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心公交行:基于人文关怀的公交空间幸福感改进方案

2021-04-06 08:21陈妍张蕾
时代汽车 2021年5期
关键词:人文关怀

陈妍 张蕾

摘 要:公交出行是我国公民主要出行方式。公交车作为移动的公共空间,其人文关怀的欠缺影响到人们的出行幸福感,这与我国传统文化中公共空间意识缺乏有一定关系。借鉴国外公共空间的理念,从制度建设、培养民众公共精神、建构成熟公交空间三个方面提出了改善方案,以提高人们公交出行幸福感。

关键词:公交空间 人文关怀 公德意识

1 引言

公交是我国大部分城镇居民的主要出行方式,据“车来了”统计我国每天利用公交出行的人数高达2.8亿,公交出行人群以上班族为主,青少年学生和老人也占一定比例。调查显示,与其他出行方式相比,我国公交车出行幸福感最低,出行幸福感是人们在出行过程中所体验的情绪感受。十九大曾指出党的初心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国家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出行幸福感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组成,“使人享有良好的生存状态” 正是人文关怀的核心。如何在公交空间实现人文关怀,提高人们的出行幸福感,是我们需要深思的课题。

2 我国公交出行的现状

公交车是为大众提供交通服务的工具,专为解决城市和城郊运输而设计。公交是我国人们主要的出行方式,国家统计局的统计表明,我国672个城市中仅有5%建有地铁;2017年我国公交客运总量为847亿人次。公交出行是绿色环保出行方式,城市公共交通在占用道路空间、道路环境污染和能源消耗方面,优于其他交通方式;城市公共交通是低收入人群的首选,使用人群广且以低收入、弱势群体为主。公交车是移动的公共空间,公共空间体现着城市文明程度,是人们感受城市意象的重要空间对象,也折射着一个城市的文化软实力,公交车空间成为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缩影。

我国公交出行人群庞大,公交出行的幸福感无疑影响到人们的主管幸福感,有助于营造更加和谐美好的社会。为此“舒心行”创新团队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试图了解在移动公交空间里影响人们出行幸福感的因素有哪些,结果表明,遭遇扒手等不法行为、身处弱势时人文关怀不够、被动收看车载广告造成视觉污染等是主要因素。

这一调查结果正契合了现实的公交问题。近年来,公交车相关话题频频引发关注。首先不法行为导致的人身和财产安全事件。目前多数公交车都是无人售票,所以只有驾驶员可以负责安保,相比地铁有严密的安检程序,公交车往往缺乏有效的安全保障。其次,“爱心专座”不专的不文明现象。我国大部分公交车为方便“老弱病残孕”特殊人群,在便于上下车的相对较好的位置设有橙色“爱心专座”,然而这些专座没有真正全面惠及特殊人群,没有真正 “专座专用”,导致爱心座位无爱,只是摆设。第三上下车不方便和视听觉污染。有些公交车,上车时有很高的台阶,靠近前门的座位又高又陡,如果在行驶中老弱都很难坐稳,而且把手过高,不能兼顾各种身高和体力的人群。而且公交移动电视和座椅充斥着商业广告。公交人群往往周而复始乘坐固定线路的公交车,显然每天重复的商业广告难以给乘客带来开心、愉悦等正面情绪。

我国公交出行人群基数大,且低收入人群多,而我们的公交车显然在公共空间伦理建构方面有缺失,在规则建设、民众的公德意识以及空间设计的人文关怀等方面多有不足,这影响了人们的出行幸福感。

3 深层原因分析:公共空间伦理缺失与传统文化

首先,公共空间伦理的建构的缺失。我国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但我国传统文化是以家为本位,对家、国之外的公共空间,通常视为“私人空间”的外化或“无主空间”,传统社会长期以来对公共空间道德缺乏有效建构和培养。而我们的道德建设往往追求宏大、崇高,忽视了对公共空间秩序的培养,缺乏日常公共领域的规范训练。

其次,公共空间的陌生人关系缺乏信任。我国传统社会是通过五伦来界定熟人间彼此相处互动的规则,五伦是私人空间中基于血缘、亲缘以及地缘等建构的亲密关系,是全人格的交往关系。而在公共空间,陌生人是新伦理关系的主体。相比熟人社会的成熟礼仪, 我们缺乏与陌生人的交往规则,对陌生人社会的不适应。公交车上的爱心专座不专、漠视、事不关己等行为,都与对陌生人缺乏信任有关。

第三,公共空间缺乏人文关怀。随着老龄化社会的临近,公交出行的老龄人口越来越多,而公交空间的设计显然很少考虑弱势的老年群体;同样对于孕婴人群也缺少关怀。而且由于公交人流多且稳定受到众多商家的青睐,各种商业广告充斥公共空间,造成视觉和听觉的污染。这也与人们向往清静舒适的公共空间的需求背道而驰。

综上所述,受我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公交空间秩序缺乏强有力的制度的制约、与陌生人的关系缺乏信任;当代社会随着老龄化的到来,人口结构发生变化,公共空间的设计也需要考慮弱势群体人群的人文需求,公交空间的安排有必要考虑出行人群的愉悦满意度。

4 国内外经验借鉴

公交空间秩序规范建设方面,很多国家出台强有力的法制措施保障公共空间秩序,法律的震慑力高,犯罪成本高对不法行为有一定的遏制效果。韩国法律规定在公交车、地铁等公共场所进行性犯罪的处以一年以下有期徒刑和300万韩元以下的罚款;同时根据情节的轻重公开罪犯的信息至少10年,不仅影响其职场生活还影响其正常生活。对于公共场所盗窃罪处以六年以下有期徒刑和一千万韩元以下的罚款。欧洲构建了个人诚信体系,对于公交逃票行为给予三千欧元的罚款。

公交空间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方面,很多国家出台了策略。日本曾在地铁设置“妇女儿童专用车厢”,如今又设“女性专用车厢”;在欧美很多公共空间都设有孕妇、儿童、老人等弱势群体专用空间;在韩国公共场所随处可见母乳喂养室、女生休息室等。韩国每年的3月26日是“首尔公共出行日”,国内的杭州也运行了国内首个“孕婴儿童专用体验车厢”,体现了追求经济利益和效率的当代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公共交通更多考虑弱势群体的使用体验,才保证其公共性和公平性。

5 提高公交出行幸福感的空间方案

首先,构建系统、完备的公共空间秩序法规。我国的公共空间制度建设滞后于公共空间的发展,这也是公共空间伦理存在道德失范的原因,一方面制度存在空白,另一方面制定的制度规则难以执行。坚持依法治理,强制性树立法制权威,让人们对法律“惩恶扬善”的功能有信心,才能做到按照规则与公共精神行事。具体来讲一要加强立法以构建健康健全的公共空间秩序;二是在公交车座椅隐蔽处设置一键报警按钮,当遭遇或发现有不法行为时,可以迅速且隐秘地报警;报警系统可以和监控系统关联,报警的同时锁定车内监控。对一个未建立社会公德与私德联系的社会,即尚未普遍形成公共意识并能自觉遵守公共空间伦理要求的社会,外在约束能够有效规范人民在社会公共生活中的行为。这种他律不仅包括社会舆论监督,更包括制度规范。对有些失德者,舆论监督的惩戒作用有限,需要强有力的制度规范来惩戒,为民众正确的道德行为选择提供依据和支持。制度建设能起到教育与宣传所不能及的罚恶扬善效果。对于道德失范者予以惩罚,监督人们在社会公共领域对公德、规范的遵守,有效维护、保障遵守社会公德的人们的利益。

其次,加强公德宣传、培养民众的公共空间精神。加强公交礼仪、公交空间秩序的宣传,可以面向全社会征集故事性、趣味性、有美感的公益广告创意,政府扶持相关公益广告的制作,在公交连续播放视频;在公交车显眼的位置张贴美观的公德规范宣传语,让人们浸润其中,感受文明行為的熏陶,全方位共同营造规范有序的公交环境。同时奖励和鼓励具有公德行为的好人,减少人们对于履行道德义务的后顾之忧,进而鼓励全体人民。教育、引导社会个体在维护自己权利与尊严的同时,尊重他人在公共空间的个体权利,尊重社会公德。

第三,建构充满人文关怀的、成熟的公共空间。公交空间应更多考虑弱势群体的需求,一个开明和谐的社会应该给社会弱者以特别的关爱,这与发展经济同等重要,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除了在座位和上下车便利方面有必要对公交空间做出人性化改进之外,有效识别公交弱势群体也是重要一环,可以在上车处设置“需要爱心”按钮。老人、婴幼儿和孕妇往往是表征明显的弱势群体,较容易识别;而像孕早期孕妇、经期女生、极度疲惫的上班族等表征不明显的弱势群体,上车时主动按下“需要爱心”的按钮,可以体面地获取公共的人文关怀。

综上所述,公交是移动的公共空间,公交出行作为我国城镇的主要出行方式,人们的出行幸福感却不高。这与传统文化中公共空间伦理的缺失有关,因此构建安全、规范成熟、充满人文精神的公交空间是当务之急。

烟台大学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

参考文献:

[1]邵源,范颖玲,江捷,欧阳新加,Roland Brown.基于出行链与情绪感受的出行幸福感研究[J].城市交通,2019,17(04):1-7.

[2]朱菁,范颖玲.国外出行幸福感研究进展及其对我国未来研究的启示[J].国际城市规划,2018,33(04):74-83.

[3]赵鑫洋.共享时代的公共空间伦理问题[J].国家治理,2017(17):16-27.

[4]彭荣胜.新型城镇化视域下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的检讨[J].求实,2015(09):47-55.

猜你喜欢
人文关怀
学校管理应重视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尊重主体地位,彰显人文关怀
苍凉背后的火光——迟子建散文中的隐喻意象赏析
论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工的生存写照与人文关怀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加强施工企业员工心理疏导和人文关怀的探究
浅议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