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阳市中心医院放射科 (辽宁 朝阳 122000)
内容提要: 目的:研究核磁共振技术应用在对肛瘘诊断中的价值探究。方法:选择2019年1月~2019年12月到本院进行治疗的42例肛瘘患者作为本文的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被最终确诊为肛瘘,对所有患者在进行治疗前常规采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分析核磁共振技术和病理诊断结果诊断的准确率。结果:经病理诊断,42例患者均被确诊为肛瘘患者,通过核磁共振诊断,确诊为肛瘘患者40例,诊断率为95.24%,漏诊2例,漏诊率4.7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肛瘘患者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通过核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可有效提升肛瘘的诊断准确率,诊断结果和临床病理结果十分接近,因此可以作为对肛瘘进行诊断的有效诊断手段加以应用。
肛瘘是临床外科比较常见的一种非特异性的炎症表现,主要是患者发病之后存在肛周隐窝或者肛腺感染,在患者发病之后存在迁延不愈的特点,这会使得患者直肠肛周围存在反复脓肿表现[1]。肛瘘早期在进行诊断的时候通常存在典型的临床表现和症状,比如很多患者都具有瘙痒、肿胀和流脓的情况,检查的时候可以根据肛周的状况来具体进行分析,比如内口检查可以结合应用Goodsall规则进行判断,但这种判断原则在对肛瘘内口位置判断是存在一定的不足,特别是对于一些复杂的肛瘘进行诊断时,其不足表现的就更加明显。最近这几年我国的临床检验技术在不断的成熟和完善,核磁共振技术具备有较高的分辨率,并在临床当中得以广泛的应用,这种技术对软组织具备较强的分辨效率,能准确地对肛瘘类型进行分析和判断。所以本文主要研究核磁共振技术应用在肛瘘诊断中的价值,同时将主要情况做出如下的论述。
本文所选择的患者均为2019年1月~2019年12月到本院治疗的42例肛瘘患者,所有患者经过临床病理检验,最终确诊为肛瘘。本文所选择的患者中男性患者24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的年龄区间为20~69岁,平均(38.46±10.33)岁。经过临床病理诊断,42例患者存在高位8例,低位10例,内口15例,瘘管9例,经括约肌型14例,括约肌上型7例,括约肌间型13例,括约肌外型6例。所有患者发病之后,主要存在肛周皮肤有一个以上瘘外口,患者存在排出脓性分泌物的表现并存在间断反复的形式,所有患者存在肛周疼痛的表现,患者和患者家属签署了知情同意书,调查对象排除存在意识不清和精神异常的患者,也不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所有患者排除合并严重的心肝肾等脏器损坏的患者,临床资料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和认可。
术前常规对所有患者进行检查,所有患者到肛门科进行常规的指诊和视诊,定位患者进行肛门镜检查。
核磁共振检查:对所有患者均通过应用超导磁共振扫描仪进行核磁共振检查,检查的过程中为患者通过盆腔相控阵线圈进行检验,为患者应用仰卧位并使其平静的呼吸,在进行扫描之前不做特殊的准备工作,扫描的主要范围是患者的髂前上级水平附近,以下到患者的股骨上段。主要对患者的T1WI、T2WI、轴位水平、冠状位水平、矢状位水平、T2WI-FS等进行扫描,扫描的过程中,扫描参数主要为,T1WI:TR=535ms,TE=10ms;T2WI:TR=5231ms,TE=98ms;脂肪抑制的时候,T2WI:TR= 6134ms,TE=76ms;并且将层后设置为4mm,间隔设置为0.04mm,DWI选择应用se-epI序列,并将扩散梯度值设置为b=800s·mm-2。间距调整为0.5mm,乘后调整为5mm[2]。
需要通过具有丰富经验的2名放射科的医师来进行共同阅片,之后对所有患者的瘘道主支和分支数目、括约肌的相关关系进行了解。如果是存在检查结果不一致的表现,则需要经过协商以后再次进行分析并进行处理,需要共同的探讨相对应的结论。同时要进行Parks分型处理,并且将扩音机的瘘管关系分为经括约肌型、括约肌上型、括约肌间型、括约肌外型。结合外括约肌深部和瘘管的关系,将肛瘘主要分为低位和高位,并根据病变位置的关系将其分为内口、复杂性肛瘘[3]。
对本文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质控检验分析,导入软件IBM SPSS25.0中。文中两个及其以上的样本率或构成比的非参数验证,以卡方值(χ2)进行,而同时以自然数或百分比[n(%)]进行表示;关于所有的单或双总体数据均通过t检验(Student's test),并以平均数±标准差(±s)予以表达;文中的组、配对、等级资料等,以秩和检验,并进行Rididt分析,对于结果服从正态分布的,对统计所得的值导入Z检验中计算;P为上述数据所得检验结果获取,P<0.05表示数据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性差异。
经病理诊断,42例患者均被确诊为肛瘘患者,通过核磁共振诊断,确诊为肛瘘患者40例,诊断率为95.24%,漏诊2例,漏诊率为4.76%,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详细情况见表1。
表1. 所有患者经磁共振技术诊断肛瘘的诊断准确率统计(n)
肛瘘这种病症是临床上一种较难治愈的病症,临床研究认为男性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女性,主要原因是因为男性肛门腺较多,这样就会容易导致弯曲的情况出现,使得分泌激素量较多,而容易出现堵塞的表现,最终会使患者肛门腺出现炎症和肛周脓肿的表现,最终诱发肛瘘出现。临床研究认为,超过九成的肛瘘患者是因为肛门腺存在感染,还有一小部分患者是因为结核、外伤以及克罗恩病而导致发病。手术是当前临床上对肛瘘进行治疗的主要治疗手段,在治疗以前需要准确地对患者的症型和特点进行了解,这对于治疗工作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可确保手术治疗的成功。
临床对肛瘘患者进行检查时所应用的检查方法主要存在X线、B超检查、CT诊断、核磁共振诊断等。通过X线对患者进行诊断,能发挥良好的诊断价值,但是因为这种诊断方法限制纤维组织和肉芽组织填充而产生的局限,所以在整体诊断的过程中,不能发挥理想的诊断效果,在临床上应用这种诊断方法一般认为诊断价值可以忽略不计。通过B超方案进行诊断,虽然能够清晰地了解患者的肛瘘管和扩约机之间的关系,但是在区分炎症病变以及纤维组织方面还存在一定不足,特别是对于一些瘘管小分支行走很难确定。CT诊断也是一种较为常用的诊断手段,但是在诊断过程当中会存在电离辐射,也需要对患者注射造影剂,这就会对括约肌和斑痕组织、瘘管等不具备有较高的分辨率,因此在诊断的时候很难提供清晰的图像。本文所应用的核磁共振技术是临床上具有较高分辨率的一种诊断手段,而且在对患者诊断的过程中没有严重的辐射表现,这种诊断手段可以充分的对患者的肛门瘘道以及相关并发症进行充分的显示,还可以在诊断的过程当中提供清晰的图像,这样就能够为后期的治疗工作提供可行的参考依据。对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可以看出,确诊为肛瘘患者40例,诊断率为95.24%,漏诊2例,漏诊率为4.76%,与临床病理诊断相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充分的证明了为患者进行核磁共振诊断的价值和可行性,通过核磁共振进行诊断进行不同位置的扫描,也能得到不同的图像,这能够有助于帮助医生了解患者的具体病变和相关位置,进而对临床治疗方案的顺利开展奠定了基础。
综上所述,对肛瘘患者在进行检查的过程中,通过核磁共振技术进行诊断可有效提升肛瘘的诊断准确率,诊断结果和临床病理结果十分接近,因此可以作为对肛瘘进行诊断的有效诊断手段加以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