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观察,指向表达

2021-04-08 02:12陈陆云
阅读(教学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表达观察

陈陆云

【摘要】在《“致用”理念观照语文教学最优化的实践研究》课题研究的探索下,以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为例,串联教材“观察”要素,前后融通,让课堂教学内容聚焦核心,让学生能一课一得,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均发生了巨大的改变。我们基于学生已有经验,循序渐进,深度挖掘课文,引导学生感受表达的魅力,接续生活,让“致用”成为常态教学。

【关键词】致用 观察 表达

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笔者参加了学校所承担的省级课题《“致用”理念观照语文教学最优化的实践研究》的课堂教学改革尝试,以统编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爬山虎的脚》一课为例作教学思考,就如何优化课堂教学策略谈谈自己的几点看法。

一、串联教材,前后融通

上好一节课,首先要对教材充分解读。《爬山虎的脚》一文主要写了叶圣陶先生通过长期的细致观察,了解到爬山虎生长的位置、叶子的特点以及它往上爬的过程,表达了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大多数的孩子一接触这篇课文的时候,想到的会是爬山虎的叶子。周边的小区、学校里,都有这样的植物。但是爬山虎的脚,却是容易被忽略的部分。这也是学生观察植物的盲点。

以学生对爬山虎叶子的生活经验作为切入点,让学生产生兴趣,积极探究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激发他们学习的欲望。把教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习经验串联起来,把课堂的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学习所得串聯起来,再理清教材的脉络,思考这节课教给学生哪些知识应该是适切的,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聚焦目标,一课一得

我们在拿到一篇课文的时候,第一个就要想到:这节课要教给学生什么?纵观教材,基于学生的学习实际来选择教什么样的内容,这就是教师所应该考虑的核心目标。核心目标结合新课标的学段要求和课后习题的相关内容进行拟定,需要注意年段的纵向联系和教材的横向区分,从而有序推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爬山虎的脚》一课核心目标设计如下:

【核心目标】以爬山虎的脚为观察对象,让学生学会叶圣陶爷爷长期观察植物的方法,并能结合自己熟悉的植物写一个片段。

本课扣住观察这个语文要素,通过对爬山虎的脚进行周期性观察,表现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和发生的变化。作者对爬山虎的脚采用了连续的细致观察,抓住比喻、拟人、对比等手法进行了具体描述,而连续的细致观察无疑是本文的重点及难点,由此形成了本课的核心目标。教师同时要注意,在聚焦观察的写作策略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习得文本观察的方法,真正地学会运用观察法。

三、基于儿童,循序渐进

1.唤醒儿童经验,观察更有趣。

陶行知先生说过:“脱离生活的教育是鸟笼的教育。”教学的最基础资源,是为了唤醒儿童的生活经验。

新旧知识的衔接。课前复习本单元第九课三首古诗,做到以旧引新,后以“还可以从哪些方面进行观察呢?”问题迁移,以旧释新,以新带旧,以新比旧,新旧知识互相融通,形成一个整体的知识点,使学生脑中的知识经过梳理、归纳后有序化、条理化。

生活知识的衔接。课始,教师使用了一幅常见的爬山虎图,来唤起学生的生活经验。“你能用一个字来形容这满墙的爬山虎吗?一个词语?一句话?”引导学生初步观察爬山虎颜色、形状的方法,由此点出观察的盲点,那就是爬山虎的脚。

本课的教学中,多次安排了积累、整理语言的环节,调动了学生对爬山虎的初步感知,把已有的语言储量重新整理、构建、形成系统,这样的积累,是非常强的信号冲击,必定能在学生头脑中打下深刻的烙印,为习得方法打下很好的基础。

2.运用动词体验,情感更直观。

动词具有极强的表现力,文章生动与否,全凭动词的运用。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的词语,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动词在文中的作用。

师: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你能用“先……再……接着……然后……最后……”来说一说吗?

生:茎上先伸出六七根细丝,再触着墙,变成小圆片,小圆片接着巴住墙,然后细丝由直变弯曲,拉住墙,最后紧贴墙面。爬山虎的脚就是这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师:读书的时候,找出相关的词语、句子,会让你很好地理解内容。那请大家运用先后顺序词,也来说一说爬山虎爬墙的过程。在说的时候啊,想一想,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呢?

生:爬山虎奋力向上爬。

生: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师:非常好,同学们在理顺爬山虎爬墙过程的同时,也要关注一下作者在语言文字当中运用了一些小诀窍。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呢?你发现了吗?

生:5个动词,“触、变、巴、拉、贴”。

师:这几个动词,让你感受到了什么?联系你的生活实际,想一想自己什么时候见过或做过这些动作呢?

生:爬山虎的脚先开始接触到墙面,细丝就变成圆片,牢牢地抓住墙。细丝直变曲,产生了拉力,脚就完完全全地贴在上面,不留一点缝隙,现在你想把爬山虎的脚拉下来也不可能了。

生:我的小弟弟最喜欢撒娇,抱住妈妈的腿死死不放,还不许妈妈走,最后整个人都挂在妈妈腿上,不肯下来,妈妈只好拖着他走。

师:死死不放,说得真好!爬山虎也是如此。从这几个动词中,你感受到爬山虎的什么?

生:坚持、奋进、顽强的生命力。

师:它就像一个攀登绝壁的勇士,那么鲜绿,那么浓密,那么牢固。无论在烈日下……;还是在暴雨中……。它都始终如此,从不退缩。

生:在烈日下,它可能想:我一定要爬上去,看一看上面的美景。要是在暴雨中,它可能会说:下吧下吧,我正口渴呢,喝饱了,我还要继续往上爬!

师:对啊,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在第四自然段的教学中,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是要重点理解的,找出相关的语句,用先后顺序词来理顺爬墙的过程,理顺课文内容,同时能够让学生的阅读变得更加积极主动。再找到句子中的动词去体会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攀爬,热爱阳光,不断奋进。以先后顺序理清爬墙过程,再关注动词,适度迁移理解,补充说话,去理解爬山虎坚定向上的信念。

3.抓住修辞手法,想象更灵活。

师:默读第三小节,找一找你观察到了爬山虎脚的什么?

生:我观察到了爬山虎脚的样子。

生:我观察到了爬山虎脚的位置,长在茎上。

生:我观察到了爬山虎脚的颜色,是嫩红的。

生:我观察到了爬山虎脚的形状,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67根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师:(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样子、位置、颜色、形状)叶圣陶爷爷通过细致观察爬山虎脚的位置、颜色、形状,来写爬山虎脚的样子。你觉得哪一個部分写得特别好?说说你的理由。

生:我觉得描写爬山虎脚的形状,写的特别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师:爬山虎的脚,像蜗牛的触角。你见过蜗牛的触角吗?

生:蜗牛的触角很细小。稍微一触碰,它就会缩起来。

师:对啊,这就感觉像是爬山虎的脚一样。通过你的想象,加上修辞手法,就会让你的观察更具有画面感。你能不能再想一想,蜗牛角的形状还像什么呢?

(这些细丝,像……又像……)

生:这些细丝,像章鱼的吸盘,又像蛟龙的爪子,真是有趣呀。

师:比喻可以抓住事物的形状来想象。

生:这些细丝,像泡开的方便面,又像妈妈的卷发。

师:比喻也可以联系生活来联想。

师:同学们不仅要学会观察,还要有自己的想象,这样就能把一个事物写具体。

这一环节主要是对观察的指导,不仅要引导学生观察植物时从全方位进行观察,还要引导他们学会想象。课堂上练习是有梯度的,要求学生们理解后再进行迁移想象。可以抓住事物的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进行想象,找出与之相似之处,还可以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对事物产生联想。学习恰当、灵活地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进行表达,注重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应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这样,学生们在习作中也会如虎添翼。

4.接续生活经验,运用有方法。

下课铃声响起,我想并不是一节课课程的结束,而是将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对文本的理解等要素经过整理、组合、协调,从而更有效地接续儿童现有的生活经验。课堂小练笔,要求选择学校熟悉的一种植物来写。金秋十月前后,是桂花开得正盛的时节。学校里、小区里到处弥漫着一股浓浓的桂花香。教师出示图片,让学生去观察晴天和雨天时的桂花,以及桂花落花时的样子,学生饶有兴趣。

当堂习作:

秋天到了,整个校园弥漫着桂花香味,令人神清气爽。远看,桂花长得枝繁叶茂,亭亭玉立地站在那里。一阵风吹过,金黄色的花瓣纷纷落下,犹如下了一场黄金雨,地上也铺上了一层星星点点的地毯,近看,簇簇花瓣像一个个小男孩,举着一顶绿叶般的伞;还像许多小朋友聚在一起说着悄悄话。绿油油的叶子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它们的姿势也各不相同:有的大方地向人展示自己的美丽;有的一会儿出现,一会儿又不见了,好像在玩捉述藏;还有的把整个身体遮住了,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啊!我喜欢学校的桂花树。

在“致用”理念的深度引领下,串联教材,前后融通,教师的教学行为、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只有一课一得,聚焦语文要素,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深度挖掘课文,引导学生感受表达的魅力,接续生活,才能让“致用”成为常态教学!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市广汇实验小学)

猜你喜欢
表达观察
简约欧式风格在居住空间中的运用
服装设计中的色彩语言探讨
试论小学生作文能力的培养
思维绘画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宗教音乐中人文主义精神的展现与表达研究
立足生活,挖掘习作的丰富素材
体育教学中的德育渗透策略研究
提升学生数学审题能力的研究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