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斌
吉林省人民医院眼科,吉林长春 13002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是一种具有特异性改变的眼底病变,是糖尿病比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1-3]。 患病后患者会出现视力下降的风险,从临床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患者均存在视力减退的情况, 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目前针对DR 的治疗方法主要为激光治疗,但是此种治疗方法会影响眼底局部血液循环, 存在一定的创伤性,效果一般。 因此,很多学者主张采用药物治疗的方式。 复方樟柳碱中含有盐酸普鲁卡因和氢溴酸樟柳碱,其主要应用于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和DR 等多种眼部疾病的治疗,治疗效果值得肯定。 依帕司他是国内唯一获得批准上市的醛糖还原酶抑制剂, 其主要作用为纠正微血管异常、改善多元醇通路的代谢,适合应用于DR 的治疗[4-6]。 为进一步提升该病的治疗效果,在该次研究中应用依帕司他联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进行治疗,并将2018 年6 月—2020 年6 月期间该院眼科收治的96 例DR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对其应用情况进行观察和分析,报道如下。
现选取该院眼科收治的96 例DR 患者作为该次研究对象, 根据患者入院时的情况将其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纳入48 例。 对照组中包括男25 例(50 眼),女23 例(46 眼);年龄60~70 岁,平均(65.1±3.8)岁;糖尿病病程3~12 年,平均(8.5±1.1)年;轻度DR 21 例,中度DR 15 例,重度DR 12 例。实验组中包括男26 例(52眼),女22 例(44 眼);年龄61~70 岁,平均(66.3±2.3)岁;糖尿病病程3~13 年,平均(8.1±1.4)年; 轻度DR 23例,中度DR 16 例,重度DR 9 例。两组患者经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后,均被确诊为DR 患者。 该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同意配合参加此次临床研究,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组间对比。
纳入标准:经临床观察后均符合《我国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诊疗指南(2014 年)》中关于DR 诊断标准的患者[7-9];知情同意且能够配合该次研究的患者。 入组时经降糖治疗后空腹血糖均保持在7.0~8.0 mmol/L,餐后2 h 血糖均保持在11.0 mmol/L 以内。 排除标准:患有除DR 以外的眼部疾病者; 对该次研究药物存在过敏史者; 合并免疫缺陷、 造血功能异常以及肝肾功能不全者;哺乳期或者妊娠期患者。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进行糖尿病常规治疗, 即根据患者血糖情况给予二甲双胍以及胰岛素降糖治疗。 入组后对照组患者在基础治疗之上应用复方樟柳碱注射液(国药准字H20000495,规格:2 mL:0.2 mg)治疗,在患侧颞浅动脉旁进行皮下注射, 1 次/d,2 mL/次。 实验组则采用依帕司他联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方案,两种药物由该院药剂科提供, 依帕司他 (国药准字H20040012),50 mg/次,3 次/d,持续治疗6 个月。
观察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 血糖、视力变化以及黄斑中心厚度。 视力检查标准:采用标准对数视力表检查最佳矫正视力。
采用SPSS 21.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差异比较用t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 血糖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的空腹血糖以及餐后2 h 血糖水平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对比[(±s),mmol/L]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糖水平对比[(±s),mmol/L]
组别空腹血糖治疗前 治疗后餐后2 h 血糖治疗前 治疗后实验组(n=48)对照组(n=48)t 值P 值7.3±0.9 7.2±0.7 0.607 0.544 5.3±1.2 6.3±0.4 5.477<0.001 8.4±1.8 8.2±0.4 0.751 0.454 7.4±0.4 7.9±0.3 6.928<0.001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视力水平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视力均有上升,且以实验组患者的视力恢复情况优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变化对比(±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力变化对比(±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实验组(n=48)对照组(n=48)t 值P 值0.33±0.08 0.34±0.06 0.692 0.490 0.72±0.11 0.64±0.16 2.854 0.005 19.864 12.163<0.001<0.001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黄斑中心厚度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黄斑中心厚度均有下降,且以实验组患者下降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厚度对比[(±s),μm]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黄斑中心厚度对比[(±s),μm]
组别 治疗前 治疗后 t 值 P 值实验组(n=48)对照组(n=48)t 值P 值246.33±35.62 245.74±30.96 0.086 0.931 181.08±46.92 201.69±38.71 2.347 0.021 7.673 6.156<0.001<0.001
DR 是该院眼科收治率较高的疾病,由于患者长期处于高血糖状态,因此会出现细胞选择性丢失,导致眼底出现微血管瘤,使视网膜屏障受到严重损伤,如果未能及时进行干预,则可能导致视力下降甚至失明。 西医对其主要治疗方法为视网膜光凝术, 可有效改善视网膜缺血情况,并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患者的视力[10-11]。 由于激光治疗是一种破坏性治疗, 术后可能会发生视野损伤、视网膜脱落等情况,老年患者并不主张采用此方法。 因此该次研究采用了依帕司他联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治疗方案。 复方樟柳碱是一种复方制剂,其内包括氢溴酸樟柳碱和盐酸普鲁卡因, 其可有效减轻眼部血管的痉挛程度,调节脉络膜和视网膜神经功能,并且可对血管内皮素异常产生抑制作用, 达到改善眼部局部血液循环,促进视力恢复的效果。
对于糖尿病眼部并发症的病理发生研究上, 多数学者均认为多元醇通路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出现并发症的主要基础[12],糖尿病患者的高血糖状态会导致多元醇代谢亢进,同时强化了化醛糖还原酶的活性,并导致葡萄糖进一步转化为山梨醇,在视网膜毛细血管中聚集,造成内皮细胞渗透性水肿。 依帕司他作为醛糖还原酶的一种,其可有效降低醛糖还原酶的活性,并改善山梨醇的代谢并改善局部微血管的病变, 促进视网膜功能的恢复。 复方樟柳碱和依帕司他联合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对视网膜病变功能的恢复。 同时该结果也显示,实验组患者的视力改善比较明显(P<0.05)。实验组治疗前视力(0.33±0.08),治疗后视力(0.72±0.11);对照组治疗前视力(0.34±0.06),治疗后视力(0.64±0.16)。 与赵明威等[13]研究组治疗前视力 (0.36±0.10), 治疗后视力 (0.73±0.15), 对照组治疗前视力 (0.31±0.09), 治疗后视力(0.66±0.18)的结果一致,结果再次显示了此种药物治疗方案的良好应用性。
综上所述, 在老年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用药方案中, 可采用依帕司他联合复方樟柳碱注射液作为主要治疗方案,且可达到良好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