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国事物的转译:近代上海的跑马、跑狗与回力球赛》评介

2021-04-06 04:17张瑞青杜友君
出版广角 2021年3期
关键词:回力跑马张宁

张瑞青 杜友君

【摘要】张宁是中国台湾的历史学者,其首部著作《异国事物的转译:近代上海的跑马、跑狗与回力球赛》以翔实的史料对近代中国上海的“三跑”运动展开研究。张宁以“转译”的概念来展现东西方的文化交锋,分析异国事物在转移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此书超越了学术专著中常见的研究框架和研究对象,其对于相关学者研究近代中国上海的体育史、文化史都起到一定的參考作用。

【关  键  词】“三跑”运动;转译;近代上海

【作者单位】张瑞青,上海体育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杜友君,上海体育学院传媒与艺术学院。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一般项目“欧美史学图景中的中国体育研究”(20YJC890044)。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3.025

近代上海因为拥有通商口岸,很快就成为对外贸易中心,所以西方文化通常经上海传入中国,跑马、跑狗、回力球赛运动(简称“三跑”运动)皆在此列。中国台湾的历史学者张宁的著作《异国事物的转译:近代上海的跑马、跑狗与回力球赛》以翔实的史料对近代上海“三跑”运动的在地化和其背后的动力机制展开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将此书纳入“启微书系”,于2020年8月出版简体版。此书探讨的中心问题是西方休闲运动传入中国后出现的“似同非同”现象。张宁以“转译”的概念展现近代中国社会东西方的文化交锋,同时分析异国事物在转移过程中发生的变化。此书的选题具有张力,涉及体育、文化、城市等诸多学科;研究视角独特,作者将西方休闲运动的转译过程进行阶段化、层次化细分;文献翔实、考据有度,在书中有许多新的史料呈现,有利于读者深入了解近代上海的历史。本文从作者背景、书的体例、书的内容以及研究价值四个方面对此书进行评介。

一、史学底蕴与女性视角的整合

张宁是中国台湾的历史学者,长期从事中西文化互动历史方面的研究,她的学术研究工作起点可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1995年,张宁获得剑桥大学历史学博士学位,其学位论文《1910—1930年代的中英关系:以汉口的英国商业为例》[1]中有大量的篇幅涉及近代中英两国的文化交流。后来,张宁在剑桥大学东方学系做博士后的研究工作。张宁多年的留学经历和学术研究的积累为其未来的研究工作奠定了基础。张宁熟稔地游走于中西文化间,对于异国的人、事、物都有浓厚的兴趣。纵览张宁多年的学术研究成果,我们不难发现,她作为一名女性历史学者,拥有敏锐的洞察力,思辨层次分明,文笔流畅洗练。同时,张宁的思维是充满张力的,她可以在西药艾罗补脑汁的营销史中发现近代国人身体观的变化;张宁的逻辑也是缜密的,她可以通过猎纸赛个案来剖析近代上海的社会结构[2]。

张宁长期关注近代上海的休闲运动主题。早在2003年,她就在学术文章中论述了跑狗运动与近代上海城市生活的关系。《异国事物的转译:近代上海的跑马、跑狗与回力球赛》是张宁的第一部专著,此书可谓是集其20年口岸史研究之大成,充分体现了张宁严谨细致的史料功底和见微知著的治学优势。众所周知,作者的史料功底是界定一部历史专著学术品位的基本依据。此书引用的参考文献数量众多、种类庞杂,征引的档案、日记、报纸、期刊、地方志、专著、文史资料、网络文献等史料有360余件,其中有近三分之一是英文文献。有一些史料甚至是第一次被挖掘使用,这些史料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张宁因为长期担任英文期刊《中国史前沿》的书评编辑,所以在学术书籍的选题策划上有丰富的经验。与其他学术著作相比,《异国事物的转译:近代上海的跑马、跑狗与回力球赛》在史料铺陈方面注意增加故事性,文风亲切又活泼。同时,张宁还引用50多张图表与正文相对照,整本书的风格严谨又不失生动,既能为相关学者研究所用,又适合普通大众阅读。

二、主线思维与叙事逻辑同步

《异国事物的转译:近代上海的跑马、跑狗与回力球赛》一书介绍了跑马、跑狗、回力球赛三种西式运动项目在近代中国上海的发展历程,与此相关的空间、事件、组织、观众等元素均在作者的研究之列。为了条分缕析地予以铺陈,张宁设置了两个研究方向:组织和观众。前者对应的是“三跑”运动逐渐在地化的演变过程,后者对应的是“三跑”运动逐渐成为近代上海大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书除了导论和结论部分,正文共分为六章,每章又分三到四节。第一章,张宁分析了跑马运动从英国传播至上海的过程,研究发现上海跑马和英国赛马并行发展时,两者呈现诸多差异。第二章讨论了华人赛马组织的出现,这是跑马运动在地化的初期发展阶段。第三章通过聚焦上海中国赛马会的个案,分析了华人中产阶层主导的华人马会背后的文化内涵。此书的后半部分主要是围绕“观众性运动”展开,考察观众的行为变化,同时,将与跑马性质相近的跑狗、回力球赛运动纳入研究视野。第四章分析了观众在看跑马运动时是如何从单纯的观看转变为下注的。第五章分析了跑狗运动的大众化过程,聚焦跑狗运动的娱乐与赌博交织的特性。第六章介绍了赌博成分最高的回力球赛运动。

这样的章节安排,既讨论了运动组织,也讨论了观众行为,既提及了“三跑”运动的源流,也聚焦了“三跑”运动的演化过程。从此书的体例内容来看,张宁对章节进行了精心设置。如第一部分的三章依据马会的类型和成立的时间顺序划分为“殖民社会的支柱:上海跑马总会”“监督下的转译:万国体育会”“转译的失控:上海中国赛马会”。由于书中诸多的人、物、事件都和这三大组织有一定的关联,因此张宁在内容安排上既要通盘考虑、详略得当,又要勾勒特点、反映规律。在此书第一部分的三章中,张宁在纵向上介绍了这三大组织的背景、运行机制和核心人物,以便读者洞悉文章的脉络;在横向上对这三大组织间的往来、赛事、比赛策略进行了比较分析,以便读者准确把握这三大马会组织背后的文化内涵和差异。

从整本书的内容分配来看,跑马、跑狗、回力球赛这三项运动所占的篇幅显然不平衡。此书前四章都在围绕跑马运动展开,第五、第六章才分别介绍了跑狗和回力球赛运动。这样的分布一方面与运动项目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有关,另一方面也是服务写作主题的现实需要。跑狗、回力球赛运动比跑马运动传入中国的时间短,其发展及演化模式和跑马运动相比,既有相似又有不同,既有参考借鉴又有独立创新。对于此书的主题“异国事物的转译”来说,跑狗和回力球赛运动是跑马运动的平行性、类推性、延展性的文本。但此书的美中不足之处在于,张宁对“三跑”运动演化路径间的内在联系处理得较为笼统,对跑狗和回力球赛运动的价值探讨尚未充分展开,令人有言尽而意未尽之感。

三、历史阐释与理论建构统一

上海跑马厅曾是近代上海的标志性建筑,跑马厅横跨市中心数个街区,过往行人车辆都需绕道而行。久而久之,每年举行两次的赛马运动成为人们当时追捧的赛事。近代中国上海赛马运动的盛行得到了西方国家的关注,1879年,美国《哈泼斯杂志》就介绍了上海赛马的情况。此书在文本阐释和逻辑推演的基础上,提出了“转译”概念。“转译”原是翻译学术语,指在译者翻译时,因为两种不同的语言在语法和表达习惯上存在差异,所以在保证原文意思不变的情况下,译文必须改变词类[3]。由此可见,“转译”是在文化维度上为避免曲解原意而采用的翻译技巧。张宁借用这一概念强调异国文化在引进后不可能一一对应、如实展现,必然会发生看似相同、实则相异的转变。

在书中,张宁深入地剖析跑马运动在不同层面发生的文化转译。第一层的文化转译发生在实物和制度层面。虽然跑马运动在引入之初的传者和受众主要是外人社群,但是上海跑马总会的人员构成、功能地位和英国本土的跑马组织相比有很大差异。上海跑马运动的下注方法和运行机制也和英国的大相径庭,比如赢家分成法的引进大幅度提升了上海跑马组织的收益,进而建立起特有的赛事系统。第二层的文化转译是人的意识形态发生变化。在英国,老牌总会的会员身份是一个人的位阶标志,其具有鲜明的阶级属性。上海跑马总会虽然起初采用了“高度被控制、界限分明”的管理政策,但后来华人精英逐渐介入跑马运动并建立万国体育会、上海中国赛马会等华人马会,特别是以青帮为代表的白相人(当时上海称混迹社会的花花公子、流氓为白相人)介入这项运动,他们试图借此实现个体身份的跨越,马会的结构由此发生了质变。因此,上海跑马运动演变为由华人掌握赛事的话语权。随着近代上海跑马运动的发展成熟,观众对跑马运动有了新的理解和诠释。第三层的文化转译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异国事物的吸纳和改造。张宁将跑马运动称作中国最早的观众性运动,各类马会组织成功地为跑马运动培养了华人马主和基本观众。随着观众群体的扩大,观众行为从单纯的观看立场逐渐转变为下注的主体立场。

四、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兼具

《异国事物的转译:近代上海的跑马、跑狗与回力球赛》一书对相关学者研究近代上海的体育史、文化史都起到一定的学术参考作用。张宁通过“三跑”运动对近代上海的历史变迁进行了微观讲述,她并非简单地罗列史实,而是表达了一种新社会史观。有学者认为,新社会史就是“以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包括物质生产活动和精神文化活动)的历史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以此作为探讨社会经济、政治和意识形态结构演变的基础和依据,从而更准确地解释和把握社会历史发展的轨迹” [4]。因此可以说,新社会史的书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之前宏大叙事方式的缺陷,有利于丰富和完善原本的历史样态。张宁对近代上海休闲运动的个案研究正是对史学从民族国家范式转向日常生活范式的一种呼应。对西方事物传入中国的探讨,许多学者初期的研究多指向政治制度和思想观念层面,后来受社会人类学的影响,兴起了以洋货为代表的物品传入方面的研究。诚如张宁所说,华人学者的“西物东渐”研究对象往往是定型的物品或机构,不太注意它们在引入过程中发生的质变,以至于无法察觉作为受者的中国,是如何在尚未定型的时期对它们进行转化与重构的。而张宁除研究“三跑”运动传入近代上海后的变化外,也试图阐释这些变化背后的动力机制。此书除了注重结构性地分析史观,还聚焦城市里普通市民的日常生活。这些材料在过去的宏大叙事模式中往往被忽略甚至被遮蔽,它们被张宁重新打捞和梳理之后,得以重新呈现别样的近代上海社会的历史面貌。

張宁通过对“三跑”运动的钩沉索隐阐述近代上海社会的历史,这超越了对近代中国社会的领事馆、工部局大楼、教堂、教会学校、央行等常见研究对象的惯性凝视。在原有的学术研究中,跑马运动的历史形态样貌模糊、语焉不详,学者的研究视角也较为单一。如徐葆润《跑马厅掠夺国人土地纪略》,程泽庆《跑马幌子下的种种罪恶》,程泽济、毛啸岑《租界时代规模最大的赌博场所——跑马厅》等。虽然已有学者关注到跑马厅作为公共空间的价值属性和象征意义,如邵建《跑马场与近代上海社会》、白玉琼《从“跑马厅”到“人民广场”:上海城市公共空间的艰难历程》、熊月之《从跑马厅到人民公园人民广场:历史变迁与象征意义》,但是学者们对跑马运动的内容细节似乎鲜有兴趣。《异国事物的转译:近代上海的跑马、跑狗与回力球赛》作为首部以近代上海休闲运动为内容的专著,无疑是对这段历史的研究加以补充,同时为还原这段历史形貌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材料。

|参考文献|

[1] Ning Jennifer Chang. Sino-British relations during 1910-30: a case study of British business in Hankow[M]. Cambridge:University of Cambridge,1994.

[2]万鲁建. 外侨与中国口岸城市——“外侨与近代中国口岸城市”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J]. 城市史研究,  2015(1):230.

[3]张万防,黄宇洁. 翻译理论与实践简明教程[M].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社,2015.

[4]徐浩,侯建新. 当代西方史学流派[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猜你喜欢
回力跑马张宁
乐普 《欣忭》
跨越百年始 回力新征程回力鞋业亮相2019年中国国际体博会
回力的嬗变
“跑马”当心4种险情
德国小镇“跑马”过圣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