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丹
(辽宁省丹东市第一医院,辽宁 丹东 118000)
近些年,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发生很大的变化,导致心肌梗死患者的发病率越来越高,患者的病死率也不断提升[1-2]。心肌梗死是因心肌细胞死亡导致患者心肌长时间缺血的疾病,目前中老年群体是心肌梗死疾病的主要发病人群,而我国已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导致心肌梗死疾病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均显著上升,对患者的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3]。为了有效控制患者心肌梗死疾病的发病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目前,医院临床对患者采用相应的护理措施,显著改善了患者的临床效果[4-5]。基于此,我院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死临床诊断标准,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患者入院后均不同程度出现上腹疼痛、呕吐等症状;排除合并心肝肾等器官功能障碍疾病、精神障碍疾病以及严重性心肌梗死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男28例,女22例,年龄45~76岁,平均年龄(63.10±4.10)岁,病程2~13年,平均病程(10.23±2.14)年;观察组男30例,女20例,年龄48~75岁,平均年龄(60.80±3.20)岁,病程3~16年,平均病程(11.16±1.26)年。上述各项资料情况相比,两组患者无显著差异,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负责接待患者,与患者交流沟通,消除患者的陌生感,然后对患者实施健康教育,以图片、视频、讲解的形式进行,同时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订个性化的饮食方案,同时为患者制订合理的运动方案,指导患者将运动与饮食护理相结合,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
1.2.2 观察组:采用预见性护理。①健康宣教护理。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对患者及其家属就心肌梗死疾病的相关理论知识进行健康宣教,主要包括专科知识教育和基础的理论知识教育,帮助患者从理论方面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发病原因、具体的预防措施,让患者从思想上建立预防疾病的概念,并提高患者临床护理的配合度。护理人员为患者提出相应的护理措施,让患者参与到提前预防自身疾病的护理工作中,主要包括帮助患者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休息,保持充足的睡眠,患者自己主动参与到疾病的预防护理中,能够降低患者对疾病的恐惧感,提高患者临床治疗信心。②心理护理。由于心肌梗死疾病的病死率比较高,在患病后,对死亡的恐惧,容易使患者产生紧张、焦虑等不良心理,严重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此时护理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心理情绪变化给予相应的护理措施,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情绪,提高患者临床护理自信心[6]。由于患者在长期治疗期间需要受到一些限制,如在活动、饮食等方面,加上患者在临床中出现的各种并发症,可综合影响患者的情绪,使患者负面情绪比较严重。在此情况下,需要对患者的心理变化进行全面了解,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期间帮助患者认识到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医嘱对治疗疾病的重要性,同时鼓励患者建立信心,保持乐观的态度,用积极的状态面对临床治疗。③饮食护理。护理人员根据患者的身体情况制订相应的饮食方案,帮助患者补充足够的维生素,护理人员需要每日为患者准备定量的维生素,指导患者每日按时服用,同时根据患者的身体状况制订个性化的饮食方案,从饮食中进一步补充营养。指导患者饮食以清淡为主,并选择易消化的食物,其中食物中多摄入高蛋白、高纤维、富含维生素的食物,禁止食用高糖、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同时禁止患者使用生冷、辛辣刺激的食物。在患者入院初期,护理人员需每日检查患者的饮食,确保患者能够每日摄入充足的营养,饮食以水果、蔬菜、粗粮为主。通过充足的营养补充,最终有效提高患者心肌功能,有效控制并发症发生情况。④并发症护理。由于心肌梗死疾病的病情发展迅速,患者一旦发病,需要采取急救措施。因此,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定期检查身体,根据患者身体状况对并发症进行提前预测,并给予相应的预防措施,同时也需要制订并发症的紧急预案,针对患者发生的不良反应制定详细的急救措施,并告知患者各种并发症发生后应注意的事项,积极配合急救的方法等,让患者提前做好心理准备,以便在患者发生并发症后可以做到心中有数,有效配合医护人员,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7]。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主要包括: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根据我院临床自制的问卷调查表对患者护理满意度问卷调查,总评分为100分,85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84分为满意,60分以下为不满意,总满意率=非常满意率+满意率。根据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量表进行评分,包括精神情感、躯体障碍、精神运动障碍、心理障碍4个维度共计20个项目,5分制评分,以50分为临界值,50~59分为轻度焦虑/抑郁,60~69分为中度焦虑/抑郁,70分以上为重度焦虑/抑郁。分数越高说明患者的心理状态越差。
1.4 统计学方法 此次研究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护理满意率、并发症发生率等计数资料用率(%)表示,行χ2检验;心理状态评分等计量资料采取()表示,行t检验。P<0.05表示统计结果差异明显,具统计学意义。
2.1 并发症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0%,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8.00%(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2.2 护理满意率比较 观察组患者中,非常满意20例,满意28例,总满意率为96.00%(48/50);对照组患者中非常满意15例,满意23例,总满意率为76.00%(38/50)(χ2=8.306,P<0.05)。
2.3 心理状态评分比较 护理前,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护理后,两组患者的焦虑、抑郁心理状态评分均低于护理前,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分,)
表2 两组患者心理状态评分比较(分,)
在本次护理研究中,我院对5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比对照组高(P<0.05),表明预见性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预见性护理措施主要通过健康宣教、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并发症护理4个方面入手,其中健康宣教能够提高患者对心肌梗死疾病的认识,同时帮助患者了解急性心肌梗死疾病的发病原因、预防措施,引导患者参与到自身疾病的临床护理活动中,提高患者临床护理配合度,提高临床护理效果[8-9]。心理护理则能改善患者紧张、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能够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急性心肌梗死疾病引发的各种并发症,提高患者临床护理积极性,从内在改善患者的状态[10]。饮食护理主要从患者的日常生活入手,并且日常饮食是患者必不可少的部分,也是容易导致患者病情加重的主要环节之一。通过饮食合理搭配,不仅能够帮助患者补充足够的营养,同时也能让患者膳食均衡,从营养补充的基础上改善患者的心肌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此外,针对患者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制订急救方案,为降低患者临床风险做充足准备,防止患者在发生并发症后出现不良后果,提高了患者的安全性,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综上所述,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中采用预见性护理措施,能够有效降低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