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根结治疗枕神经痛患者的临床效果

2021-04-09 04:14李雪萍
中国医药科学 2021年3期
关键词:经脉神经痛头痛

李雪萍

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针灸科,北京 102401

枕神经痛是指因枕大或枕小神经受损刺激从而引起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疼痛。病因复杂多样,临床表现为后枕部及颈部间歇性刺痛并伴阵发性加剧,或呈持续性钝痛,疼痛可沿枕部向头顶、乳突部及外耳部放散,发作时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是针灸科临床中常见的神经性疼痛疾病之一。西医对于本病治疗效果不明显。近年来国内外众多相关文献报道中,均在不同程度上证明了运用针灸治疗枕神经痛的有效性[1],但普遍疗程偏长。笔者于2018年在广安门医院进修期间,曾跟诊针灸名家韩碧英教授,采用常规针刺局部取穴加循经根结穴为其治疗枕神经痛的临床经验。笔者尝试运用此法治疗于2019年1—12月北京市房山区良乡医院针灸科(我科)收治的枕神经痛患者,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2019年1—12月我科门诊就诊的枕神经痛患者64例,根据来院就诊时间顺序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治疗组男15例,女17例;年龄18~70 岁,平均(41.13±14.95)岁;病程为0.5~7 d,平均(2.97±1.65) d。对照组男18例,女14例,年龄20~75 岁,平均(43.22±13.75)岁,病程为1~7 d,平均(2.95±1.40) d。两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参照2013年国际头痛协会制定的《国际头痛疾病分类》(ICHD-Ⅲ)中关于枕神经痛的诊断标准[2]。①发病前有受凉、上呼吸道感染或“落枕”史;②急性起病,单侧或双侧疼痛,疼痛范围分布于枕大、枕小和(或)第三枕神经区域;③反复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疼痛可达几秒至几分钟;突发性剧烈的疼痛;④对于头皮和头发的一般性刺激可有明显的感觉不适和/或异常性疼痛;⑤少数病例可有颈椎病或颈胸神经根炎的症状;⑥完善头颅CT 或MRI检查,以除外颅内感染及占位病变引起的头痛。

1.3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以上枕神经痛的诊断标准;②年龄在15~75 岁;③病程≤7 d;④头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4 分。排除标准:①伴有严重的心血管、脑血管、肝、肾疾病者;②诊断为其他类型的神经性头痛者;③由脑外伤及颅内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后头痛;④妊娠期及哺乳期患者;⑤任何针灸禁忌证的患者。

1.4 方法

取穴风池穴(患侧)、天柱穴(患侧)、玉枕穴(患侧)、脑空穴(患侧)。具体操作方法:患者取侧卧位,患侧皮肤用75%聚维酮碘消毒后,风池穴、天柱穴用规格为0.25 mm×40 mm的1.5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直刺1 寸;玉枕、脑空穴用规格为0.25 mm×25 mm 的1 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沿头皮呈45 °斜刺0.5 寸,以上诸穴均采用捻转泻法1~2 min,留针30 min。每日针刺治疗1 次,3 次为一疗程。

1.4.1 对照组按以上取穴操作方法针刺。

1.4.2 治疗组按以上取穴针刺后,辨经在足少阳经者,取足窍阴穴用规格为0.25 mm×13 mm 的0.5 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直刺0.2 寸、听宫穴用规格为0.25 mm×25 mm 的1 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直刺0.5 寸;辨经在足太阳经者,取至阴穴用规格为0.25 mm×13 mm 的0.5 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直刺0.2 寸、晴明穴用规格为0.25 mm×13 mm 的0.5 寸一次性无菌针灸针直刺0.1 寸;诸穴均采用平补平泻法。每日针刺治疗1 次,3 次为一疗程。

1.5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5.1 头痛视觉模拟量表(VAS)[3]评分 VAS 评分:用一条长10 cm 的标尺,以此刻度来表示患者疼痛程度,刻度“0”分端代表无痛,刻度“10”分端为最剧烈疼痛,中间部分表示不同程度的疼痛。0 cm:0 分,无痛;1~3 cm:1~3 分,患者有轻微疼痛,能忍受;4~6 cm:4~6 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 cm:7~10 分,患者有逐渐强烈的疼痛,疼痛难忍,严重影响食欲和睡眠。根据患者就诊时自身疼痛程度口述评分,并分别于治疗前、起针即刻与疗程结束后进行VAS 评分评定。

1.5.2 疗效评定标准[4]参照VAS 减分率进行疗效评定。减分率=[(治疗前VAS 积分-治疗后VAS 积分)/治疗前VAS 积分] ×100%。痊愈:疗程结束后疼痛完全缓解,治疗后VAS 减分率为100%;显效:治疗后VAS 减分率≥50%;有效:治疗后VAS 减分率为20%~49%;无效:治疗后VAS 减分率<20%。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两组治疗前VA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VAS 评分低于同组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表1 两组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8%,高于对照组的8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论

西医认为枕神经痛是枕大神经、枕小神经及耳大神经疼痛的总称。临床以枕大神经疼痛发病多见。引起枕神经痛的原因复杂多样,有上呼吸道感染引起枕神经炎而产生疼痛。或因枕部外伤、颈椎周围的退行性改变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压迫枕神经,使其所支配的区域产生疼痛。还有因长期低头,不良体位姿势及等导致颈部肌肉受到牵拉而痉挛,深筋膜肥厚,炎症渗出、粘连,使穿行其中的枕神经受刺激或卡压而产生疼痛[5]。这种疼痛可向头顶部及颞侧放散,疼痛性质呈阵发性刺痛或钝痛,并且因咳嗽、转头、触摸头发及精神紧张等诱因明显增加痛感,使患者的生活质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西药治疗主要以非甾体止痛药物为主,对于顽固性枕神经痛可行神经阻滞,手术治疗等,但治疗效果不明显。

中医认为本病属“头痛”“后头痛”“头风”范畴。《证治准绳·头痛》云:“医书多分头痛、头风为二门,然一病也,但有新久去留之分耳。浅而近者名头痛,其痛卒然而至,易于解散速安也:深而远者为头风,其痛作止不常,愈后遇触复发也。”其病因无外乎内外两端[6],外因多为外感六淫邪气,脏腑功能失调,使邪客经脉,而致营卫不和,气血瘀阻,不通则痛。六淫邪气中以风邪为首,更有“风为百病之长”之说,故本病多起病急骤,临床表现为阵发性疼痛。“伤于风者,上先受之”“巅顶之上,惟风可到”,又风为阳邪,易袭阳位,善行而数变的致病特点,使位于人身体之巅的头部,更容易受到侵犯。且风邪常与寒邪、热邪相合而共同致病。《素问·举痛论》中提到:“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由此可知若受寒,则脉凝泣而色变,气滞血瘀于脉内而发病,寒邪侵袭经脉,可致气血壅滞而不通则痛。内因多为情志失常,而造成脏腑功能失调,而产生“痰”“火”等伏邪,痰易阻滞经络,若夹风邪可上逆于太阳及少阳经脉而发病。火为阳邪,易袭阳位,火性炎上,易达巅顶,故头部经脉受扰而经络阻滞不通,发为疼痛。因七情五志失常,也可造成人体气血亏损,气虚不能推动营血,血虚则气无所载,正虚邪盛,亦可导致经脉阻滞而发为疼痛。除此之外,因不良体位姿势可使经筋损伤,从而导致太阳及少阳经气不通,局部气血壅滞而发为疼痛。可见临床病性虚实均有,亦可夹杂,并以实证多见。

现代临床研究表明,艾灸、火针疗法及穴位贴敷等均可应用于枕神经痛的治疗[7],尤其以针刺治疗是中医临床常用的治疗手段之一,并且具有良好的效果[8],且操作简便。由于枕神经痛往往有固定明确的疼痛部位,为气血阻滞之处,以此作为针刺点,可快速祛瘀止痛[9]。在我国古代文献中记载了大量针灸治疗头痛的有效穴位,如《胜玉歌》中记载“头风头痛灸风池”。《百症赋》云“囟会连于玉枕,头风疗以金针”。又有“项强多恶风,束骨相连天柱”“偏正头痛难移……若然痰饮风池刺”。因本病单双侧均可发病,且单侧多见,疼痛部位在后枕至头顶部及颞侧常见,根据“腧穴所在,主治所及”的规律,故治疗枕神经痛的取穴原则以局部取穴为主[10]。根据疼痛发作部位,属足太阳经及手足少阳经脉循行所过,故循经针刺局部天柱穴、玉枕穴、风池穴、脑空穴可直接作用在病变部位,改善患部血液循环,使经络通畅,则疼痛可止。天柱穴解剖位置位于项部斜方肌外缘的凹陷中,其深层布有枕大神经干,天柱骨(颈椎骨)上端,支撑头颅,意示擎天之柱而名,属足太阳经,“从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的关键部位;乃足太阳经络之气所入之处,且天柱穴又处于头与脑之间的“头气街”中,可行气血,因此针刺该穴位可起到疏通头部气血,促进气机调达,气血输布功效[11]。玉枕穴因仰卧着枕,脑后之骨要保重甚于执玉,故而得名,属足太阳经,解剖位置约平枕外粗隆上缘的凹陷处,深层布有枕大神经分支。风池穴属足少阳胆经,又为手少阳经与阳维脉之交会处,为风邪聚积之所,故名风池,主治少阳头痛,解剖位置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的凹陷处,深层布有枕小神经分支。脑空穴亦属足少阳胆经,位于枕外隆突的上缘外侧,深层布有枕大神经分支。由此解剖结构可知,此四穴深层均分布有枕大和枕小神经分支,针刺可直达病变所在,疏通深部气血,使针感向局部病变部位传导,可加强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的作用,通过抑制神经兴奋性而止痛[12]。

根结理论最早出自于《灵枢·根结》篇:“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足太阳经脉起始于至阴穴,终结于命门,所谓“命门”,是指眼睛(晴明穴)。足少阳经脉起始于足窍阴穴,终结于窗笼,所谓“窗笼”,是指耳中的听宫穴。经脉自四肢末端走向头身的起始处为“根”,盘旋收束与终止处为“结”,原文指出了经气的所起与所归。又《标幽赋》中指出“更穷四根三结,依标本刺而无不痊”,这里所述的“四根三结”即为十二经脉以四肢为“根”,以头、胸、腹为“结”,因此根结理论突出强调了四肢末端与头面躯干和五脏六腑的联系。根穴即位于十二经脉位于四肢末端的井穴处,为经气生发之源,针刺其可使两经的经气得以激发[13]。现代临床认为井穴有清神泄热,醒脑开窍之功,故多将其用于治疗神志昏迷及高热等急性病症,说明其刺激程度较强。同时井穴位于表里阴阳经交接之处,有接气通经,交通阴阳之功,因此针刺根结可以极大的激发本经经气,经络通则疼痛止。

本研究发现无论是因外感风寒实证或是因情志失常而内生“痰”“火”“虚”等原因,最后造成的结果均是局部经脉不通,气血瘀阻而发为疼痛。近端局部选取风池、天柱、玉枕、脑空可直达病所,以上四穴也是近年来针刺治疗枕神经痛的报道文献中使用频率较高的腧穴。通过本研究发现对照组仅采用局部取穴针刺治疗后,VAS 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在常规局部取穴基础上运用根结理论加刺远端足窍阴、听宫、至阴、晴明穴后,VAS 评分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总有效率(96.88%)显著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87.50%),止痛效果明显,并且操作简单,治疗1~3 次便可痊愈,为患者解决病痛的同时减轻了经济负担。有文章指出根结可以沟通机体上下经气,调节全身机能,两者搭配起来使用可极大的激发足太阳经和足少阳的经气[14],使经络通而头痛立止,提高了本病的治疗效果。近年来有医者创微针强通法,根据临床经验发现针刺首尾穴可最大程度的激发所在经脉经气,推动气血运行,从而达到疏通经络,通络止痛的作用[15],并广泛应用于颈肩腰腿痛等各种类型的疼痛,亦源于根结理论学说。由于根穴位于足趾末端,其末梢神经敏感,针刺产生的疼痛感较强,因此针刺前应注意观察患者,消除其恐惧心理,以防发生晕针等不良反应。针刺操作晴明穴时要注意角度和深度,出针后要及时按压针孔,避免出现皮下瘀肿[16]。

综上所述,通过本次临床观察发现,十二经脉的根结理论日后可广泛应用在临床大部分以疼痛为主的疾病。

猜你喜欢
经脉神经痛头痛
从出土经脉类文献看手三阳脉的循行与证候演变❋
带您认清带状疱疹,远离后遗神经痛——专访北京医院皮肤科主任常建民
壮药酒的涂擦联合药熨法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中应用观察
谷雨
——滋阴养胃 少酸宜甜
磷脂酶Cε1在1型糖尿病大鼠病理性神经痛中的作用初探
注意!头痛可能预示着甲状腺问题
化解尴尬需通“经脉”
会变身的烦恼
动漫美文
谈“经脉”等词的英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