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圣龙 姚金玉 吴小燕
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PACG)是由前房角关闭、房水排出受阻所引起的常见的青光眼类型,临床一般采用滤过手术联合超声乳化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但术后患眼可能会出现滤过泡瘢痕化、浅前房等并发症[1-2]。目前,临床上对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治疗尚无明确的指南性建议。国外研究报道,对于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应行联合手术治疗,并已证实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入+房角分离术对PACG合并白内障疗效确切[3-4]。为进一步探讨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70例(70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院收治的70例(70眼)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临床资料,入组病例均为单眼病变,符合PACG诊断标准[5],白内障核硬度为Ⅱ~Ⅲ级,排除合并其他眼部疾病、全身感染、严重基础性疾病及既往有眼部手术史、眼部外伤史等病例。将32例(32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的患者纳入观察组,另38例(38眼)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的患者纳入对照组。本研究遵循《赫尔辛基宣言》所要求的原则,患者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1.2.1 观察指标对比分析两组患眼术前及术后12个月前房深度、前房角度、眼压及散光度,分析术后12个月视力改善及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Goldmann压平眼压计测量眼压,采用AC-OCT测量前房深度和前房角度。
1.2.2 手术治疗两组患眼均由同一组医师完成手术操作,均给予常规术前准备,于1100至1200钟位,沿角膜缘剪开球结膜,暴露巩膜,于角膜缘后约3 mm处作梯形板层巩膜瓣,分离至透明角膜内约1 mm处。观察组:给予患者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常规超声乳化吸出晶状体核及皮质,注入透明质酸钠,植入人工晶状体,沿房角缓慢注入透明质酸钠以分离房角,吸净残余透明质酸钠后封闭切口。对照组:患者行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常规超声乳化吸出晶状体核及皮质,注入透明质酸钠,植入人工晶状体,于灰线处行小梁切除及部分根部虹膜切除,封闭切口。两组患者术后均常规给予妥布霉素地塞米松滴眼液治疗,避免过度运动,术后7 d拆线。
1.2.3 视力改善评价标准视力评价标准:视力提高为术后12个月术眼视力较术前提高≥2行;视力不变为术后12个月术眼视力变化<2行内;视力下降为术后12个月术眼视力较术前降低≥2行[6]。
2.1 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比较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术前散光度、眼压、白内障核硬度分级及裸眼视力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术前基线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术眼前房深度、前房角度、眼压及散光度比较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术眼前房深度、前房角度、散光度均大于术前,眼压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眼前房深度及眼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术眼前房角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而散光度明显小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术眼前房深度、前房角度、眼压及散光度比较
2.3 术后两组患者视力改善情况术后12个月,观察组患者视力提高27眼、视力不变4眼、视力下降1眼,对照组分别为29眼、6眼、3眼;观察组患者视力提高率为84.38%,对照组为76.32%,两组患者视力提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91,P=0.589)。
2.4 术后两组患者并发症情况术后12个月内,观察组患者出现角膜水肿2眼、前房渗出1眼,对照组患者出现角膜水肿4眼、前房渗出1眼、前房积血3眼、浅前房2眼、黄斑水肿1眼,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9.38%)明显低于对照组(28.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59,P=0.042)。
既往研究报道,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小梁切除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可有效控制术眼眼压,有利于视力恢复,但该种治疗方法术后常并发前房积血、角膜水肿等并发症,有的术眼甚至发展为角膜内皮失代偿、恶性青光眼等严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术后视功能的恢复[7-8]。因此,探寻安全有效的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术式成为临床研究的重点。晶状体超声乳化术是临床上治疗青光眼的常用手段之一,术中冲洗效应可大大提升小梁网的通透性,有效改善瞳孔阻滞,缓解青光眼各种症状[9]。杨晓等[10]对54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的研究发现,晶状体超声乳化术联合前房角分离术的效果显著,术后患者前房角关闭范围降低,前房深度增加,视力得到改善。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术眼前房深度、前房角度、眼压及散光度均明显优于术前。这提示两种治疗措施均可有效控制术眼眼压,有利于患者术后视力恢复。这可能是由于应用晶状体超声乳化术,可加深、加宽前房及房角,有利于房水排出,进而达到降低眼压、改善视力的治疗目的。张伽雨等[11]研究发现,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可显著增加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前房深度,并增大房角开放程度;这有利于降低眼压,改善患眼血流动力学,从而促进视力恢复。此外,赵作亚[12]对54例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研究发现,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可明显改善此类患者术眼眼压、前房角分级及术后视力。国外相关报道也认为,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安全有效[13]。这些研究的结论与本研究相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术后12个月,观察组术眼前房角度明显大于对照组,而散光度明显小于对照组,且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这提示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青光眼合并白内障可使术眼前房充分分离,且术后角膜散光度减小,术后远期并发症少,更为安全。这与赵春梅等[14]的研究结论相一致。贺新等[15]对94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研究,也发现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术眼短期视力及术后散光度,且并发症发生风险低。因此,我们认为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应该成为治疗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的重要手段。
综上所述,对于PACG合并白内障患者,采用晶状体超声乳化联合房角分离术的远期治疗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术眼前房角度及散光度,有效控制眼压,改善视力,且临床较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