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敏
摘 要:在新时代教育发展背景下,我国面向学龄儿童的校外兴趣课程得到了很好的开发,其中儿童语言艺术教学为培养儿童综合素养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我国青少年宫、学校、幼儿园以及各类培训机构都在开设语言艺术课,受众面广、影响深远,如何寻找合适的路径与方法来选择适合儿童的语言艺术课程素材,成为影响课程有效发展的重要课题。本文结合笔者十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分析学科及儿童特点,以低年级(小学一二年级)教学选材为例,就儿童语言艺术课程内容选材的路径和方法进行阐述,为儿童语言艺术教学工作提供参考与思考。
关键词:语言艺术;课程选材;儿童发展;素质教育
语言艺术属于艺术门类,是把文字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创作活动,是将静态语言转为动态语言的综合性艺术模式,更是运用语言手段创造审美形象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涵盖讲故事、朗诵、演讲、相声、快板、主持、戏剧表演(小品、哑剧、话剧、影视表演等)的领域。语言艺术是语言的艺术,更是思想的艺术,能结合各种语言手段、技法来实现表演作品的呈现,并以此来传递作品的思想感情。本文所涉及的儿童语言艺术课程以小学生为主要面向群体。儿童在语言发展的关键期学习语言艺术课程,不仅可以有效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增加自信,更能通过接触大量的优秀文学作品培养良好的文学素养、思想品质和审美认知,对儿童的综合素质提升与健康幸福成长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好的教育离不开合适的教材,如何智慧选“材”,有效用“材”,实现小“材”大用,尤为关键。
一、儿童语言艺术教学选材的现状分析
相较于专业艺术院校的语言艺术专业教学,我国校外教育领域的业余语言艺术教学工作在近十多年来也一直蓬勃发展,从五六十年代少年宫的兴趣小组活动延伸到幼儿园至高中,从校外的少年宫拓展至校内的第二课堂,如火如荼的增长势头让语言艺术教学的受众面和普及面越来越广。相较于传统的艺术类课程(如舞蹈、音乐等),语言艺术兴起时间晚、发展时间短,其教材选择、课程设计、教学方法的研究相对薄弱,尤其是在教材选择上相对零散、缺乏统筹,最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一是教材资源开发不足,可选择性小,更新滞后;二是教材难易程度划分不清,不便于适龄选用;三是教材趣味性不足,缺乏儿童特点。为此,本人在教学过程中就儿童语言艺术教材的开发做了一定的探索和研究,利用小学语文课本资源,结合语言艺术的教学规律,挖掘出适合儿童学习的语言艺术训练素材,巧妙地将语言艺术训练与语文学习融为一体,不仅为语言艺术教材的开发寻找到独特的路径和方法,也在实际教学中推进语文课堂教学的创新。
二、语文课本作教学素材的可行性分析
(一)人文性与情感性的统一
2014年,教育部颁布了《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是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1]我国2001年出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丛书——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和2016年教育部编审的“部编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科书”两套课本,内容丰富、体裁多样、题材广泛:有朗朗上口的童谣、优美意境的古诗、智趣相生的童话、富含哲理的寓言等等,其中2016年“部编版”教材更具时代特色,为先进教学理念的实施提供了宽敞的平台。意大利著名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认为儿童的成长不仅仅是智力的发展,更是心理和情感的完善过程。[2]小学语文课本内容文质兼美,人文内涵蕴含其中,涉及人生、家庭、社会、历史等领域,有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对生活和大自然的热爱。语言艺术教师将语文课文中的人文素材融入课堂中,结合儿童不同成长时期的生活经验,创造符合儿童心理、情感特征的教学活动,不仅便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语言,还能使学生在情感上得到熏陶,促进学生对社会美、艺术美、自然美的体验,提高生活情趣与人文意识。
(二)教育性和趣味性的統一
语言艺术课程提倡“寓教于乐”,使用充满趣味性和戏剧性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符合学生的天性,能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戏剧表演作为一种综合表演艺术,是用语言、肢体、表情等呈现的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是语言艺术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著名戏剧理论家卡罗尔教授指出戏剧是“两个层面的艺术形式”,具有“文学性”和“表演性”的双重属性。[3]教育性是语文教材的基本属性,语言艺术教师从小学语文课本中提取具有优秀思想品德内容的戏剧素材,通过角色代入、情景模拟、合作参演等方式能加强学生对人物优秀品德的理解,让学生在演戏中学“做人”,内化其思想,升华其品德,教学过程会更为生动和饱满。
(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统一
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培养是儿童智力发展的重点,小学语文教科书根据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来编写,[4]不仅注重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还注重学生想象力和创造力的激发。如低年级语文课本中多次出现的想象力培训单元,对发散性思维以及创造性思维的训练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意大利教育家玛利亚·蒙台梭利(Maria Montessori)的环境教育思想指出“儿童的成长是有机体与有准备的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5]语言艺术课程能为学生创造自由、健康的环境,这“有准备的环境”能促进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提高,并通过“剧场”这一载体实现学生对作品故事的构建。
三、语言艺术课程内容选材的路径探索
(一)在儿歌、童谣中探索“绕口令”训练素材
“绕口令”也叫“拗口令”或“急口令”,是一种语言游戏,是用声、韵、调极易混同的字交叉重叠而编成的句子,[6]多用于训练儿童正确的发音和吐字。“绕口令”是语言艺术基本功训练中的必修课,要想把字音相近,容易混淆的“绕口令”念得又快又准,必须先把单音字的发音位置找准,才能将重叠、拗口的句子一口气说出。在低年级语文教材中,大量的儿歌和童谣朗朗上口,富有音律美和节奏感,很适合作为“绕口令”的素材。如一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识字加油站”的“片”字和“不”字,可以作为双唇音(p.b)的练习素材,特别是“片”字,在句子中反复出现,可重复练习加强记忆。又如,在“汉语拼音⑧”zh、ch、sh学习单元中的绕口令“四和十”则是非常好的平、翘音(s.sh)练习素材。还有《月儿弯弯》中的唇齿音“弯弯”(wan),它在每一句中间反复出现,能有效强化唇齿音的练习。此外,在一年级下册“语文园地四——和大人一起读”的《妞妞赶牛》可以找到舌尖音“柳、牛”(l.n)的练习素材。由此可见,在低年级语文课本中,借助童谣和儿歌来挖掘绕口令的训练素材是具有可行性的。另外,许多儿歌和童谣因韵脚整齐、节奏感强,很适合配上动作表演,作唱游训练的素材,促进儿童语言的培养和肢体的协调性,提高其语言表现力。如一年级上册的《上学歌》《过桥》《剪窗花》《小白兔》《比尾巴》《春节童谣》,一年级下册的《摇摇船》《小刺猬理发》《孙悟空打妖怪》等等。
(二)在古诗、儿童诗、散文诗中挖掘朗诵素材
1.古诗
在语言艺术教学中,诗歌以情感美、音韵美、节奏美等特点深得教师们的青睐。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选用了大量的古诗、儿童诗和散文诗,它们为语言艺术课的选材带来了丰富的资源。如在小学语文一年级和二年级课本中共有27首古诗,七言诗宛转流动、纵横多姿的韵律,富有很强的艺术性,适宜作为语言艺术的古诗朗诵素材。五言古诗短小精悍,易学易上口,也是非常好的素材。如一年级上册的《画》《悯农》,一年级下册的《春晓》《静夜诗》,二年级上册的《梅花》《登鹳雀楼》《江雪》,二年级下册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舟夜书所见》等。
2.儿童诗
诗人艾青曾说“诗是语言的艺术”,[7]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对儿童来说熟悉且亲切。它以儿童为对象,其内容符合儿童心理和审美特点,[8]是使用最具凝练、最有韵律的分行语言来抒情达意的一种艺术形式。台湾作家林焕彰指出“诗的语言需要发挥它们的极致,达到最好的效果”,对于儿童诗来说,要发挥它们的极致,教师需要提炼内在的语言,加以艺术的调配,才能强化其表现力。[7]诗人通过发现和采撷儿童生活原有的童趣和情趣,通過形象化的模拟、艺术化的创作,使儿童诗贴近儿童生活,反映美好的童真世界。儿童诗不仅洋溢着盎然的儿童情趣,蕴含着丰富的人物情感,更富有韵律美和节奏感,在语言艺术教学中配上音乐来朗诵能激起感情上的共鸣。如一年级上册的《欢迎台湾小朋友》《家》《祖国多么广大》,二年级上册的《植物妈妈有办法》,二年级下册的《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株紫丁香》《彩色的梦》《祖先的摇篮》等都可以选作语言艺术课的朗诵教材。
3.散文诗
散文诗篇幅短小、富有哲理,像散文一样不分行、不押韵,是介于散文和诗歌之间的文学样式,既有诗的意境和情感,也有散文的形式和内涵。小学低年级语文课本中的散文诗以及中、高年级课本中的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都是语文课程结合儿童经验世界的有力佐证,对提高学生认知能力和审美能力有着积极的作用。如一年级上册的《项链》《秋天》,一年级下册的《四个太阳》《阳光》,二年级上册的《妈妈睡着了》,二年级下册的《找春天》《雷雨》。
散文诗意象清澈、语言精美,符合语言艺术教学的选材要求。如散文诗《秋天》描写了秋天到来的景象,用的是诗的意境、散文的语言,五十五个字就把秋天的落叶、南飞的大雁、高蓝的天空如诗如画地描绘下来,让人不由自主地为这美丽的秋色所着迷、所欢喜。又如《项链》中湛蓝的海水、嬉笑的浪花、金黄的沙滩、快活的小脚印、海螺和贝壳串成的项链,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活画,充满了大自然的烂漫情趣。特别是最后一句话的描写,情怀宽阔、意美至极:“快活的小脚落在沙滩上,穿成金色的项链,挂在大海胸前。”这字里行间藏着无限的童趣和美好。它的语言清新明丽、意境深邃、抒情性强,很适合用于训练学生朗诵的控纵能力和收放自如的技巧。这样的散文诗如诗如画,充满童心和想象力,洋溢着情感和美感,教师把课文“绘声绘色”地艺术化,运用恰当的音质、音量、语调、语气教学生朗诵,能促进艺术共鸣的产生。
散文朗诵在语言艺术表演中是比较难把控的,需要从短小的散文诗起步,逐步向较长的抒情散文和叙事散文朗诵进行过渡,在语文低年级课本选取的散文诗进行教学有助于儿童在语言艺术专业训练的基础上不断积累散文朗诵的经验,对提高朗诵技巧很有帮助。
(三)在叙事类课文中挖掘儿童故事作讲演题材
儿童故事是以叙述事件的过程为中心的一种文学体裁。有童话故事、寓言故事、成语故事,还有从生活中提炼、概括后虚构的故事或是直接反映儿童现实生活的真人真事等故事类型。儿童故事情节生动有趣、引人入胜,语言简洁易懂,适合口头讲述。儿童故事讲演可以训练儿童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和想象力,是语言艺术课中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经统计,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课本中,约有47篇课文可以作为故事讲演的素材。尤其是以动物为题材的童话故事,里面的动物形象生动、故事有趣、对话直白,非常适合小学低年级儿童讲演。如一年级上册的《猴子捞月亮》《乌鸦喝水》,一年级下册的《乌鸦和狐狸》《小壁虎借尾巴》,二年级上册的《狐狸分奶酪》《小蝌蚪找妈妈》《企鹅寄冰》等。另外成语故事《狐假虎威》《坐井观天》《刻舟求剑》和寓言故事《亡羊补牢》《揠苗助长》也可直接作为故事讲演的素材。故事讲演需要脱稿表演,对于一些文字较多,内容偏长的故事,可将主要情节和细节予以提炼,做一些小改编,使其短小精悍,便于儿童记忆和掌握。如二年级上册的《寒号鸟》《雪孩子》,二年级下册的《画杨桃》《小马过河》《青蛙卖泥塘》等都可加以改编。
(四)在语文课本中选择童话故事改编成儿童剧
小学语文课本里有不少童话故事深受孩子的喜爱,适合通过改编为儿童剧,通过戏剧表演的形式呈现出来。用于改编儿童剧的童话故事需要符合以下几个条件:一是故事内容有趣,二是情节富有戏剧性,三是至少有五个角色,四是台词精炼简洁。一年级上册的《雪地里的小画家》,一年级下册的《动物王国开大会》,二年级上册的《狐假虎威》,二年级下册的《大象的耳朵》等课文都适合改编为儿童剧。如《雪地里的小画家》描写下雪天各种小动物的小脚踩在雪地里印出了一幅幅像竹叶、梅花、月牙的画,课文想象力丰富,饶有童趣。众多的小动物对话可以设计很多表演台词,是非常理想的可改编成儿童剧的文学作品。
例:
《雪地里的小画家》原文
下雪啦,下雪啦!
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
小鸡画竹叶,小狗画梅花,
小鸭画枫叶,小马画月牙。
不用颜料不用笔,
几步就成一幅画。
青蛙为什么没参加?
他在洞里睡着了。
《雪地里的小画家》 改编剧本
(音乐起,演员从舞台两侧欢呼着上场)
众:(自由地)下雪啦,下雪啦!
画外音:(音乐渐弱)雪地里来了一群小画家,有小鸡、小狗、小鸭,还有小马。它们是神奇的小画家,不用颜料也不用笔,在雪地里走几步就成一幅画,不信,你们瞧。
小鸡:(昂首挺胸地)喔喔喔……(一段舞蹈)
众:小鸡,小鸡,你们画什么呀?
小鸡:我们用小脚画竹叶。
众:哦。
小鸭:(边唱边舞蹈)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嘎
小鸡A:小鸭,小鸭,那你们画什么?
小鸭A: 你看,我们的脚印像什么?
众:(低头朝地下看)像……像……?
小马:(大声地)像枫叶!
众:对,像枫叶!小鸭用脚画枫叶。
小狗:(叫着跳跃起来)汪,汪汪,汪,汪汪(一段舞蹈)
众:(跟着小狗的后面,盯着它的脚印)
小马:(拦住小狗)别跳了,别跳了。
小狗(调皮地)那你们知道我画什么吗?
小马:我们都知道,(装着腔)小狗用它的臭脚丫……
众:(齐声应答)画梅花。
(音乐起,众自由地画)
小马:(着急地)哎,哎,哎,停下来,停下来!
众:(音乐停)(不解地)怎么了?怎么了?
小馬:你们怎么都不问问我呀?
众:(大声笑)
小鸭:老马,你能让我们看看你的马脚吗?
小马:(自信地)当然可以。
(小鸭和小狗调皮地把小马的脚搬起来,小马站不稳,呀呀大叫,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小鸡:(天真地)我看见了,我看见了,小马的脚像月牙。
众:(念唱)
小鸡画竹叶,
小狗画梅花,
小鸭画枫叶,
小马画月牙。
不用颜料不用笔,
几步就成一幅画,一幅画。
(音乐停,起呼噜声)(众随着声音寻去)
小鸡:青蛙为什么没参加?
众:它在洞里睡着了,哈哈哈……
(结束)
以上语言艺术教学选材的路径及方法仅以小学低年级(一二年级)课本为例。中、高年级课本的内容除了可以用作诗歌吟唱、散文朗诵、故事讲演外,还可以选作或改编成演讲、校园剧、历史剧的素材。笔者还发现小学语文课本里,“课后练习”中大量的词汇可以汇编成语言艺术的“小贯口”基本功练习,对训练学生的吐字、归音及唇舌灵活度大有裨益。
四、实施意义与建议
(一)实施意义
1.补充教学资源,完善教材规范
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尊重儿童的认知发展规律,符合儿童心理发展的要求,[4]适合作为儿童语言艺术课程的素材。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探索语言艺术的课程素材,能弥补教材资源开发不足、教材内容陈旧滞后等问题。语文教材按一至六年级划分,语言艺术课程内容也可以依附其教材特点,由浅至深去设置语言艺术课程的层级和架构,用分得更加细致的递进模式替代原来两年为一级的“初、中、高”大级别式教学框架。细化后的层级框架会使课程设计更趋合理、更显层次。这不仅解决了语言艺术课程教材深浅混搭、难易不清、趣味不足等问题,更有效改善了儿童语言艺术教材匮乏、可选择性小的境况,提高了教材使用的规范性。
2.提高学习兴趣,提升教学效率
由于语言艺术教学是艺术表演类教学,几乎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需要脱稿演练,选取学生在校正在学习的课本教材进行同步的语言艺术教学,不仅能有效减轻学生背稿的负担,更能促进同一个学习对象产生不同的学习效应,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开拓学生的眼界视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学生更加自信,学习更加有趣,教学效率更高,育人效果更好。
3.强化艺术记忆,培育品行修养
语言艺术教学形式多样,其表演形式更是孩子们非常喜欢和向往的。教师在培养学生“艺术才能”的同时,也要注重学生的品行修养。当他们经过更高要求的语言艺术课程学习后,其“艺术记忆”会使他们对语文课本的内容更加熟悉,而课文要掌握的字、词、句、篇、写等技能也更容易习得,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让语文学习如虎添翼,而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优秀文化和思想元素,通过语言艺术的学习,更能内化与升华。由此可见,语文教材作为语言艺术课程的素材,反过来必然也助力校内教育的语文教学,帮助语文教师解决教学难题,提高教学质量,促进语文教材的育人目标得到进一步的体现。
(二)实施建议
由于儿童的注意力不及成年人,有易迁移、易分散的特点,只有不断地设置教学趣味点和新奇点才能吸引儿童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在语言艺术课程中使用小学语文课文作教学素材时,如果教师在教学上不能做好科学衔接,把握好进度和节奏,则无法发挥语言艺术教学的特点和优势,教学内容也会失去新鲜感和吸引力。因此,语言艺术教师不仅要有选取和挖掘素材的敏锐眼光,更要有善于变通、创新的能力,寓教于“剧”,寓教于“乐”,寓教于“行”,才能把教材的价值很好地发挥出来。如此,在小学语文课本中选取和挖掘语言艺术教材方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 申继亮.把握育人方向 创新育人模式——解读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J].基础教育课程, 2015(3):10.
[2] 王建平, 郭亚新.蒙台梭利环境教育思想与儿童发展关系的理论建构[J]. 比较教育研究, 2016(11).
[3] 倪胜.何为戏剧?——关于戏剧定义(上)[J].新世纪剧坛,2017.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 蒙台梭利【意】.童年的秘密[M].北京:中国发展出版社,2006:96.
[6] 顾红艳.浅谈绕口令在汉语口语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界,2012.
[7] 陈艳秋.论儿童诗之“趣”[J].名作欣赏,2011.
[8] 吕沙东.试论儿童诗的阅读鉴赏与创编策略[J].文教资料,2016.
[9] 赵园.小学语文教材童话选文的现状分析[D].杭州:杭州师范大学,2016.
[10]罗昌平.编排课本剧在选材上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科学咨询, 2010(22):35-35.
[11]王泉根.新世纪中国儿童文学研究的主要趋向[J].学术界,2008 (3):71-84.
[12]李红,刘兆吉.儿童审美心理的发展[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