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价值意蕴与路径选择

2021-04-08 03:19张文彬
中共乐山市委党校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情感渗透家国情怀意识形态

张文彬

摘   要: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原则,为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指明了方向。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才能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选择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才能有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把爱国主义教育与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结合起来,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效果。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相结合,要根据时代与社会发展需求拓展家国情怀教育的主体内容,彰显意识形态本色;要改革传统教育方法,通过情感渗透达到价值引领的作用;要坚定教师队伍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做学生良好品格和科学信仰的引路人。

关键词:家国情怀;大学生;意识形态;情感渗透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用“九个坚持”概括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的基本要求,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习总书记指出,中国走的是社会主义道路,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贯彻落实“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精神,需要针对大学生的行为特征和现阶段面临的主要思想困惑,有的放矢地建构育人机制。

在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尽管大学生对多元文化的适应力不断增强,但有些大学生仍然无法客观冷静地看待社会发展产生的阶段性问题,容易产生理想信念的困惑和迷茫。当前,大学生群体中表现比较突出的问题之一是“爱国未必爱党”,虽然拥有满腔报国志,但还不能将情感阶段对祖国的热爱升华到对社会主义的理性认同上来。因此,探讨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路径时,应该思考如何从传统家国情怀提升到“社会主义家国情怀”,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坚定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习近平同志关于“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重要论述为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指明了方向,有助于增强大学生抵制不良思潮、保持政治定力,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民族责任感与担当精神,有助于引导大学生将家国情怀从情感阶段对祖国的热爱引导到对社会主义的理性认同上来。

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价值意蕴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突出了教育的政治方向。只有政治方向正确,才能培养更多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进一步强调,可以帮助大学生在多元化的文化环境中确立中华文化主体意识,站稳文化立场、增强文化凝聚力,化解在信仰价值观等方面的问题与障碍,完成社会的角色期待和历史使命,为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提供切入点和理论依据。具体来说,“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具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意蕴。

(一)回应大学生的理论关切,提高大学生的文化选择能力和文化创新能力

当前,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新媒体技术的普及,大学生越来越表现出一些不同于传统的显著特征。他们思想开放,可以接受与自己不同但客观存在的一些事物;他们关心中国和世界的发展动向,善于积极主动地表达自己对政治制度的好恶;他们对政治理想和职业理想的设立更加务实,注重社會价值和个人价值的双重实现;他们自我定位相对较高,但抗挫意识较差;他们公民意识和国家意识有所提升,但意识形态辨别能力较弱。

大学生的理论关切有一些是在社会上引起重大影响的现实问题,有一些是在自己学习生活中遇到的思想困惑。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讲课时不能回避这些问题,更不能脱离实际情况地空讲理论,不能因为怕讲错或讲不透而产生畏难情绪,避重就轻、照本宣科。

1.在与不同的观点、不同的意见的比较中阐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和科学性。大学生对现实问题多维度思考说明他们对国家的发展是关注的,是希望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的。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怕争论。在第一国际时期,曾经广泛存在蒲鲁东主义、拉萨尔主义、工联主义、巴枯宁主义等社会主义流派,马克思在与这些流派的论战和斗争中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领导地位,团结和教育了各国共产党人,摆脱了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马克思主义不断完善、不断探索的历程说明它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是经过了实践检验的,是被人民群众接受、认可的正确理论,应当理直气壮地用马克思主义来回答学生的问题、解决他们的困惑。要结合不同阶段的基本矛盾,理论联系实际地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从何而来、有何特征、如何应用,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等基本问题讲深讲透,才能帮助他们辨清各种错误言论的危害,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权威和立场。尤其是在民众思想多元化的今天,更需要允许各种各样的争论,通过与不同观点的交流和对话,用理论和事实让大学生真懂、真信、真践行。

2.坚定大学生的政治立场,提升意识形态的辨别力。习总书记曾提出“两个不能等同于”的重要论断。他说,我们既不能把探索性的学术问题等同于严肃的政治问题,也不能把严肃的政治问题等同于探索性的学术问题[1],讲的就是思想政治理论课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正确的立场和方向,坚持意识形态与育人目标的高度一致,坚持研究无禁区、讲授有纪律的基本原则。既不能简单迎合学生的胃口而放弃立场,也不能实行只有老师说的才是正确的“一言堂”。要引导学生从事件背后的历史过程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中剥离出本质,让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只有在大学生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才能将其培养成传承与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鲜活力量。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输送有用人才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是一致的,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强调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马克思指出,无产阶级的教育思想具有强烈的意识形态性,因为无产阶级教育思想是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形成的,无产阶级必须旗帜鲜明地表达自己的阶级立场,让最先进的工人阶级了解自己阶级的未来。在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也应当坚持这一立场和原则,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2]正确的理想信念来源于对现实政治体系的正确判断和自身能力的客观分析,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民利益的需求,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综合国力的显著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善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坚定了社会成员对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要将大学生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与理解同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及其制度框架的情感支持结合起来,引导大学生以振兴中华为己任,认同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为新时代中国青年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目标和奋斗方向。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包括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己任的意志等多项内容的集合。如果没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大学生很难从心底认同我国社会主义取得的巨大成就;如果对社会主义的未来没有信心,在一些虚假和错误信息面前就容易动摇立场、随波逐流。习近平总书记在出席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时寄语当代青年:“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但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3]大學生对祖国历史、文化及其民族精神的传承,对国家与个体发展关系的理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及党的指导方针的认同程度,决定了他们树立什么样的理想信念。只有“听党话、跟党走,胸怀忧国忧民之心、爱国爱民之情”才能在设定生活目标和职业目标时坚守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政治方向,将所学专业知识、价值理念内化为自身行动,创造出服务于人民、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物质和精神成果,成为既具备真才实学、又在品德修养和政治信念层面可以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三)为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提供方向指引

家国情怀的培育不能仅仅停留在个人与国家的层面,还需深入到对政治制度和执政党方针政策的认同领域。马克思指出,“工人阶级只有推翻资产阶级国家,取得政治统治,上升为民族的阶级,把自身组织成民族,这时的无产阶级才能称得上有国可爱,才能真正举起爱国主义的旗帜。”[4]马克思一方面强调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是推翻资本主义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另一方面也强调了爱国主义是具有政治性和阶级性的。“当一个人能理性地把爱国情感同其所依存的现实的社会制度、国家性质结合起来,就说明他的爱国情感已经超越了零散、偶然的局限,达到了更高的境界,具有了能称之为‘主义的系统性、整体性品格。”[5]同样,我们强调的家国情怀不是别的政党和制度背景下的家国情怀,而是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性质的家国情怀,是坚定和维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家国情怀。[6]对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不仅要使他们知晓爱国主义的对象不但包括国家本身,还包括国家所实行的社会政治制度。个人发展烙铸在国家发展的土壤中。国家发展需要在正确的方针政策的指引下才能呈现繁荣稳定的良好势头,党的领导是实现国家稳定、有效发展的根本保证。对祖国的热爱必须与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结合在一起,离开对社会主义制度和党的领导的认同孤立谈爱国,是脱离了中国现阶段的发展实际的,是不能体现爱国主义实质内容的,是无法获得持久的民族凝聚力和历史发展前进动力的。

高校教师要在教学工作中按照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标准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文化和专业技能教育。帮助大学生把个人理想与历史使命统一起来,提高对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想的鉴别能力,与丑化共产党、否定社会主义道路的错误言论坚决斗争;使大学生明白对祖国的热爱不能仅仅停留在情感归属层面,更需要拓展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目前的发展现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入了解的基础上的理性认同。给大学生提供体验社会发展全貌、求证人民幸福、民族复兴、世界大同的根本保证和制度根基的平台,引导他们形成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祖国前途命运及个人社会责任的科学认知,进而从容理智地关注国家建设与发展,将爱国情感自觉转化为爱人民、爱祖国、爱党与爱社会主义的现实行动。

二、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育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实施路径

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应在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中进行,增强大学生对自身承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大学生在亲身体验中理解社会主义、感悟自身使命,将个体发展辩证统一于社会主义发展事业,成长为社会主义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中坚力量。

(一)根据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拓展家国情怀教育的主体内容,彰显意识形态本色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般而言,家国情怀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国家和人民的深厚情感,维系这种情感的纽带是个体自出生后所置身的社会文化环境,是亲情与乡土观念的结合,是推己及人、由家到国、关照社会、接济天下的责任意识。家国情怀表现为对祖国的高度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是为了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甘愿牺牲小我的奉献精神,是为了集体荣誉奋发进取、勇于担当的坚强意志,是对民族命运和人类前途的深情大爱。家国情怀的形成是中华民族数千年以来历经战乱、贫穷和压迫,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途上形成的原生动力。

新时代家国情怀的现实表达是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家国情怀既是根植在每个中华儿女细胞中的文化基因,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文化软实力。“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7]。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始终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客观准确地把握世界发展的总趋势,从中国实际出发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权力的真正平等;通过改革开放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进一步推进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前进步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不但实现了国家形态从积贫积弱到繁荣富强的巨大转变,而且实现了人民从物质生活水平到精神生活水平的显著提升。民众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切实感受到了从家到国以及从国到家的巨大变化,体会到家国情怀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新的升华。这与封建主义发展阶段有识之士为了救国救民而舍生取义的个体道德提升不同,它是一种来源于实践的自我评判而产生的对现存政治制度的思想认同和对主流意识形态的自觉践行。因此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阶段,家国情怀的主体内容中已经剔除了传统的宗法伦理本位的封建性糟粕,吸收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是建立在历史与当代、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现实基础之上的,是体现了社会性质的,是符合人民群众利益诉求和社会发展基本规律的,这进一步拓展了家国情怀的固有内涵。

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要更加体现意识形态本色。大学生理想信念的确立是对现实生活的印照,大学生一直站在爱国主义战线的最前沿,他们思维活跃,对新鲜事物的感知灵敏,对社会制度的情感表达也更加直接。大学生对现实生活感到满足和肯定时,他们会以此为依据树立与当前意识形态相契合的理想追求;当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单、落寞、无所归依时,就会寻求对现状的突围,甚至做出改变社会结构和经济形态的实际行动。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开展大学生家国情怀教育时,不能回避现实问题,要讲清楚收入差距拉大、腐败现象、上学贵、看病难等问题的深层原因,要讲清楚某些领域制度的不完善不是社会主义本质引起的,而是社會发展阶段必须攻克的现实难题。要通过梳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伟大成就,理直气壮地证明社会主义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社会制度,社会主义道路是符合人民利益的、是有利于自我价值实现的,从而引导大学生在确立未来个体人生理想时,以民族复兴为社会使命、以人类解放事业为终极关怀。

(二)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通过情感渗透达到价值引领的作用

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不感兴趣,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造成的。首先,教师在讲台前讲、学生坐在座位上听,教师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对待课堂教学,只允许教师对学生的单向度灌输,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学生感受不到课堂学习的快乐,教学效果自然会受影响。其次,教师讲授的内容与大学生的实际生活脱节,即使教师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把握深刻而准确,但大学生没有现实体验感,他们无法理解理论于自身有何意义,就更加不会自觉形成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起不到立德树人的效果。再次,传统教学模式缺少对个性、自我、差异的尊重。思想政治理论课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课堂教学,班级中的学生往往由多个专业构成,不同专业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授课内容的理解是存在差异的,人文社科专业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理解消化程度略高,理工科学生抽象化思维能力较强。课堂教学既要用层层递进的推导方式呈现理论发展的过程,也要运用形象化的案例教学帮助理解。除此之外,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使大学生信息接收渠道进一步扩展,不但包括传统意义上的学校和家庭,还受到论坛、博客等网媒的影响。在这种开放性的教育环境下,如果无视大学生的个体差异,仍然采取千篇一律的说教方式,无法使大学生真正认同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改革传统教学方式是非常必要的。

1.要与大学生进行平等的对话而非理论性说教。课堂教学的目的是育人育德而非知识转移,思想观念的转变或价值理念的认同并不能靠简单的知识转移来实现。有些大学生个人信仰迷失、道德观念模糊,有些大学生责任感匮乏、心理承受力弱,这些学生所想、所忧的问题,教师不通过平等的对话很难获知。只有营造相互尊重、积极交流、共同探讨的氛围才能真正走进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这时候再用大学生能够感知到的生活案例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逻辑体系和价值意义就变得水到渠成了。因此,以平等的方式去倾听才能靶向明确地推进大学生从情感共鸣到价值认知再到行动践行的信仰生成过程。

2.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全过程,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题中应有之意。[8]家国情怀的主体内容中处处包含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课堂教学可以从大学生熟悉的人物或关心的事件入手,鼓励大学生从自身视角出发阐发对事件的理解,将他们带入到事件的时代背景或事件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中探讨人物的行为动机,对社会、对国家产生的影响,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加以分析,在比较中逐步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核心元素,激活大学生的情感共鸣点,实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实际效果。教师还可以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技术,开展主题辩论、课堂演讲、街头随访、实地参观等活动,把抽象的理论教学转换为具体的情景创设,以可感知的方式调动大学生的情感意识,领悟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发展规律、中国共产党执政的规律,在激发大学生参与兴趣的同时,通过更富有亲和力和感染力的方式达到培养大学生使命意识、巩固和强化政治认同的根本目的。

3.用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具体化、生活化的案例验证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生命力、感召力。案例教学是在家国情怀培育中行之有效的教学方式。对不同专业知识背景的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很难收获完全一致的教学效果。人文社科类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理论性抽象思维能力,但容易形成自由随性的价值观念;理工农医的学生对教师的引导会做出及时的反馈,但他们往往习惯于用数据、模型、推理等缜密的逻辑演算方法获取知识。如果长期以来只是采取单一的理论化教学模式,势必造成教师在讲台前苦口婆心地说教,学生却因不认同或理解不了而长期低头做自己事情的尴尬局面。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把概括性、抽象性、理论性的知识具体化,用社会主义的建设成就去打动学生,用情感熏陶使大学生认识到自己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看客,而是实际的参与者和未来的创造者。

(三)坚定教师的政治立场,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推进社会主义家国情怀教育

教师是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的根本依靠,肩负着传道授业的时代重任。习总书记对新时代教师提出了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老师标准,其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理想信念。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历程中,教师要认识到自己担负的历史使命,不但要将科学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需要把对大学生“德”的教育放在首位,通过对大学生政治方向的引导、政治判断力的培养,帮助他们成长为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和社会主义的践行者。

大学生处在从学校迈向社会的关键时期,教师在价值观、人生观的言传身教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对社会的认知,决定了大学生对未来的自我定位和职业信念。如果教师的共产主义理想淡薄,对社会主义缺乏客观的理解和评价,在课堂中经常满腹牢骚、怨天尤人,那么学生感知到的可能是一个灰暗的世界,形成希望不在此处、西方社会才是理想乐土的错误观念;如果教师只是专注于个人科研项目,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那么学生就有可能因教师的工作态度而丧失对自己未来职业发展的客观定位,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科学、正确理想信念的生成。

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大学生培养成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必须从坚定教师队伍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入手。首先,对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要严格把关,要将师德师风建设作为常抓常新的常态任务,对人才引进、职称评审、项目申报、评优评奖、导师遴选、提拔任用等方面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其次,在课堂教学中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教师具有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坚定的理想信念,在教学中才会自觉使用政治立场正确、政治方向坚定的话语体系进行授课;面对学生提出的对国情、党情、世情的不同认知,才能够用深邃厚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解释现实问题,因此教师个人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方向对课堂教学起到非常关键的影响。再次,要形成多学科、多课程协同推进的育人機制。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的引领下,在学科建设上应把握有利于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际难题的、顺应时代要求的基本原则设计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考核标准。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会到学有所用,经过自己的努力可以为社会发展、祖国强盛提供一份力量,个体价值能够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得到体现,有利于激发他们的爱国之志,生成报国动力。教学的各个环节都离不开教师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方面的价值引导。

总之,新时代大学生的思维是活跃而自由的,要从整体上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回应他们的理论关切,深化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真理性的认知。通过培养大学生感知社会发展、融入国家建设的兴趣,实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立场坚定而全面发展的有用人才的基本目标。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59.

[2]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5(02).

[3]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2).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91.

[5]王让新.关于推进党的理论创新的认识[J].高校理论战线,2011(08):62-65.

[6]蔡小菊,田旭明.新时代弘扬家国情怀的理性自觉[J].学习论坛,2020(07):12-19.

[7]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62.

[8]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02-26(01).

猜你喜欢
情感渗透家国情怀意识形态
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家国情怀教育
试论中职班主任工作中的情感渗透
意识形态、文艺、宣传与百姓生活
文化软实力发展与我国意识形态安全
二胎题材电视剧的多维解读
核心素养与语文教学的家国情怀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西方涉华纪录片意识形态的建构与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