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育:指向儿童的完整性生长

2021-04-08 02:12张明霞
阅读(教学研究) 2021年1期
关键词:语文教育儿童

张明霞

【摘要】语文教育,当它指向儿童的完整性生长时,便在学科特性中种下了“儿童基质”的种子,其功能价值、体系建构、生成样貌均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活力。拓展认知力、激发创新力、发展交往力、提升反省力的功能价值,体现在完整身体与精神、打通感性和理性、融合个体与社会、接受认可与认证四个方面。相对应的,语文教育的实践体系在课程、教材、课堂、评价四个方面着力创新,通过延展认知时空、孕育创新土壤、建立新型关系、鼓励个性发展,来保障儿童的完整性生长。浸润在这样的语文教育中,儿童因此呈现出活泼泼、亮晶晶、甜蜜蜜的生长样貌。

【关键词】语文教育 儿童 完整性生长

儿童的完整性生长,是一种理论和思想,也是一种理想和追求。

这种思想由来已久:从亚里士多德的“教育效法自然”到孔子的“因材施教”,从卢梭的“自然教育论”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论”,从杜威的“教育即生长”到陶行知的“知行合一”……无一不是在尊重儿童自然天性的基础上,通过理解儿童、引导儿童、发展儿童,来成全儿童的完整性的。

这种理想值得追求:因为儿童是未知、是未来、是未完待续。儿童,作为一个不断完整的人,作为一个不断生成的存在,其心灵、头脑、双手具有趋向完整生长的无限可能性。

这由来已久的思想,不断被继承,这是我们对儿童教育的初心,其原貌中早已意蕴的方向,又值得我们追寻和发展,这是我们肩负的儿童教育的使命。语文教育,当它指向儿童的完整性生长时,便在学科特性中种下了“儿童基质”的种子,其功能价值、体系建构、生成样貌均焕发出了新的生命活力。

一、指向儿童完整性生长的语文教育的功能价值

儿童既是独立的个人,又是社会的成员,因此其生长的完整性既表现为纵向绵延的蓬勃生命力,又表现为横向比较的独特生命性。作为自然人的儿童,是身体与精神的统一体,是感性与理性的结合体;作为社会人的儿童,个体性与社会性缺一不可,自我认可和社会认证同等重要。

儿童世界的本质性特点既是教育的出发点,也成就了教育的使命。当儿童的完整性生长成为语文教育的价值追求,语文教育的功能就愈加明晰,即帮助儿童实现个人圆融、完成关系建构。具体来说,就是拓展认知力、激发创造力、发展交往力、提升反省力,以此来成全儿童朝着完备的自然人和完整的社会人方向生长。

1.拓展儿童认知力:完整身体与精神

身体与精神,是儿童的一体两面,身体为外在形体,精神为内在心理。我们通常说的身心健康,就是指身体与精神的完整生长。可是,婴儿出生时身体弱小,精神稚嫩。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未成熟的状态是儿童首要的生长条件,也决定了儿童只有不断生长,才能逐渐达至成熟状态。

这种不断生长的力量,被成尚荣先生称为儿童的“根茎”。“根茎”需要养分,身体的部分由食物提供,精神的部分,恰恰能由语文来供给。这是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思维是语言的内核,语文正是通过运用语言文字这一有别于其他课程的特殊途径,使其成为“人的灵魂的教育”。

语言记录天文地理、古今中外,思维因而有了广度;语言承载悲欢离合、喜怒哀乐,思维因而有了高度;语言凝结审美和智慧,思维因而有了效度。儿童通过语言表达主观感受,流露内心情感,发表个人见解、提升思维能力。语文教育的过程,即是儿童的精神熏陶渐染的过程,是精神伴随身体生长的过程。

2.激发儿童创造力:打通感性与理性

感性与理性属于意识范畴,是儿童认识世界的两个维度。“感性”是指直观、直觉、顿悟,是儿童的“母思维”;“理性”是指抽象、推理、分析,是儿童的“子思维”。

创造力萌芽于直观的刺激、直觉的思维、一瞬间的灵感,生成于概念的抽象、逻辑的推理、事实的分析。激发儿童的创造力,就相当于打通了儿童的“母思维”和“子思维”,融通了儿童的感性与理性。语文教育之所以可以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是因为它是“用感性来表达理念和理性的”美的教育。

感性是语文教育的路径。文字编织的图景还儿童以画面,余音绕梁的诵读还儿童以旋律,入木三分的刻画还儿童以意象。儿童被包裹在生动的“感性”场域之中,儿童“感悟”着这些美,“直觉把握”着这些美,创造力便在美之中萌发。

理性是语文教育的出口。如何搜集语料,如何聚焦主题,如何理顺逻辑,如何开展研究,如何完整表达……理性的思考使情绪有了释放的出口,使直觉有了验证的可能,使顿悟有了表达的机会,创造力在美美与共中生成。

3.发展儿童交往力:融合个体与社会

儿童的交往力,就好比是链接个体与社会的桥梁。通过交往活动的展开,个体端的儿童完成自我独特性的展示,社会端的儿童则在交互中“了解别人的动机和感觉,并作出很好的回应”,从而拥有“社会智慧”。语文,是一门交往的艺术;语文教育,发展的就是儿童的交往能力。

儿童与文本和作者交往,“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批文以入情”;儿童与教师和伙伴交往,视像、感触、想象、意蕴被唤醒,个体意识、角色身份、对话方式、合作模式在改变;儿童与自己交往,“从来没有人读书,只有人在书中读自己,发现自己或检查自己”。儿童用自己的情感和经验去体察文字,通过丰富的文字打开自己,照亮自己。

交往中,他们读懂了故事,也读懂了情感,他们读懂了他人,也读懂了自己。他们因而成为社会中活生生的人,成为更好、更完整的人。

4.提升儿童反省力:接受认可与认证

反省力是一种反观、反照、反思的能力,是对人、事、物、关系的觉察和思考。杜威在《我们如何思维》一书中反复强调了这种能力,“反省一旦开始,它便有了自觉和有益的努力,在证据和合理性的基础上形成信念”。

反省在情境中发生:语文教育中创设的儿童情境、生活情境、真实情境,为儿童生长提供了反省的质料,暗示了反省的开始;反省在认知升级中展开:语文教育中的深度对话、小组合作、自主探究帮助儿童进入理智化阶段,情境中积累的冗杂经验只有经过理智化分析才能建立次序、形成连续性;反省在实践中完成:语文教育中的习学相递、内外相制、学用统一、仿創迁移、意会领悟,都是儿童在占有资源后,基于经验所做的假设、推理和检验。至此,儿童在语文学习中完成了反省的五个阶段,也完成了由认可和认证所带来的自我重塑。

二、指向儿童完整性生长的语文教育的体系建构

指向儿童完整性生长的语文教育,具有拓展认知力、激发创新力、发展交往力和提升反省力等多重功能。如果说功能目标的确立是一种育人价值的期待,那么实践体系的建构则是使育人价值真正落地的途径。

语文教育的实践体系以儿童的完整性发展为核心理念,在课程、教材、课堂、评价四个方面着力创新,通过延展认知时空、孕育创新土壤、建立新型关系、鼓励个性发展,分别在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态度四个维度与“功能价值”保持内在一致。

1.三位一体统整课程:延展认知时空

课程这一透镜,透析、透射出许多深刻的意蕴。国家课程、实践课程、校本课程,三位一体的语文课程,突破了单一课程的局限,从均衡性、综合性的视角出发,延展了儿童认知的时间和空间。

国家课程主要指常规的语文课程,以工具性知识和人文性知识为内容,属于继承性课程,学习一般发生在课堂;实践课程主要指语文活动体验类课程,以辩论比赛、演讲比赛、故事表演等活动为内容,属于实践性课程,学习一般发生在课外;校本课程主要指源于生活、超越学科的综合课程,以融通学科的主题活动为内容,属于构建性课程,学习一般发生在学科跨界处。

墨家学说认为知识有三种来源:闻知、亲知和说知,正好对应了三位一体课程中的继承性课程、实践性课程和构建性课程。这三种课程的联通,打破了“传授——继承”的学习模式,使儿童在时间和空间上实现了认知自由。

2.单元整体梳理教材:孕育创新土壤

统编版语文教材通过“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两条线索来编排教材的单元内容,双线并行,整体建构。这与我校多年来积极研究的“单元整体教学”不谋而合,都强调元素结合的升华效应,主张各元素相互作用形成整体、稳定、优化的结构。

用单元整体的方式梳理教材,一要“全局性展望”,大体系、高起点:上下连通,学段相承;瞻前顾后,课时相接;左顾右盼,单元相系。二要“结构化整合”,多维度、类结构:主题通过“问题链”层层深化,要素通过“教学用”步步落实。三要“统整式排编”,全过程、缓生长:透过“人文主题”形成文化脉络,借助“语文要素”,发展学科素养。

这样的教材“单元化”,建立了“教学的复线结构”,“知识与情感或相互映照,或融为一体”,集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为一体的“美育”是创新的土壤:大体系、高起点给了创新一双慧眼,看到一个格局大开的世界;多维度、类结构给了创新一个智脑,观察敏锐、思维灵活、方法科学;全过程、缓生长给了创新一颗娴心,可以感受成长的奥秘、体会文化的博大、理解差异的微妙。

3.深度对话革新教学:建立新型关系

“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而人与人的交往是双方的对话和敞亮……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教育需要人际交往,教育发生在对话过程中,教育传递着精神交流。

在语文教育实践的长期探索中,我们尝试建立了基于深度对话的协商学习模式。该模式共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疑难情境”的创设必须基于真实原则,且具有挑战性;第二阶段的“伟大事物”必须同时呈现话题性和复杂性;第三阶段的“倾听串联”一如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教学方法,都是为了给思想接生;第四阶段“小组挑战”以观点接力的方式尝试表达;第五阶段的“解释反刍”其实是给了儿童一次反思与反省、收获经验与教训的机会。

在这五个阶段的深度对话中,师生关系、同伴关系都发生了改变,儿童通过倾听与表达,使交往和对话走向了更深处。

4.多个维度改革评价:鼓励个性发展

人是层次性的存在,人表现出的潜能差异、性格差异等可能源于强度层次、水平层次、需求层次的不同。我们找不到两片完全一样的叶子,也找不到两个完全一样的儿童。要让儿童完整生长,就要保护儿童的差异性,鼓励他们个性发展。语文教育评价中,“要突出多样性、多元性,切忌用一把尺子丈量那么多鲜活的个体生命。”

我们从多个维度改革评价机制,探索了淡化分数的“无劣评价”、关注全面的“过程评价”、案例研究的“个性评价”、将评价转化为具体学习指导的“表现评价”以及让学生感觉到爱和自由的“延时评价”。这些评价旨在顺应儿童天性,发现儿童自我,启迪儿童反省,激发儿童潜能。

三、儿童完整性生长的生成样貌

对于儿童来说,他们可以完全充分地去发展他们所有的生命特质,只是他们要借助一个外在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才能不断触动、打开、发展、丰富自己的生命世界……无疑,语文教育就是这样的人文环境和物质环境。课程、教材、学法、评价,这些源于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态度的改变,塑造着儿童的生命世界:精神与肉体共生,理性与感性相遇,个人与社会交融,认证与认可连通,完整性生长发生了。

这是一种活泼泼地主动生长,自然生命因而自在;这是一种亮晶晶地独特生长,社会生命因而自得;这是一种甜蜜蜜地和谐生长,精神生命因而自由。

1.活泼泼地主动生长:一场源于自然生命的探索

钱穆先生曾这样说过:“人生永永向前,不仅人生以外的宇宙一切变动要推送它向前,即人生之自有的内在倾向,一样要求它永永向前。”

语文教育,是借助于母语的教育。其学习对儿童而言,因对母语的天然需要而伴随儿童自然生命的始终,是为“人生之自有的内在倾向”,具有被动的主动性。自儿童呱呱落地,身体中萌发的原生动力催生语言的自然习得,耳濡目染下,存在即学习;潜移默化中,学习即存在。

同时,儿童又是以语言的方式拥有世界、认识生命的。语言不仅仅是工具,更是存在本身,也是儿童生长本身。模仿语言、学习语言、实践语言、发展语言、解析语言,这种对语言从形式到內容的探索,其实也是对自然生命主动生长之奥秘的探索。无时不语文,无处不语文,无人不语文,身体因语文达成了与精神共振的完整,母语学习因此有了主动性。

2.亮晶晶地独特生长:一轮基于社会生命的赋能

语文是一种感知、一种体验,也是一种想象、一种创造,更是一种交融、一种追寻。语文教育的实质就是人与人的精神交往,它是人与人的深度对话,是教师、学生、作者、伙伴各自的精神被深深地卷入、浸润和交融,它是生命对生命的理解,是生命对生命的尊重。

儿童一旦进入到语文学习中建构起来的这种关系世界,自然生命便转化为社会生命。若将对关系世界进行的洞察和批判,嫁接于獨特的过往经验,植入进独特的文化土壤,生发出独特的体验感悟,儿童便创造了自己独特的个性生命,其言行、思想、精神因此而熠熠生辉,散发出亮晶晶的独特光芒。

不论是生命的质感,还是生活的意趣;不论是感性的诗意,还是理性的逻辑;不论是人性的光辉,还是道德的慈悲,这一切与人的生命相关的活的元素,都通过一切“不朽文字”的灌溉,蓬蓬勃勃地生长在儿童生命的原野上。

3.甜蜜蜜地和谐生长:一种立于精神生命的呼唤

自然生命以之长、社会生命以之宽、精神生命以之高构筑了一个立体的生命轮廓。精神生命作为一种似有又无、玄之又玄的存在,引领自然生命“求真若渝”,社会生命“和而不同”,进而“复归于朴”,使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得以超越天地、横亘古今。

语文是儿童的精神家园。语文教育,因其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蕴藏着无限的精神自由、包含着无穷的生命奥妙,使儿童的生命受到熏陶、感染、滋养,使儿童的生长趋向和谐、完整、幸福:身体开启生命历程,精神催生生命智慧;感性还原生命图景,理性凸显生命逻辑;个体性体现生命律动,社会性彰显生命价值;认证给予生命温度,认可反映生命哲思。儿童在生命历程的圆融通达中,甜蜜蜜地生长,其认知力、创造力、交往力和反省力和谐共生。

语文教育中定义的精神生命立意越高,儿童的思想就越旷达,情感就越包容,生长就越和谐,生命就越完整,于是儿童的世界呈现出一派甜甜蜜蜜的景象。

每一个人先创造自己,然后再创造自身生命之外的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讲,儿童是借由语文教育,实现了完整性生长,创造了自己,一个身体与精神完整、感性与理性兼具、个体性与社会性并存、自我认知与自我认可相和谐的完整统一体。而语文教育,也在价值引领下,通过建构实践体系,完成了完整育人的使命。

【参考文献】

[1]丛晓波,高玉涛.走向哲学视野的儿童研究:儿童世界的本质与教育的使命[J].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142.

[2]成尚荣.儿童立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 10.

[3]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4]王尚文.语感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5]孙瑞雪.完整的成长[M].北京:中国妇女出版社.2015.

[6]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5.

[7]周志平.给予儿童完整的世界[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9(10):19-25.

[8]张明霞.基于完整性生长的语文学习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2017(12B).

[9]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出版社.1991.

[10]杨九俊.蓬勃生长欢乐颂[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7.

[11]王崧舟.王崧舟与诗意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

[12]杨九俊.行板如歌向未来[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单位:江苏省无锡师范学校附属小学)

猜你喜欢
语文教育儿童
因为喜欢儿童 所以儿童喜欢
语文教育教学要做到“文道美统一”
穷其本然,化为践履
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
留守儿童
让人无法理解的儿童
六一儿童
“六·一”——我们过年啦!
捏脊治疗儿童营养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