP组、非VAP组,比较两组病人临床资料的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VAP发生的危险因素,提出针对性的护理对策。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定性资料采用例数(%)表示,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或χ2检验,影响因素的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影响VAP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180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术后发生VAP 24例,发生率为13.33%;单因素分析显示,血清白蛋白水平、术前应用抗生素、体外循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机械通气时间、插管次数、低心排出量、应用H2受体拮抗剂与VAP发生有关(P<0.05)。见表1。

表1 影响VAP发生的单因素分析 单位:例

2.2 病人VAP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以病人发生VAP为因变量,将以上单因素分析中P<0.05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行赋值。①血清清蛋白水平:≥35 g/L=0,<35 g/L=1;②术前应用抗生素:否=0,是=1;③体外循环时间:<100 min=0,≥100 min=1;④主动脉阻断时间:<60 min=0,≥60 min=1;⑤机械通气时间:<7 d=0,≥7 d=1;⑥插管次数:1次=0,≥2次=1;⑦低心排出量:否=0,是=1;⑧应用H2受体拮抗剂:否=0,是=1。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中分析显示:血清清蛋白水平<35 g/L、体外循环时间≥100 min、机械通气时间≥7 d、再插管、应用H2受体拮抗剂是VAP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2。

表2 影响VAP发生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3.1 先天性心脏病病人术后发生VAP的危险因素 先天性心脏病是我国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出生缺陷之一[9]。近年来随着先天性心脏病诊疗技术的发展及呼吸机的推广应用,使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生存率有了极大提高,但也增加了VAP的发生风险[10]。本研究结果显示,180例先天性心脏病病人中24例发生VAP,发生率为13.33%,与既往文献[11]相符。本研究对可能引起VAP发生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t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清蛋白水平<35 g/L、体外循环时间≥100 min、机械通气时间≥7 d、再插管、应用H2受体拮抗剂是VAP发生的危险因素,与相关文献[12]结果相似。血清清蛋白在体内代谢物质运输、维持血液正常渗透压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3]。血清清蛋白水平下降,提示病人存在营养不良、肝功能损伤等疾病,免疫力低下,导致VAP发生风险较高。先天性心脏病病人免疫力及心肺功能较差,常需进行长时间的体外循环支持。有文献显示,体外循环时间越长,VAP发生率越高[14],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原因可能为:长时间体外循环一方面会加重机体负担,导致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进一步降低免疫力,增加VAP发生风险;另一方面体外循环会造成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出现低蛋白血症,同时血液循环会增加白细胞介素-6、C-反应蛋白等细胞因子及组胺、激肽等的释放,损伤肺组织,降低换气功能及氧合指数,引发VAP[15-16]。据国外文献显示,VAP发生率与通气时间/插管次数呈正相关,通气时间每增加1 d,风险就增加1%~3%;再插管者VAP发生率是1次插管者的7倍[17-18]。本研究结果显示,机械通气时间、再插管与先天性心脏病病人术后VAP发生相关,与以上文献相符。原因可能为:机械通气属侵入性操作,通气过程中会削弱呼吸道清除异物能力、抑制咳嗽反射、损伤正常防御功能[19]。通气时间越长/插管次数越多对患儿气道及口咽部防御功能的损伤越严重,导致进入下呼吸道的病原菌数量越多,VAP发生率越高。先天性心脏病病人术后常应用H2受体拮抗剂,以减少胃酸分泌,进而起到预防应激性溃疡发生的目的。但有文献显示,H2受体拮抗剂的应用会导致细菌在胃内大量繁殖,并逆行至咽部,增加VAP的发生率[20],与本研究结果一致。另有研究发现,硫糖铝也能用于预防应激性溃疡同时不会改变胃内pH值,不影响VAP发生[21]。提示可用硫糖铝取代H2受体拮抗剂。

3.2 护理对策

3.2.1 加强医护人员培训 定期组织医护人员培训,培训内容包括先天性心脏病病人术后VAP发生的危险因素、预防措施、消毒隔离、机械通气、并发症防治等知识,并进行气管插管操作模拟训练,培训后进行集中考核,考核合格后方可上岗,提高医护人员无菌操作意识、VAP防治能力及操作熟练程度。

3.2.2 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 在接触VAP病人及操作前后严格执行手卫生、无菌技术操作;减少医护人员进出手术室的次数;每次术后对手术室进行彻底消毒,减少病原菌分布;每月进行一次细菌学检测,控制空气菌落保持在合理区间。

3.2.3 呼吸机管道护理 维持气管导管气囊压25~30 cmH2O(1 cmH2O=0.098 kPa),避免气囊压力过高引起黏膜出血,压力过低引起口腔定植菌下移;定期进行声门下分泌物吸引,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减少细菌定植;呼吸机管路7 d更换1次,发现可见污染及破损时及时更换。

3.2.4 围术期护理 术中应加强对病人生命体征的监测,尽量缩短体外循环时间及主动脉阻断时间;医护人员应每日定时对机械通气患儿进行排痰能力、意识状态、咳嗽反射等情况的评估,并指导患儿进行自主呼吸功能训练,对于符合撤机条件者早日撤机,缩短通气时间;针对重症患儿可依选择性行有创-无创序贯支持疗法,避免二次插管;对于血清清蛋白水平<35 g/L病人,应给予丙种球蛋白、人血白蛋白等营养支持,提高免疫力;对于有应激性胃肠道出血指证的患儿,使用硫糖铝以预防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对于无禁忌患儿,机械通气过程中应使患儿保持头部抬高体位,抬高床头30~45°,避免因胃内容物反流误吸所致的VAP发生。

综上所述,先天性心脏病病人术后VAP发生率较高,且受多种因素影响,临床应加强对各项危险因素的干预,以减少VAP的发生。

猜你喜欢
体外循环先天性插管
体外循环心脏术后肺部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体外循环专业技术标准》
——体外循环质量控制的基石
微小RNA在先天性巨结肠中的研究进展
地塞米松联合可视喉镜在气管插管中的应用
血清白蛋白和膈肌移动度与二次插管的相互关系
围术期血清胆红素水平对心脏体外循环术后急性肾损伤的影响
重视先天性心脏病再次开胸手术
光棒引导下气管插管技术的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从冠脉搭桥术探讨体外循环的中医病机*
急诊抢救中光棒引导法与直接喉镜法气管插管效果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