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改萍
山西省平遥县中医院 031100
肠梗阻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急腹症之一,病因多样、患者临床症状表现复杂,病情严重时很可能会造成患者周身出现病理生理改变。临床针对肠梗阻患者,以非手术治疗为主,经治疗无效后实施手术干预。在中医学领域中,肠梗阻列属于“关格”“肠结”等范畴,发病因素以饮食不节制、疲劳过度或腹腔手术等为主[1]。近些年,中医疗法在肠梗阻治疗领域中表现出独特优势,临床已总结了较可靠的中医治疗经验。本观察针对75例肠梗阻患者实施了胃管注药联合腹部中药热熨方案,取得的疗效较为理想,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本次试验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150例肠梗阻患者为观察对象。以上病例均符合中、西医相关诊断标准[2],经实验室检查后确诊,排除由其他原因(肠扭转、肠套叠等)引起的肠梗阻者、合并精神类疾病者等。本次研究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且患者知情同意。按随机原则将其分为两组,每组75例。对照组中男39例,女36例;年龄14~76岁,平均年龄(39.5±3.0)岁;病程10d~2年,平均病程(13.5±2.4)个月。试验组中男41例,女34例;年龄范围16~77岁,平均年龄(39.3±3.5)岁;病程9d~2年,平均病程(13.8±2.5)个月。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包括要求患者禁食,对胃肠实施抗炎、减压治疗;及时补充水、电解质,纠正机体酸碱异常状况,抗生素预防感染。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如下干预措施:
1.2.1 胃管注药护理:每次注药前均要检查胃管畅通与否,如果发现胃管有堵塞应及时调整其所处方向或采用生理盐水予以冲洗、抽吸处理。取中药免煎剂(主方为大黄6g,莱菔子、鸡内金、神曲各20g,枳实10g,厚朴6g)辨证加减。湿热壅盛者加用红藤10g、薏苡仁8g;饮食积滞者加山楂12g、陈皮6g;气血两虚者加黄芪18g、当归12g等。把以上药剂混合后,使用60ml沸水予以溶化,当药液温度降至37~40℃时,搅拌均匀后使用注射器将其缓慢注入至胃管,2次/d。应加强输注速度调控,不可过快,以防患者出现呕吐等不适感。待观察无异常反应后关闭胃管60min,打开胃管以后观察引流液量、色泽及质地,并做好信息记录,用于估测流入肠道内的中药量,观察胃肠蠕动状况。
1.2.2 腹部中药热熨护理:通常设定在胃管注药后2h进行该项操作。热熨之前要认真查看患者腹部皮肤是否存在炎症、损伤及皮肤疾病等情况,在确定腹部皮肤正常后,协助患者排空膀胱,量取245g莱菔子并和等量粗盐充分混合,采用文火热炒至泛黄,当温度达到60~70℃时将其装到布袋中。帮助患者维持平卧位,特殊情况下采用屏风予以遮挡,并做好保暖保温,将适量凡士林涂擦在患者腹部皮表,以适宜力度来回往返推熨。要确保力度均匀,刚开始推熨速度可略快些,伴随药包温度降低,推熨动作要逐渐迟缓。把药包直接热敷在神阙穴上方,每次持续时间为15~20min,待手感药包冷却后应及时予以换新或升温处理,2次/d。操作过程中要观察患者局部皮肤状况,时常询问患者对温热作用形成的反应,针对幼儿及年老体质虚弱者,应将热熨温度调控在50℃以下;操作期间要保证动作轻柔、迟缓,以患者自感舒适或可以耐受为宜。待每次治疗结束后,协助患者清洁局部皮肤,调整至舒适体位,做好保暖。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5d。
1.3 观察指标 分别记录两组患者肛门排气、排便、饮食恢复正常时间。评价两组治疗效果,评价标准:(1)临床治愈:临床症状及腹部体征均消除,腹部平片或CT检查提示无异常,随访3个月内无复发;(2)显效:症状体征均有明显改善,随访3个月内复发次数≤2次;(3)好转:症状体征均有减轻,随访3个月内复发次数>2次;(4)无效:和治疗前相比较,症状未见缓解或加重。
2.1 两组治疗后消化功能恢复状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肛门排气、排便、饮食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消化功能恢复状况比较
2.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试验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临床上将肠梗阻定义为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肠道内容物无法正常运行、顺利通行肠道的情况,是外科常见疾病。据记载[3-4],腹部外科术后约有40%的患者出现粘连性肠梗阻,总病死率达到8%~13%。肠梗阻患者临床症状表现以腹部胀痛、便秘、呕吐及无排便排气等为主,不同患者预后存在一定差异,多数患者能基本恢复正常,但一些患者可能出现周身性的生理紊乱,甚至对生命安全构成威胁。
祖国中医指出[5],肠道是传化的器官,通畅方能为机体所用,生理特征以泻而不藏、降而不升、动而不静等诸多特征,若肠道经络遭到损伤、气血滞留、气机郁结、脏器不畅,则将会引起肠道阻塞、传导失司等情况,以致通降功能紊乱,进而诱发腹痛、腹胀、呕吐等症状。
结合中医学辨证施治原则,针对肠梗阻患者,应予以泻热通腑、温中祛寒、活血化瘀、通气止痛等治疗,以促进患者气机顺达[6]。经由胃管输注中药有润滑肠道、调理脾胃、消食通滞、促进胃肠蠕动等作用,进而促进毒素排出至体外过程,促进正常排气排便活动复原。本文中胃管输注的大黄有引药下行、泻热通便的作用;莱菔子主治积食、胃部胀痛、大便秘结等疾病[7]。热熨疗法是一种基于中医学的新外治疗法,原理是使用热力与药力协同作用,在皮表上刺激部分穴位,发挥疏通经络、通气活血、除湿驱寒等诸多功效[8]。神阙穴位于脐部,为任脉的一个主要腧穴,中医认为本穴位与百脉相互连通,和脏腑之间构建密切相关性,外部抵达上下肢百骸,有调治百病的功效,用于肠梗阻治疗领域中,有疏导肠腑气机的功效,促进胃肠蠕动过程,帮助胃肠功能尽早复原。且推按热熨法在实施过程中,有益于提升患者主观舒适度,平衡阴阳[9]。在本文中,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肛门排气、肛门排便、饮食恢复正常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提示胃管注药配合腹部中药热熨用于肠梗阻临床治疗,能促进患者消化功能恢复,与文献报道较为相似[10],且试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更高于对照组,进一步验证了以上疗法的有效性。
总之,胃管注药配合腹部中药热熨治疗肠梗阻,比常规西医疗法能更有效地促进患者症状消退、减轻过程,优化临床疗效,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