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针对幼儿园户外混龄体育活动中存在幼儿能力差异、场地有限等问题,论述教师在幼儿户外混龄体育游戏活动的指导策略,建议采取规则统一要求,位置随机应变,材料随机调整,语言适时介入,师师、师幼互动等方式,支持与帮助混龄幼儿在交流、互助、示范、模仿、学习等多种形式中自主进行体育活动,为幼儿培养运动能力、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奠定基础。
【关键词】幼儿园 户外混龄 体育活动 教师指导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了同伴交往对幼儿社会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支持幼儿和不同群体的同伴一起游戏,丰富其群体活动的经验。”因此,幼儿园应该鼓励不同年龄段的幼儿进行相互交往,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幼儿园户外混龄体育自选活动,是指教师利用户外空间自然环境,创设类型多样的户外体育活动区域及内容,在打破年龄限制的基础上,将3—6岁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组合在一起,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材料及玩伴,自主交流,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活动的过程。开展户外混龄体育自选活动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如幼儿能力差异、场地有限、师幼相互不熟悉、教师对幼儿的常规要求存在差异性等。对此,教师应当采取有效的指导策略,帮助混龄幼儿顺利地开展户外体育自选活动。
一、制订统一的规则
自由与秩序是一种辩证的关系,既对立,又相互统一。一个有秩序的整体需要有相应的规则,所以在幼儿园里,也要制订幼儿共同遵守的规则。混龄幼儿在同一个区域内活动,他们在取放器材、脱放衣物、与同伴交往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心理及行为差异,教师需要在户外区域活动开始前,制订统一的游戏规则,避免混龄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感到无所适从。
如在搭建区,教师引导幼儿做好活动前的准备工作,组织幼儿进行“怎么搭建才有趣”的讨论,让幼儿明确建构区的活动规则及注意事项,提醒幼儿注意自身的游戏行为。随着游戏的推进,教师还要逐步完善规则,将户外建构区域规划为既适合小组或个人的活动区域,又能提供集体活动的较大空间,让幼儿可以顺利找到适合自己学习、探究的活动区域。在滑板区,教师经过实地考察,明确上下坡的路线、教师的角色分工,增加滑板区的道具与难度。由于统一了游戏规则,教师指导幼儿按照线路滑行,每名幼儿滑行时有一定的时间间隔,有效保障区域活动的顺利进行。在野战区,幼儿兴致大增,往往把“炸弹”往同伴身上丢,或是不自觉地越过警示线。在满足幼儿游戏心理的同时,野战区的两位教师根据大班幼儿年龄特点,设计生动有趣的活动情境:背着背篓的“士兵”进入战场捡“子弹”,其余的“士兵”利用营地的“炮弹”进行攻击,对随意穿越禁止线的幼儿实行“暂停”游戏。好玩的游戏内容、适当的规则约束,凸显了野战区的活动效果,使野战区成为幼儿最喜欢的区域活动之一。幼儿在自由、宽松的游戏活动中,培养了互助合作、乐于探索的体育精神。
二、位置随机变动
幼儿的空间方位感不如成人,且他们喜欢凑热闹,爱往人多的地方钻,容易出现拥挤、碰撞等情况,造成游戏活动无法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在户外混龄运动区域中要分散占位,在活动过程中巡回走动,并根据活动现场和活动进程保持自身位置随机变动,以确保幼儿进行活动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在大型玩具区域,人流量相对集中、分布不同空间、出现视觉盲区时,这就要求各个站位点的教师分工合作,站在大型玩具的不同角度及时调整观察视角,适时走动,保障幼儿活动的安全。整个户外混龄活动场地大,幼儿四处分散活动时,教师的视线不能顾及每一名幼儿,所有区域中指导混龄体育活动的教师应当相互配合,既要对自己负责区域的幼儿进行活动指导,还要随时观察跨区域活动幼儿的活动情况。
可见,在户外混龄体育活动中,教师应当有敏锐的观察力,引导并鼓励幼儿参与到活动中,如果有些幼儿经常只在某一个区域内活动,教师要引导他们随机变换位置,主动参与到其他区域的活动中,积极探索、大胆实践,自主快乐地进行游戏。
三、材料随机调整
幼儿在户外体育活动中使用的器械或辅助材料,每时每刻都与幼儿发生着紧密联系。因此,器械材料的安全性、稳固性、多样性,直接关系到幼儿的安全,影响着幼儿户外体育活动的质量。在户外混龄活动开展初期,教师要鼓励幼儿探索区域活动材料,尊重幼儿的创造力,当幼儿出现活动困难、厌倦、活动次数减少等现象时,教师应及时调整活动器材,启发幼儿创新活动玩法。
在木质拓展区,一些过高、过陡的阶梯容易让小班幼儿产生胆怯心理。这时,教师可以调整拓展区材料的摆放位置,如适当降低一部分阶梯的高度,或加宽独木桥的宽度,并对幼儿降低动作要求。这样一来,木质拓展区吸引了小班幼儿主动参与,促进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小班幼儿对民族特色区域的投掷和抛接藤球兴趣不高,教师可以及时增加投掷材料,如纸球、沙包、胶球、布球等,并创设了小猴摘果、战胜大灰狼等情境,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四、语言适时介入
(一)引导式的语言
当幼儿置身户外混龄活动场地时,教师可以在活动前后询问幼儿,了解幼儿的想法,持续有效地开展游戏活动;幼儿在户外体育活动有了积累经验的契机,或出现矛盾冲突无法解决,阻碍活动顺利进行时,教师可以采用引导式的语言引起幼儿的注意,确保活动能够顺利进行。
教师每周在活动前让大班幼儿做一个计划表,询问:“今天你想玩什么?是否可以带上弟弟妹妹?”活动后,教师注意询问幼儿当天进行户外活动的情况,可以通过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在一次混龄分工搭建游戏环节,小班幼儿运送“砖头”时不小心碰坏了大班幼儿搭建的城堡,大班幼儿情绪激动,有的不停地埋怨,有的想要停止游戏。教师及时引导:“城墙是不是‘地震了?大家赶快来抢救!我們一起把城墙修好吧!”听了教师的建议,幼儿主动充当救援队员,继续进行搭建活动。在木质拓展活动区,教师在活动初期帮助幼儿搭建木制玩具,待幼儿熟悉玩法后,教师引导幼儿尝试自主摆放设计:“你们能不能自己设计‘楼房‘堡垒?”幼儿自己动脑动手设计出了拓展区,参与游戏的兴致更高了。
(二)鼓励式的语言
教师通过鼓励式的语言对幼儿进行积极评价,给予幼儿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有助于激发幼儿投入户外体育活动的热情。在骑行区,琪琪想骑车,可是骑行区没有多余的车了,她情绪低落,眼睛紧盯着骑车的小朋友。教师询问她:“你怎么不跟他们一起玩呢?”当她提出想当一名“乘客”的时候,教师鼓励琪琪向有两人车位的小朋友询问是否可以坐在后座上,且最终作为一名“乘客”参与到游戏中。不少小班幼儿在木质拓展区的高架子往下跳时,会有恐惧感,教师给幼儿准备各种海洋生物的头饰,鼓励幼儿把下面的蓝色垫子当成海洋,鼓励幼儿:“你们都是鲸鱼、海豚,去海里玩吧!”幼儿沉浸在角色扮演的情境中大胆地参与游戏活动。又如走板鞋环节,混龄幼儿能力发展不均衡,教师鼓励幼儿尝试搭配着玩,即大小幼儿搭配走,教师带着往前拉,幼儿只需扶着教师的手臂借力前行。还有在骑行区取放车辆出现堵塞时,教师鼓励幼儿安装一些设备,或者拓宽场地方便大家等待和休息。对此,幼儿在停车区拉起隔离线,依次取放车辆;增设了服务站、加油站和洗车区,他们可以在游戏过程中休息、补充能量、清洗爱车,实现区域活动的动静交替。可见,幼儿只要大胆尝试,完成了目标体验或掌握一种技能,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三)讲解分析的语言
教师及时讲解和分析活动区域的一些规则和运动新技能,对幼儿顺利开展游戏和挑战新技能有很大的帮助。在骑行区,教师在活动前应注意讲解:什么时候需要交警来指挥交通?行车路线和驾车安全的要求是什么?为什么要遵守交通规则?马路上发生交通事故时,我们应当怎么处理?在野战区活动初期,幼儿投掷的距离并不远,教师深入讲解并示范投掷各种“弹药”的动作要领:投掷时做到同手同脚上步,迈出的脚步与扔球的手臂同在一边,手臂上举,然后手臂跨越身体,上身转体右手投掷,身体和腰一起先向右转体,再向左转。随着活动的推进,教师对幼儿的投掷动作进行分析和矫正,使幼儿精确投掷的距离,提高参与区域游戏的积极性。
五、师师、师幼互动
教师和教师、教师和幼儿的联系是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纽带,在户外混龄活动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幼儿活动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在户外活动的各个区域中,教师与教师合作分工,能有效避免幼儿无所事事、放任自流状况的发生,规避管理上的困難及活动中出现的安全隐患;教师引导幼儿参与活动的准备工作和活动结束时的教具整理,能增强幼儿的责任感,培养幼儿为他人服务的意识。
对骑行区的教具归整,原先幼儿在结束游戏时没有分工合作,出现部分小车停放不到位或有散乱摆放的情况,收拾教具过程出现拥挤推攘的现象。教师经过协商后,由一名教师引导骑车的幼儿按线路摆放小车,一名教师组织其他孩子将交通指示牌和路障有序放回收纳区。一段时间后,骑行区的幼儿掌握了合作搬运、有序整理教具的方法。教师还可以将幼儿户外混龄活动的照片进行班级分享,指导不同年龄段的幼儿在户外体育活动中互相帮助,以大带小穿脱衣服、整理物品,如大班的哥哥姐姐帮助小班的弟弟妹妹穿上警服,戴上帽子、手套,还教给小班幼儿指挥交通的手势,在停车场取车、放车、认识车牌号,此外还要将衣服挂在衣架上,运动中适当喝水,水杯要摆放整齐,等等。“大带小、小促大”的活动方式,让不同年龄段幼儿在相互交流、互助、示范、模仿、学习中,自主地进行体育活动,不仅满足了不同年龄幼儿相互交往的需要,还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运动能力,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总之,幼儿园开展户外混龄体育活动,有效促进不同年龄段、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实现均衡发展。幼儿园还要结合实际情况为教师提供相应的技能与心理支持,通过定期培训、现场观摩、集体教研、手拉手帮扶、定期总结反思考评、吸收先进幼儿园的经验等方式,提高教师户外混龄体育活动的指导能力。
作者简介:诸葛慧慧(1971— ),女,广西荔浦人,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职称,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