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汉仙,董 娇
(滇西科技师范学院,云南 临沧 677099)
电视媒体是典型的传统媒体,处于我国传媒的主流地位,是人们获取新闻资讯的主要方式[1]。然而,随着互联网与移动智能设备的日益普及,新闻传播模式明显变化,越来越多的受众开始选择手机媒体,这让电视直播面临越来越艰难的考验。电视媒体要想在新环境下提高竞争力,需要主动与手机媒体相融合。对此,电视媒体应紧抓这一机遇,深入分析现阶段新闻直播行业面临的问题,主动与手机媒体加强融合,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
我国媒体行业发展速度很快,移动终端占据着很大的市场份额[2],尤其是手机媒体,凭借其高度便携性、丰富多彩的新闻内容、高频互动性等优势,吸引了高消费、高学历、年轻群体。这些受众群体渐渐地流向移动手机端,偏向于从手机媒体了解新闻资讯,这使得手机媒体与传统电视直播之间出现了“收视率之争”,为电视新闻直播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对此,电视新闻直播应积极同手机媒体融合,逐步解决电视观众被分流的问题,为推动电视媒体的快速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移动新媒体的发展为电视新闻直播带来了严峻考验,尤其是减弱了新闻报道的公信力[3]。当前我国进入社会转型关键阶段,社会矛盾呈现多元化特点,面对各种公共新闻事件,人们可以借助手机媒体接收新闻信息并发表自身观点,全面参与到新闻生产与传播中。这使得新闻生产传播不再以专业媒体为主导,使主流媒体的话语权面临巨大挑战。同时,网络空间中存在大规模虚假信息及非理性言论,受众对不良信息的甄别能力较差,对电视新闻直播中的真实信息完全不感兴趣,这使得电视新闻报道的公信力持续减弱,也影响了电视新闻直播的权威。
电视新闻直播在发展过程中受到题材、时长等影响,导致内容非常单一,对观众的吸引力较小。若电视新闻直播与手机媒体相融合,可以发挥手机媒体的特点与优势,多渠道收集各种新闻资源,让丰富的直播新闻能够在多个媒体平台中展示出来。这样可以解决时长给电视新闻带来的限制,能够让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接收到精彩的直播内容。
电视新闻直播要想获得更大的发展,需要与手机媒体走融合发展道路,可在直播过程中与观众进行有效互动,了解其真实所需,从而满足其需求,进一步提高电视新闻直播效果,逐步解决电视观众被分流的问题。在手机媒体的作用下,为观众回流创造条件,保证电视新闻直播具备更强的影响力。
以往的电视新闻直播策划主要采取采编、剪切等方式,在技术上有着严格要求,这增加了新闻生产成本[4]。将电视新闻直播与手机媒体相融合,在智能手机、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支持下,可以保证新闻采编更加效率,也能减轻工作烦琐程度,电视新闻直播的时效性也能得到体现。例如,新京报组建了“我们视频”团队,实行指挥协作机制,总编辑在微信群中负责督导,编辑和记者等都能够共享新闻线索。具体流程为确定直播动议、拍板决策、确定直播思路、记者深入现场、发起直播以及发布直播页面,整个过程只需要不到2 h,大大降低了新闻直播的生产成本。
当前,直播在信息传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抖音、微博和快手等App均支持直播功能[5]。电视新闻直播与传媒平台直播在形式上有较大差异,主要表现出社会性、大众性以及非营利性等特点,在直播方面要选择不一样的路径。电视媒体应积极借鉴新媒体平台的品牌化直播思维,形成有特色的直播品牌,能够在品牌效益下吸引更多受众。在新闻直播实践中,电视媒体应注重保障新闻媒体的真实性,深入挖掘新闻事件,防止在新媒体直播环节遇到各种负面因素,解决哗众取宠的问题,进一步强化自身权威性与公信力,进而积极、正确地引导舆论。此外,电视媒体要不断吸引优秀人才,完善招聘制度,跟上融媒体发展脚步,培养更多素质高、能力强的新闻直播人才,才能让新闻直播与手机媒体真正融合。
融合要兼顾合作与发展,电视媒体要转变落后的新闻传播模式,不能单打独斗,应该尽快建立新闻资源交换中心,与手机媒体进行融合。为了实现这个目标,要学习国际主流电视台的成功经验,从手机媒体的传播特征出发,构建专门的新闻资源交换网络;从实际情况出发,不断对现有模式及实施的各项措施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使融合路径与我国新闻传播格局相符。这样在发生新闻事件后,电视媒体与手机媒体可以实现新闻信息共享,在新闻传播环节也能加强合作,确保传播内容更加丰富,不断提升传播的竞争力[6]。对电视媒体而言,也要优化新闻生产方式,不能一味地自产自销,应利用手机媒体,全方位地整合各家新闻资源,为大众提供多元化新闻内容,进一步提高新闻直播的吸引力。
手机等新媒体在发展过程中吸引了大量传统电视媒体的受众[7]。电视媒体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传播深度方面,对此要在新闻直播上进行创新,并与手机媒体进行联动,共同完成新闻直播。这样能够保证线上线下都有直播渠道,在社会上增强新闻直播的影响力,达到最佳的传播效果。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新闻的《共同战“疫”》通过现场直播的方式,让广大受众及时了解军队在武汉支援的实时情况。同时,记者也进入抗疫前线,采取网络直播形式播放现场画面,保证介绍与采访同时开展,并在电视端、移动端同步播出。电视端新闻播放后,记者使用移动端面向广大网友直播,这样就让大屏与小屏完成了密切结合,面对着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介态势,电视新闻也能始终保持较强的影响力。
“慢直播”也在武汉抗击疫情过程中应用比较广泛,如央视新闻媒体端、客户端以及新华社客户端都采用了“慢直播”的方式。这样人们利用互联网能够实时了解武汉抗疫情况,也能产生身在现场的感觉。此外,“慢直播”能够创造“想象的共同体”,为人们提供了发表感想、聚焦话题的平台,使人们可以将自身情绪和情感宣泄出来。在央视新闻的《云守护:武汉监护室里出生14天的石榴宝宝》中,每个网友都成为了“云爸妈”,一起守护宝宝成长,给予其鼓励和关爱。通过“慢直播”的方式,人们能够在网络中分享自己的感受并加强了互动,产生了极强的现场感。
随着媒介融合趋势的逐步加快,传统传播方式已经落后,很难达到人们的实际需求。电视媒体直播过程也应该积极借助社交媒体吸引更多受众,具体来说,要使用屏幕二维码、弹幕等方式,让受众参与到直播互动中。这样一来,电视直播的温度感与社交感才能增强,受众黏性也能大幅度增加。例如,央视春晚直播在互动方式上进行了创新,通过微信摇一摇的方式,每个人都可以参与其中,实现了收视率的大幅度提升。当前很多主流电视媒体开始借助手机媒体直播方式,让节目能够推陈出新,并发挥电视媒体的品牌优势,在手机媒体的应用过程中,不断拓宽直播渠道。与受众立体化与融合性的互动,不仅塑造了新媒体品牌,也有效提高了电视直播收视率。例如,因重庆人对大足石刻具有浓厚的感情,重庆卫视策划了《保护卧佛》直播活动,不仅开展了手绘漫画活动,还向社会大众征集“我与卧佛”老照片,点燃了广大受众的参与热情。直播前,电视台微博、官网陆续收到很多投稿,有些是近期照片,有些是1950年的照片。直播穿插了很多感人的老照片故事,赋予了节目更多的内涵。同时,电视直播与网络平台同时开展有奖答题活动,以大足石刻为主题,一问一答,实现密切互动,收视率直线上升。
近年来手机用户数量逐步增加,要想增加直播的吸引力,要保证内容有特色,才能引起受众的关注度。电视新闻直播与手机媒体的融合必须注重对本地特色新闻的挖掘力度,确保人们借助移动手机可以及时了解当地新闻动态,这样才能满足其在特色新闻方面的需求。本地特色新闻能够适应当地人的收视习惯,也能确保新闻直播满足民生需求,促使新闻节目组与受众加强联系,引起受众关注。电视新闻直播应该引入当地有特色的新闻,将视角放在经济、文化以及生活等方面,共享信息资源,传播地方文化,确保群众在电视新闻直播中了解更多本地特色资源,增强人们的自豪感与认同感,增加对电视新闻媒体的黏合度。例如,安徽广播电视台设置了新闻直播窗口,集中报道防疫知识、战“疫”故事;公共频道每日的《抗击疫情在行动》特别直播,深入、细致地剖析疫情防控题材;制作《复工复产 同心抗“疫”正进行》直播节目与援鄂医护人员回家的《春暖花开,我们回家》节目。这些节目内容非常新颖,向受众讲述了很多感人故事,并在情感上引起了共鸣。又例如,每年高考之际,安徽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会策划《我们的高考》主题节目,开设《高考日》《揭线日》《咨询日》系列高考直播节目,为手机端观众呈现了高考现场、高考分数揭晓、招生咨询等最新内容,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关注。
电视新闻直播与手机媒体融合,是改革与创新传统电视新闻直播的方式。创建新闻资源交换中心,可共享新闻资源,构建集合传播平台,生产出多元化内容,开发符合当地特色的新闻直播内容,多元化地精准传播,积极迎合不同群体所需,如此才可真正吸引用户,在社会舆论中牢固地把握话语权,进而对社会舆论进行正确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