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舒月
2014年,上海市委、市政府第一次提出课程思政的概念;2017年,此概念第一次出现在教育部的官方文件中[1]。此后,课程思政成为高校研究的热点课题。但是关于其概念的具体解释众说纷纭,从范围界定角度来看,课程思政一般是指利用所有非思政课程开展思政教育的一个系统[2]。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程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3]由此可见,开展思政课程建设不能单单依靠思政课程,而是需要所有课程共同发力。
新时代军事教育方针是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为强国兴军服务,培养德才兼备、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军事人才。其中,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政治要求。军队院校是立德树人的地方,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军队院校培养的人在政治上更不能有半点差错。军队院校作为军事教育最直接的窗口,必须时刻明白为谁培养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军队院校要坚持正确政治导向,增强看齐意识,毫不动摇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毫不动摇从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毫不动摇维护党中央权威,毫不动摇听从党中央、中央军委指挥[4]。军队院校开展的一切学习、科研、活动都应该以正确政治方向为导向,确保枪杆子掌握在政治可靠的人手里,为强国兴军提供有力的政治保障。军队院校的思政课程是重中之重,军队院校的大学化学课程应该配合思政课程,共同达到军队院校立德树人、为战育人的根本目标。
随着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各学科纷纷开始研究关于课程思政融入学科课程的方法,其中关于在化学学科中融入课程思政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但关于军队院校大学化学课程的研究却很少,挖掘军队院校大学化学课程中的课程思政元素十分必要,且具有重要意义。
军队院校的思政教育尤为重要,单纯依靠思政课程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各学科积极配合,将思政元素融入各学科当中,全方位、多角度地将政治教育开展于有形与无形之中,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大学化学为军队院校学员大二下学期的必修课程。在这一时期,学员依然以基础课程为主,为以后专业课程学习打下科学基础,也为以后军旅生活中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做铺垫。因此,在大学化学课程中充分挖掘其蕴含的思政元素对更充分地发挥课程的作用影响很大。大学化学有其自身的学科特点,不仅包括理论课程,也同时开设实验课程,可以挖掘的思政元素有很多。
军校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在政治素养培养方面有其自身的特点,一般的学员政治素养较好,相对更易于课程思政的开展,但在开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伴随着网络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网课、慕课等线上教学平台应运而生,学员可以轻松接触到更多的化学知识;各种教材不断更新,但这些教材中往往只单纯地在知识层面进行更新,缺乏对时政、军事等变化的融入。
二是由于课时、自身意识不到位等因素的限制,教员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只片面地注重化学知识的传授,而忽略对课程背后的更深层次内容的挖掘[5]。
三是学员学习化学的初衷往往只是为了完成知识的获取,取得良好成绩,对于课程背后所蕴含的哲理缺乏主动思考。
就从上述三个问题切入,从教学内容、教员、学员角度探讨关于挖掘军队院校大学化学课程中课程思政元素的策略。
很多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参考教材为蓝本,可以从教材中挖掘许多蕴含课程思政的内容,比如辩证唯物主义、科学精神、绿色化学、爱国精神等元素。
2.1.1 辩证唯物主义素材的挖掘 军校学员要坚持用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指导学习与工作。化学是自然科学,教学内容无处不体现辩证唯物主义。例如:在研究热力学问题时,引导学员关注经典热力学演绎方法,该方法对物质的微观结构不做详细讨论和假设,只研究宏观性质之间的联系,可以充分体现解决问题要抓住主要矛盾;在教学化学平衡时,带领学生认识化学平衡是一种动态平衡,看似反应停止,其实正逆反应同时在进行,只不过速率相同,充分体现矛盾的对立与统一;门捷列夫的元素周期表不单单在无机化学界具有重大影响,在哲学上也有不同凡响的意义,充分体现了质变与量变之间的关系以及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原子模型经历了从道尔顿模型到汤姆逊模型、卢瑟福模型,再到波尔模型,一直到现在的量子模型的发展过程,主要都是提出假说、建立模型、实验论证、解释现象、检验理论、形成模型理论这样一系列的过程,充分体现了否定之否定规律[6]。
2.1.2 科学精神元素的挖掘 为实现科技强军,作为未来战场的初级指挥官,军校学员对于科学的学习是无止境的,其中科学精神更应该是化学课程应该传递给学员的。科学的发展过程是艰辛且漫长的,除了得到科学知识,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出的批判精神、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等科学精神更值得学习。纵观整个化学发展史,从波义耳提出科学元素概念否定亚里士多德的“四元素”说、拉瓦锡的燃烧理论否定燃素说等新化学理论的提出,无一不是科学家对于前人理论的批判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创新。大学化学中涉及的最重要的理论部分是物理化学相关理论,物理化学这门学科是众多不同国度科学家共同创建并发展起来的。纵观历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特别是最近几年的诺贝尔化学奖,很多是以团队共同研究获得,充分展现了科学发展过程中团队精神的重要性,而这种团队协作精神对于现代军校学员来讲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7]。
2.1.3 绿色化学元素的挖掘 20世纪末,针对人类面临的资源紧缺、环境危机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巨大挑战,化学学术界提出绿色化学的全新观念,使化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既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这种学科观念很符合习主席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特别是在化学实验方面的运用。例如:在化学反应热效应测定这个实验中,热力学与武器装备设计有关,减少热量损失,对于节约资源、提高能源使用率具有重要作用;在金属电化学防腐蚀技术实验中,介绍预防金属腐蚀对武器装备养护、延长使用寿命的重要性,让学员充分理解实验在实际学习、工作中的重要意义,更有助于学员多思考,认真完成实验。
另外,在化学实验过程中,实验药品的用量要尽量节约环保;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液、废渣、废气要合理集中处理,确保不污染环境,使学员在实验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养成习惯,将绿色化学的理念入脑入心[8]。
2.1.4 爱国主义元素的挖掘 科学从起始就与社会道德密切相关,科学家的道德修养直接决定科学的走向,科学家的爱国情感以及社会责任心是极具感染力的。比如科学家王淦昌,一句“我愿以身许国”,隐姓埋名献身我国核武器研制事业十多年。他曾说:“科学虽然没有国界,但是科学家是有祖国的。”再比如“化学战之父”德国的哈伯教授,虽然他的科学固氮对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他本人也因此获得诺贝尔奖,但是由于他提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使用氯气作为化学武器,这种极端使用化学成果的方式使他受到世人诟病。军校学员需要认识到爱国情感的重要性,挖掘科学家背后的故事也是课程思政重要的体现。
充分发挥化学课程中思政元素的教育作用,教员要能够挖掘并使用这些元素,以期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2.2.1 加强学习交流,增强课程思政的意识 《大学》中说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教员对于熟悉的化学知识要反复琢磨,不断分析挖掘背后可以利用的思政元素。化学教员除了要精通化学业务,还要加强政治理论学习,加强与思政教员的交流沟通,真正将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恰当地运用到教学设计中,做到亲切自然,避免出现为了思政而刻意思政的情况。
2.2.2 善于挖掘思政元素,提高课程思政的能力 除了教材中的元素,教员也应该挖掘时事、社会热点中的元素,联系所学知识更能体现课程思政的目的。比如在介绍电化学相关知识时可联系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介绍三位化学家的简要事迹,既能激发学员学习兴趣,让学员感受到所学的理论知识是具有使用价值的,又能激发学员的爱国情感,由于我国获得此殊荣的科学家很少,爱国情感可以鼓励他们奋发图强、精忠报国。黎巴嫩首都贝鲁特港口区发生巨大爆炸等热门新闻也可引入课堂,简要分析硝酸铵发生爆炸的原因,强调化学材料安全生产的同时可以延伸到军事弹药、武器等安全问题。而要做到这些,教员需要下大力气,多关注、多分析,实时更新自己的教学方案。
要达到预期效果,提高学员积极性是很重要的,这就需要改变唯考试一锤定音的模式,增加多种评价方式。实验课中,除了关注实验完成的最后结果,还要注意考核学员的实验态度,实验操作是否认真规范,实验原始数据是否真实;在理论课中,除了关注知识点的学习与考试,还可增加小论文、演讲、案例分析等考核内容,充分提高学员参与度。
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在自然学科与人文学科之间搭建了一座桥梁,是以教员为中心教学模式向以学员为中心新型教学模式的转换,让学员充分参与其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员需要挖掘课程自身的科学元素并结合政治元素,引导学员关注科学发展和国家发展,用所学知识去指导实践、解释实践,真正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为未来战场培育德才兼备、政治可靠的优秀指挥官。化学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是刚起步的、发展的课题,笔者只是在化学课程思政元素挖掘方面做了浅显探讨,更多的问题和讨论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