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三全育人”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

2021-04-09 13:53赵文玉刘志华吴幼娥
广州化工 2021年19期
关键词:三全育人环境工程育人

赵文玉,刘志华,钟 翔,曾 伟,吴幼娥

(1 长沙理工大学水利与环境工程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4;2 湖南惟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湖南 长沙 410004)

1 课程思政教育背景

环境工程专业是一门集化学、生物、生态学、土木工程、管理学和社会学等多门学科交叉的工程学科,广泛服务于环保、化工、轻工、材料、食品、交通等诸多相关多学科领域,课程以三废治理、污染预防及其理论基础课程为基础,为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培养环境保护高级人才。近年来 “生态环境保护”已被写入了宪法,写进了党章,环境保护已成为我国当前七大基本国策之一,未来数十年将是我国环境保护事业大发展的黄金时期。

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纲要》(2020年5月)[1]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2]要求,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作为环境保护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担负着培育合格环保人才的重要任务,必须切实加强环境工程专业的课程思政教育,才能保证人才培养的思想阵地和政治素质,进而确保环保事业的稳步发展。

“三全育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挖掘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是相互促进、有机统一的整体。要尊重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和各环节。大学阶段是学生专业知识的储备期,也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的关键阶段。应把强化使命担当作为重点,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世界、全面了解国情、把握时代大势,提高分析问题、明辨是非和价值判断能力,引导学生矢志不渝听党话、跟党走,把个人理想与国家发展、民族命运结合起来,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应当提升思政课实效、实现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各门课程、各个环节协同发力。落实到环境工程专业教育培养体系,基于“三全育人”理念科学设计其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即从基础课到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课程涉及的全体教职员工和社会实践中的企事业人员、课程体系的整个培养实施过程以及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全方位结合,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在实践锻炼中积累智慧、在社会熔炉中锻造品格、在搏击风浪中增长才干,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实现知、情、意、行有机统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研究现状

目前,各高校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工作当中注重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教学改革较多,尚未从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角度中进行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在社会多元价值交织、渗透的复杂背景下,如何发挥多学科优势,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入实施“两纲教育”,坚持“学科德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美德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进行全方位引领、浸润、渗透并拓展,研究构建基于 “三全育人”环境工程课程思政体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2-3],将为环境工程类课程思政体系构建提供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理论依据、路径策略与实践经验。

已有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工作中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探索较多,包括大气污染控制工程[4-6]、水污染控制工程[7]、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8-9]、环境监测[10]、环境影响评价[11]、环保设备设计[12]等课程的思政教学方法的创新等;专业基础课及通识课如环境法规[13]、环境学[14]、水处理生物学[15]、环境土壤学[16]、环境保护概论[17]课程的思政教育教学设计与方法探讨也有一些尝试,但环境工程专业实践环节思政教育鲜见报道。如何从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去完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尚需进一步研究[18]。环境工程专业与社会需求结合紧密,如何构建社会实践的科学合理方案,与企业或公益组织取得深入合作,在实践全过程中体现课程思政教育,达到环境工程培养体系设定的课程思政总体目标,设置校企双方评价体系并逐步完善,与前述课程思政内容相关联等,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19]。

由此,环境工程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体系建设应当围绕本专业特色,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指导,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根本目标和主要内容,坚持系统性与协同性相统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结合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人生规划与职业规划,以生为本,从学科、专业、课程多层次出发,教师、学生、社会多角色全员参与,知识、能力、价值多维度推进,基于“三全育人”理念构建环境工程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体系结构,从战略高度为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提供整体性系统性保障。

3 环境工程专业体系“课程思政”主要内涵

课程思政首先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正确把握专业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充分认识课程思政体系在育人中的战略性地位,在确保符合教育部教指委工程认证要求的前提下,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学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围绕“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强化显性思政,细化隐形思政,将教书育人内涵落实于教学的主渠道之中,构建三全育人格局。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

(1)将思政元素融入课程体系,研究在培养体系中如何科学设置得分点

根据环境工程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研究环境工程专业的育人目标,深度挖掘提炼其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结合习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环境建设核心理念,科学合理设置课程思政体系中各培养目标中思政部分得分点,通过实践-反馈意见-调整最终确定得分点的分值及权重。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不同课程组成侧重点不同,科学合理构建起整体分值体系,反馈意见由学生、教师、用人单位综合构成,在此基础上进行调整及最终确定。

(2)以产学研用为契机,以实践类课程为落脚点,将思政“三全育人”理念贯穿始终,研究课程思政理论课程与实践环节协同创新中的实施逻辑

环境工程专业实验实践课程是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可培养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增强学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与环保企业的产学研用合作相结合,在工程实践中注重教育和引导学生不怕吃苦追求真理的艰苦奋斗精神,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与社会实践类课程为试点,建立课程思政体系中的校企双方评价制度,从企业、学校双方面对学生实践全过程中的综合表现进行评价,研究理论与实践协同创新的课程思政实施逻辑。

(3)研究环境工程专业不同类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并设计同向同行的课程思政协同创新实施路径

各类课程服务于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特点不一,但殊途同归。如何充分利用其特点并充分发挥其在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协同创新中的作用,其重点更多在于协同与创新。因此,需要深入研究各类课程本身的特点,并了解各课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寻找其共通之处与结合点以及对课程思政的不同贡献,进而设计不同课程思政间的关联方式、实施路径等,切实研究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有效性。

4 环境工程专业体系“课程思政”主要实施路径

(1)培养方案中课程思政目标数字化,提升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科学内涵

从知识、能力、价值三维目标构建协同创新体系,并在培养方案中形成操作性较强的目标考核点;以往的培养方案主要基于知识点掌握及能力培养来构建培养目标的达成度,缺乏对各培养目标之间相互支撑的考量;且除思政课程外,极少有关于课程思政目标的达成度项目。本次研究将着眼于将培养方案中课程思政的目标达成度数字化,将不同课程关于知识、能力、价值的普遍联系用目标达成度关联在一起。在满足教育部环境工程教指委对环境工程专业培养方案的知识能力要求之外,首次将价值观培养达成度作为培养目标重要内容之一,切实体现培养方案中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达成度,提升基于“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科学内涵。

(2)基于案例法将各类课程融合贯通进行课程思政,研究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逻辑机理

深入挖掘各课程思政资源与亮点,强调同向同行,显性与隐形课程并重,从现有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构建与环境工程专业相关内容的专题内容,形成有专业特色的案例,贯穿思政课与专业课以及实践环节。如《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当中,可应用马哲理论当中发展与联系的基本观点来探讨社会与经济发展与环境破坏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特征;结合当下疫情探讨社会主义优越性在环境保护与疫情防护中的体现;《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当中,以印度恶劣的饮用水源地环境与中国“让每一个人有干净水喝” 的重大民生工程——饮用水源地保护工程对比,既体现了环境与人类健康的重要关系,又让学生认识到中国社会主义是如何把关系人民健康的民生问题摆在首位的,如此可充分发挥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知识传授作用;理论与实践结合,在创新创业大学生实训项目及各级各类专业竞赛中发挥思政课教师的价值引领作用,在思政理论指导上用实际数据和专业实践培养学生环境工程专业思想和为国家环境保护事业奉献青春的精神;思政课、通识课与专业课通过案例法融会贯通以确保整个培养过程的课程思政的协同性,揭示基于“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逻辑机理。

(3)全方位实施“两纲教育”,基于导师制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增加或完善有专业特色的通识课程等,建立多种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生成路径

从学科、专业、课程三层次实施全方位“两纲教育”[1-2]。坚持“学科德育”,把德育的核心内容有机分解到每一门课程,充分体现每一门课的育人功能、每一位教师的育人责任;重视“专业德育”,由专业课教师担任班级导师,确保每个学生从入学到毕业全过程,都有专业教师负责其求学过程中的思政教育;落实“课程德育”,特别是加强通识课与专业课教师思政能力建设与激励,增加各课程教学过程中学生课程德育的考核,确保全方位“两纲教育”落到实处。包括但不限于增加某些通识课程如《工程环境伦理学》课程,或加强《环境工程导论》课程建设等,切实做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18];采用嵌入式、支撑式、补充式等多种课程思政教学路径,将社会责任、文化自信等价值理念嵌入课程大纲、教学、考核等所有环节,在实践环节实施全过程双方评价逐步改革实践课程思政[19]。通过上述实践建立和完善环境工程专业“三全育人”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生成路径。

5 结 语

环境工程专业课程思政体系构建应当以“立德树人”理念为指导,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三全育人”理念为根本目标和主要内容,坚持系统性与协同性相统一,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结合环境工程专业学生的人生规划与职业规划,以生为本,构建环境工程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体系结构,从战略高度为课程思政协同创新提供整体性系统保障。具体包括培养方案课程思政目标数字化,基于案例法协同创新课程思政,全方位实施“两纲教育”,基于导师制进行全过程课程思政教育,增加或完善有专业特色的通识课程等,切实提升课程思政的科学内涵,深入研究课程思政的逻辑机理,建立课程思政协同创新的生成路径等。

猜你喜欢
三全育人环境工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装备环境工程
探讨环境工程工业污水治理中常见问题
环境工程中大气污染的处理措施分析
环境工程的项目管理
高职推进“三全育人”工作制约因素浅论
基于“三全育人”的高校工科专业优良学风途径研究
“三全育人”视角下高校教师课外育人长效机制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