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玲,何远梅,钟瑞芳,吴晓清
乳腺癌是危害全球女性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具有高发病率与病死率,其发病率逐年增长速度高达3%~5%,并逐渐趋于年轻化[1-2]。癌因性疲乏(cancer-related fatigue)是多数癌症病人存在的症状,美国国家肿瘤综合网络(NCCN)认为其是持续性主观疲劳感[3-4],与病人近期活动无关,但与癌症或癌症治疗相关,常发生快、程度重、无法靠休息缓解。相关研究显示,接受放化疗等治疗的恶性肿瘤病人发生疲乏比例≥70%,乳腺癌病人由于治疗后乳房缺失等损害自我形象,导致焦虑、担忧等心理问题,加重病情与疲乏程度[5-6]。临床上癌因性疲乏治疗主要包括哌醋甲酯加少量莫达芬尼等药物治疗及非药物疗法。中医学认为癌因性疲乏属于“虚劳”范畴,多为气虚证、血虚、脾虚等[7]。有文献对乳腺癌化疗病人采取每周3次按摩可有效缓解疲乏症状[8]。有报道显示,运用补虚正气粥治疗也可改善进展期癌症病人食欲缺乏等情况[9]。本研究将吴茱萸热敷联合穴位按摩应用于癌因性疲乏病人治疗中,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1 对象 选取我院2017年4月—2019年4月收治的76例乳腺癌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在我院经病理学和细胞学诊断确诊为乳腺癌[10];②均首次接受改良根治术等相关治疗;③评估后确定存在癌因性疲乏[11];④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的虚劳病脾肾两虚、气血双亏等症状[12];⑤年龄18~75岁;⑥预计生存时间≥12个月;⑦对疼痛存在正确感知且具备基本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⑧对吴茱萸无接触过敏史;⑨病人和家属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①存在心肝肾等严重疾病障碍;②处于妊娠或哺乳期妇女;③合并严重感染性疾病或皮肤完整性受损者;④近3个月内采取类固醇药物治疗者[13];⑤因各种原因不配合治疗或依从性低的病人;⑥资料不全或中途退出研究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病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年龄22~72(48.72±4.29)岁;体重39.89~71.26(54.08±6.61)kg;T分期:T1期17例,T2期21例;病程4~31(15.79±4.28)d。观察组年龄21~72(48.45±3.80)岁;体重39.99~71.16(53.68±5.29)kg;T分期:T1期18例,T2期20例;病程4~31(14.80±3.97)d。两组病人年龄、病程、疾病分期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干预方法 对照组:病区护理人员遵医嘱实施常规治疗、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治疗、护理基础上给予吴茱萸热敷联合穴位按摩,具体如下。
1.2.1 吴茱萸热敷 药物准备:250 g粗盐加入含250 g吴茱萸的微波炉专用碗中,中火加热3 min,以吴茱萸变为咖啡色、略张开外壳,散发芳香药气为宜。自然冷却药物至85 ℃左右后,将其装至15 cm×20 cm大小的棉质布袋内,将布袋放到60 ℃恒温干燥箱中保存备用。使用方法:协助病人取仰卧位,请病人试药温,温度降至50~60 ℃且病人感觉不烫时,将吴茱萸热奄包外熨至静脉穿刺点四周或治疗区域,持续约3 min后取下药物,密切观察皮肤有无烫伤,若病人产生不适,则根据实际情况及时终止热敷。
1.2.2 穴位按摩 准备阶段:穴位按摩前由操作者向病人讲解穴位按摩意义、目的、操作流程、注意事项并解答病人疑惑,获得病人与家属认同,接着协助病人取半卧位或平躺位,引导病人排除杂念、放松身心。治疗阶段:确定病人全身心放松后,操作者采用《国家标准GB/T13734-2008耳穴名称与定位》定位[14],依次对太阳、印堂、百会、四神聪、内关、合谷、神门、三阴交、足三里和太冲穴位按摩,要求双手掌侧放置于病人头部与四肢,拇指带动鱼际肌按压病人穴位并旋转式按摩,持续10~30 s后间歇3 s,尽量放松病人头部与四肢肌肉,每次10~15 min,接着采取穴位点揉法,力度由轻逐渐加大并始终保持病人忍受范围内,直至病人穴位出现酸、胀、麻等得气感受,并随时根据病人情况对按揉力度作出适度调整。结束阶段:穴位按摩结束后叮嘱病人平躺25~30 min,注意保暖。干预时间:术前2~3 d、术后5~7 d,每次15~25 min,每天2次,时间段:12:00~13:00、20:00~21:00。
1.3 观察指标 采用癌症疲乏量表(Cancer Fatigue Scale,CFS)评估两组病人癌因性疲乏程度[15],主要包括认知疲乏(4个条目)、 躯体疲乏(7个条目)、情感疲乏(4个条目)3个维度,15个条目,各维度采取Likert 10级评分法,评估病人主观疲乏感觉,若0~3分则为无疲乏或轻度疲乏,4~6分为中度疲乏,7~10分为严重疲乏,总疲乏度为3维度累积得分,得分高低与癌性疲乏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表1 两组病人 CFS评分比较 单位:分
乳腺癌被中医称为“乳石”,全球调查显示,接近70%的医学者认为早期乳腺癌治疗女性病人最大恐惧为癌症复发或转移[16],所以尽管乳腺癌治疗效果较好,但术后5年,尤其是术后1~3年内复发风险很高。外科治疗中常采取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等辅助治疗。治疗过程受诸多因素影响易造成病人产生癌因性疲乏,目前尚无有效手段治疗癌因性疲乏。程彩萍等[17-18]研究认为可采取合理运动、系统性护理或心理疗法,但效果仍不明确。有报道太极拳、补中益气汤或复方阿胶浆等中药制剂、耳穴贴压等对癌症病人癌因性疲乏改善作用显著。
本研究通过调研以往文献发现吴茱萸热敷对舒张血管、局部镇痛具有积极作用。陈捷晗等[19]研究吴茱萸加粗盐热敷不仅可促进机体吴茱萸药效吸收,还可长期持续局部温暖,加速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营养。同时穴位按摩属于基于中医理论的保健按摩,而中医认为乳腺癌手术处于胸部,影响同侧术肢功能活动,可通过中医手太阴经循行,传导经络、散瘀通脉、消痹止痛等功效,加速局部组织与细胞代谢[20]。本研究结果也显示,观察组病人干预后CF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术后行吴茱萸热敷联合穴位按摩可有效减轻病人癌因性疲乏。分析原因:一方面吴茱萸其性味辛、热、苦,归肝、脾、胃、肾经,上可温脾胃,下可暖肾,具有抗感染、镇痛、疏肝下气、燥湿降逆之功效。魏淑霞等[21]研究还指出吴茱萸可有效降低血压、溶栓、增加血流量、舒张血管,加上乳腺癌治疗过程不可避免静脉穿刺,使用吴茱萸热敷,将有效成分与热力结合,提升静脉穿刺成功率,增加皮肤血流量。另外,病人处于不同康复阶段,穴位按压可依次起到缓解疼痛、预防水肿、加速淋巴血液回流、健脾理气等作用,手太阴心经从胸走手,按揉尺泽穴、商阳穴、内关穴等不仅可疏经活血、治疗上肢痹痛、手臂痉挛、理筋止痛,且可预防头晕、便秘、嗜睡、倦怠等不适症状,降低血液黏稠度,操作简单,为病人战胜疾病增强信心。
综上所述,吴茱萸热敷联合穴位按摩可以有效改善乳腺癌病人癌因性疲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