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论述儿童心理操作技能的教学建议,探讨配对、分组、共同关系、因果关系、序列、排序、守恒7项具体心理操作技能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提出在教育与教学活动中培养儿童心理操作技能的途径。
【关键词】前运算阶段 心理操作技能 教学建议
前运算阶段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的重要阶段,在这个阶段,儿童通过语言、模仿、想象、符号游戏和符号绘画来发展符号化的表征图式。他们对知识的认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的知觉。基于前运算阶段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笔者尝试以前运算阶段儿童心理操作技能为研究内容,探讨配对、分组、共同关系、因果关系、序列、排序、守恒7项具体心理操作技能对儿童发展的影响,并提出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培养儿童这7项具体心理操作技能的途径。
一、前运算阶段的界定
皮亚杰对儿童关于现实、因果、时空、几何各种物理量的守恒等概念的形成,以及对心理运算的起源与发展进行大量的研究。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阶段理论”把儿童的认知发展分为4个阶段:感知运动阶段、前运算阶段、具体运算阶段和形式运算阶段。其中,2~7歲为前运算阶段。前运算,是指个体还不能借助逻辑推理将事物的一种状态转化为另一种状态,这个阶段儿童的思维主要有以下几种特征。
1.单维思维:依赖于表象思维,但不能进行运算思维。
(七)守恒
守恒就是物体的外观虽然发生了变化,但物体的某一物理属性(如数量、质量、长度、重量、面积、容积或体积等)仍然保持不变。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儿童最明显的特点是无守恒概念。以液体守恒为例,教师向幼儿出示两个杯子(A杯与B杯),当幼儿确认两个杯子装的液体一样多时,教师当着幼儿的面,将B杯的水倒入一个宽口杯(C杯)或者高而窄的杯子(D杯)中,再与A杯相比较,幼儿认为C杯减少了,而D杯的水增加了。儿童出现这种错误判断,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操作是单向性、不可逆的,具有单中心性的特点,不能同时考虑两个维度的补偿性变化,他们的思维受到客体事件知觉属性的束缚。皮亚杰认为,只有达到具体运算阶段的儿童才具有守恒观念,才能建立稳定水平的概念。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表现出一定特点的具体心理操作技能。这些技能之所以重要,不仅因为它们对幼儿以后复杂的心理运算发展有所帮助,更重要的是,为儿童相关技能学习,比如培养阅读能力和数学理解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在教学中支持心理操作技能发展的建议
在前运算阶段,儿童的这些具体心理操作技能,与其未来发展有着积极的联系,一两次的重复活动不足以让儿童掌握分组、配对、排序等概念,故应当为儿童提供反复且持续的锻炼机会。儿童反复练习,运用多种材料,从简单过渡到有难度的训练,才能适应其能力的发展。在具体讨论某项心理操作技能训练前,教师有必要再次强调,训练并不是强迫儿童在某些认知领域过早成熟,而是让他们在适当的年龄阶段接触一些材料、参加一些活动、积累一些经验,帮助他们顺利过渡到智力发展的下一个阶段。
(一)配对
配对就是找出哪些东西相同、哪些不同。如果教学材料足够且不复杂,2~3岁儿童会对活动产生兴趣。教师通过提供辅助材料、多种经验,询问儿童,增加配对难度等方式,帮助幼儿开展配对活动。许多商业材料可以被运用于配对活动,从简单、直白、没有过多细节的图片,到精细复杂(包括许多细小区分)的任务。幼儿通过找相同的扣子,或对动物印章和贴纸进行配对,或是玩简单的多米诺图片等开展配对活动。
配对经验不仅通过视觉感官发生,儿童还可以触觉(纹理和薄厚)、听觉(重复的声音、韵律或旋律)、嗅觉与味觉(如提供一系列水果和蔬菜,让儿童品尝并找出同类)等获得乐趣。模仿也是动作配对的一种,幼儿可以跟着影子和镜子做动作。此外,还可以调动大肌肉运动进行配对活动,比如把2~3张相片放在地上,让一名幼儿把手中的照片和地上的照片一一配对,在游戏活动中增加配对经验。当一名幼儿完成配对活动时,教师需要注意自己的语言,如可以说“给我看看可以和它配对的那个物体”或者“帮我找到和它一模一样的那个物体”等。
当幼儿完成当前的任务,感觉任务没有难度时,教师就需要增加配对难度,使任务更加复杂,如增加儿童需要观察的细节,或是增加配对数量等。最终的配对标准将变得更加灵活,会超出字面的含义,逐步向字母和数字过渡。
(二)分组
“分组”就是“分类”,对这个复杂的技能,儿童可以按照多层级别进行分类,或是在同一时间段按照多种属性进行分类。
3~5岁的儿童可以完成一些简单层面的归类活动。其中,4~5岁的儿童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图片或物体进行分组,小学生则可以完成更为深入的真正意义的分类游戏。有意义的类别是按照事物的属性进行分类,比如在玩具娃娃家里,幼儿按照房间功能摆放家具:将厨房用品摆在厨房、卧具用品摆在卧房等;按照表皮的粗糙或光滑程度、大小、形状,或者按照蛤、贝、螺等对贝类进行分类等。在分类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强调类别:“飞机是鸟类吗?为什么不是?”“帮我找出所有属于同一类型的纽扣?”在这种情況下,儿童被要求找出可以定义某些事物类别的共同属性,儿童同样可以把这些结论用于对新事物的归类上。
材料的呈现通常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方式,可以让儿童展示一组物体,要求儿童为该组加入新成员(可以将衣服图片作为一组,比如毛衣、裙子、衬衫等,新成员可以是娃娃、裤子和冰淇淋等图片);第二种方式,可以要求儿童从一组中取走一个不属于本组的成员(比如:任何一个没有穿格子上衣的人,请他出去);第三种方式,可以交给儿童一组混合的物体或者图片,让他们自行决定分类标准并进行归类。分组不一定局限在小肌肉运动的范围内,每次儿童被要求以不同的方式奔跑,或是选择不同的器具在沙子池里玩“过家家”时,他们需要针对某一类别进行思考。比如教师询问“你觉得手推车应该同货车、踏板车放在一起,还是和园林用品放在一起”时,儿童需要深入思考才能做出判断。另一种实践方式是让4~6岁儿童进行小组游戏,从小组中找出3个或4个穿着相似靴子的儿童,或是穿着条纹衣服的儿童,猜测这些被选中的幼儿有哪些相似之处。
(三)对共同关系的感知
关于感知共同关系的活动与分组相同,它取决于人们对一组事物共同属性或联系的把握。儿童要具备理解共同关系的能力,最基本的技能是识别出相互关联却又不完全相同的对子。与分组不同,感知共同关系的活动包括一一对应的过程,而不是面对大组的选择活动,且幼儿的这种能力可能为他们今后理解和形成类比概念奠定基础。
对比可以包含在对应的活动中,因为对应的客体也存在某种特定的关系。例如,“热”可以作为“冷”的反面、“上”可以作为“下”的反面、“薄”可以作为“厚”的反面。对比就是要求儿童理解物体间存在的共同关系,儿童喜欢将对比关系的各种物体进行配对。当教师适当选择提问的方式,让儿童选出和某一物体最为接近,或者选出属于某一小组的物体时,如果教师的语言足够清晰,且儿童也能理解,他们就会尊崇教师的指引。教师也可以引入儿童较不熟悉的材料,增加选择数量、建立对比关系,让儿童找出两组配对事物的共同属性,以此增加找出共同关系的难度,满足了发展速度较快儿童的需要。
(四)理解简单的因果关系
儿童需要长时间发展对物理世界因果性的理解,儿童进入幼儿园后,各项社会学习机会都支持儿童对因果关系的理解。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家长经常与幼儿进行包含因果关系的对话。而这些对话更多基于儿童亲眼所见的事实,并未超越儿童理解的范围,儿童能从自己的经验中自主获得结论。比如:“如果我们把水加入面粉中会发生什么?”“如果下雨时,你没有穿雨靴,你的鞋子会怎样?”“妈妈为什么要求你刷牙?”因果关系的对话有助于促进儿童对因果关系的理解。为了找到以上问题的答案,教师可以通过设计简单的实验确定最有可能的原因。实验让儿童尝试各种可能性,比较结果,进而找出结论,发现引发各种事件最可能的原因。通过这些途径,儿童被引导接触到了科学程序。年幼的儿童持续地对事情发生的原因建立理论与假设,他们也喜欢通过实验来验证自己的假设。值得注意的是,让儿童设想可能性、制订预期、完成检验、收集和分析数据,远远比教师设想若干可能性并传授给儿童有意义得多。这一系列的设计、预测、实验和收集数据的过程是科学研究的基础,也是小学及以上学年段科学教育的核心。
(五)排序
皮亚杰理论认为,排序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逻辑能力,有赖于儿童的序列结构发展。空间与时间的序列排序均是儿童需要解决的逻辑顺序。
1.空间序列排序
首先,教师可以使用具有渐进属性的物体教儿童进行空间序列的排序。比如不同大小螺栓和螺母、一套量杯與量勺、不同大小的易拉罐,以及蒙台梭利圆柱等。其次,教师可以使用序列的变化教儿童体会物体特性的渐变,提供不同粗糙程度的砂纸,让儿童按照从光滑到粗糙的顺序进行排列;提供不同味道,让儿童按照从甜到酸的顺序排列;提供音节铃铛(一种用来教音乐的教具,不同的铃铛有不同的音色),可以让儿童按照从高音到低音的顺序进行排列。最后,设置一些比较简单的排序问题,比如:选择哪个物体可以加入一个序列,让这个序列向同一方向持续发展,提示儿童:“这个是兔爸爸,这个是兔妈妈,现在告诉我下面该是什么呢?”如果难度增加,还可以增加物体的数量等。
2.时间序列排序
时间序列排序可以按照时间顺序用回顾或者预测的方式来练习。比如生日聚会的流程:客人到场—过生日的孩子打开礼物—在生日蛋糕上点蜡烛、许愿等。再比如:按照菜谱把原材料按照所需的顺序摆放出来。许多这类的排序活动都可以通过游戏或口头表达的方式执行。在游戏中进行表征,是回忆事情发生顺序的一种有效的方法。此外,还可以提高难度增加年长儿童对事件发生顺序的理解。比如,让儿童先把图片排列好,随后加入更多的图片,让儿童按照相反的顺序把全部图片排列出来。
(六)守恒
皮亚杰认为,前运算阶段的儿童不具备守恒观念,七八岁的儿童才具备这种能力。守恒可以看成前运算思维和具体运算思维的分水岭:“前运算思维阶段的反应是以知觉和表象为中心,具体运算阶段则以恒等性或可逆性(逆向或互反)为基础。”儿童达到的思维能力守恒就是获得概念稳定性的一种表现。
教师需要帮助孩子获得稳定的概念。一方面,利用班上许多实验的机会。比如将瓶子里的水倒入不同形状的容器里,让孩子理解形状不能最终改变数量;将4块积木排成一排的塔和排成2行2列的塔,虽然塔的外形不同,但都是4块积木。另一方面,可以提供测量的机会来验证等同或不同,可以用天平、卷尺,也可以儿童自己自行创造测量的标准,用脚步、别针或者冰棍棍儿等。但教师意识到尽管用了这些辅助,如果儿童年龄过小也无法理解这些概念,他们坚称眼睛所见才是真实,对此教师也要接纳。除了提供经验外,教师还需要与儿童交流探讨,把他们的注意力从手中所操作物体的形状引导到数量的对比上,如比×××多、比×××少、与×××一样多,有助于儿童建立起数的概念。此外,教师还要鼓励儿童之间展开关于守恒的讨论,让儿童互助找到正确的答案。
总之,前运算阶段儿童主要依赖表象思维,以自我为中心,思维具有不可逆性等特点,教师可以通过配对、分组、共同关系、渐进排序、因果关系和对数量守恒等概念的理解与实践,引导幼儿了解和分析这些特性,通过创设环境、提供材料,设计一系列主题活动促进儿童心理操作技能的发展,帮助儿童实现学业成长。
【参考文献】
[1]罗家英.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徐捷,等.儿童发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6
[3]周念丽.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5]方富熹.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6](美)Dr.Patricia Weissman等.幼儿全人教育[M].钟欣颖等,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7](瑞士)J.皮亚杰,B.英海尔德.儿童心理学[M].吴福元,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作者简介:徐捷(1967— ),女,山东临沂人,硕士研究生学历,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桂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组织部部长,研究方向为学前教育。
(责编 杨 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