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视角理解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必要性与可行性研究

2021-04-06 04:17宋立夫范周
出版广角 2021年3期
关键词:生态化文化产业标准化

宋立夫 范周

【摘要】在技术标准化、产业生态化和数字文化产业三重领域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生态化视角考察数字文化产业理论与实践间的落差,提出生态化分析数字文化产业应聚焦于产业层面,技术进步催生了产业生态化,生态化视角是整体的、联系的而非局部的、独立的三个结论。作为产业生态的基础,技术在产业发展中存在内化与互动两个过程,二者发生在技术发展的不同阶段,由不同阶段理解技术作用的思维不同,技术发挥作用的层面也有所不同。最后,根据技术与数字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提出治理、博弈、发展的思考,并对部分社会现象进行了讨论。

【关  键  词】文化产业管理;技术标准化;数字文化产业;产业竞争与生态共演

【作者单位】宋立夫,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范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推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的制度研究”(20AZD066)。

【中图分类号】G124【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3.002

一、技术进步是能够以生态视角理解数字文化产业的基础

刘易斯·芒福德在《技术与文明》一书中指出:“技术的发展将使社会生产过程更加高效和经济。”毫无疑问,技术的进步实现了社会生产的模块化,对促进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推进作用。这一结论已得到充分论证,且随着科技水平的发展而不断深入。在已有的研究中,不论是对宏观经济增长数据与技术创新要素投入进行实证研究所得出的结论,还是对资源配置与企业生产率之间关系的讨论,都论证了技术活动是经济增长率的实质性决定因素。

要在国家层面促进经济增长,就必须加大先进技术在社会生产中的投入(胡彩梅,2011;聂辉华,2011)。进一步而言,技术创新与技术引进对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作用机制较为复杂,学术领域暂未形成共识(唐卫兵等,2014),即技术创新对经济增长的实现路径是多元复杂的,由于创新扩散效应、网络效应、技术间断均衡等理论的存在,使作为竞争战略的技术标准对经济效益能够起到促进作用,这一发展规律是客观存在的(赵树宽等,2003;吕铁,2005;张利飞,2018)。

当前,模块化建设技术逐渐成为数字化生产的“标配”,技术标准化建设则成为该生产模式的重要基础。若无技术标准作為行业规范,不同模块之间的组合就如同螺丝与螺母型号不一致般,在社会生产过程中出现大量错配。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生产关系特别是供需关系的不断丰富,孕育了满足居民偏好型消费的文化产业。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根据普查数据,截至2018年末,我国共有文化产业法人单位210.3万个,文化个体经营户261.4万个。与2013年末相比,法人单位数增长了129.0%,个体经营户数增长了123.4%。在国家全面落实“六稳”“六保”工作,以及鼓励发展新就业形态和灵活就业的大背景之下,文化产业成为稳增长、保就业的重要阵地。

技术与文化产业的相互作用催生了数字文化产业,或者说,数字文化产业的出现是文化产业、技术乃至总体经济环境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结果。江晓晗、任晓璐(2021)通过对长江经济带沿线11省份的文化产业发展质量进行考察后发现,技术创新(如新媒介的发展和普及)能够显著促进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也就是说,普遍意义上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对区域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数字文化产业领域中,生产关系逐渐由链状的组织方式发展成网状的组织方式,加之社会性显著,直接的、归纳性的研究工具在这类组织方式的产业中难以高效展开。因此,利用生态化视角考察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成为理解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规律的必要方法。

此外,深层次地讨论技术的标准化过程与数字文化产业实践之间的互动关系,也有着广阔的理论可能性和充分必要性。体现在数字文化产业的高速发展过程中,就是以5G和万兆网为代表的高速移动互联网为基础,以AR/VR和物联网等新型智能终端平台为载体,以大数据孵化人工智能和算法为支撑,促进影视作品、舞台艺术、文化旅游、动漫游戏等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高度个性化、定制化、分众化和圈层化,丰富其表现形成和内涵,积极拉动文化消费,推动文化产业乃至社会经济实现新突破、新发展。而这些技术手段在应用层面的扩大化,必须经过标准化过程才能实现。需要强调的是,本文所提到的技术标准化是指狭义层面技术的标准化过程,而非广义层面的技术性或技术类问题。

二、从生态化的视角与方法分析数字文化产业的可能性

传统生态学中的生态概念表示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产业生态学思想最早由美国学者弗洛格基于对生物新陈代谢和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模拟而提出,并构建了“工业代谢”的概念。以生态的视角理解产业在波特的钻石模型、相对定位等管理思想中已得到重要体现,但由于基础思维不同,故竞争优势思维与生态化思维也被认为是不同的(具体差异见表1),两者后经发展形成了产业生态学的理念框架(产业生态学是研究各种产业活动及其产品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跨学科研究)。

由于制度框架的特殊性致使约束条件发生变化,经典理论无法解释中国实践的情况愈发频繁地出现。因此,不同学者结合中国现实研究后指出,产业生态系统由产业基础、产业要素、产业服务和产业设施所组成(张复明,2016;边云涛,2021),产业生态化对当前产业发展起到关键作用,同时发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因打破时空限制而具有提升生产力的特殊作用,并打破了原有产业的边界,使得社会生产各个环节在全球化背景下进一步走向模块化,产业成本不断降低,新的产业模式不断涌现,发展动能不断翻新(靳小越,2018)。

值得一提的是,产业生态化强调价值共演和企业共生,但并不意味着市场中的竞争会消失,反而因数字经济时代下模式创新的低成本和创新路径的多样化,导致产品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难度越来越高,市场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从理论上来说,工业发展为理解产业生态发展提供了理解产业生态化的四个层次,即企业的运转、产业的协调、区域内部的循环和区域间的协调。正因为如此,讨论数字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既要讨论外部宏观产业生态的演进方式和演进趋势,也要落到企业的发展与产品的创新上。

从外部生态环境来看,数字文化产业成为疫情期间深刻推动全球数字化的动力,以文化与科技融合为显著特征的数字文化产业发展成为新的增长极。用传統的“战争经济”推演新冠肺炎疫情蔓延至今的经济结果,可以发现该理论中的两条增长路径——和平国家凭借产能优势获取高额利润,以及新成长空间涌现所带来的投资机会——能够解释当前的经济情况。

从数字文化产业生态内的企业层面来看,2020年文化及相关产业中新业态特征明显的部门营收增长远超其他门类,规模以上企业新业态部门的同比增速达到21.9%,占所有规模以上文化及相关企业营收的近1/3,这是企业与环境(即产业生态)协同演进的结果。

从产品层面来看,腾讯、阿里、京东等公司的产品仍然在不断地创新与迭代,数字文化产品在此类公司的加持下(如直接投资、知识产权的转化、新型科学技术手段的植入等)获得了更多的生态资源倾斜。加之大型互联网公司平台因产品的大面积覆盖而具有传统的大中型制造业企业所不具备的公共性,以及随之而来的强势传播,成功地将传统生态中单一的功能和多样化的分工进行集中整合。总的来说,在生态和生态化视角下,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呈现如下全景模型(见图1)。

以生态和生态化的思维视角去理解数字文化产业能够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生态和生态化是一种思维方式与观察视角,大多指向商业模式层面,嵌套于宏微观经济与社会行为层面进行解释容易使得问题复杂化。因此,用生态化视角展开的讨论大多聚焦于企业及产业之间的联系与竞争,对技术标准化与数字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正是对产业间联系相关研究的一个补充。

第二,用生态和生态化理解产业系统的基础在于互联网所带来的社会变革——创新的经济作用不断凸显,表现为外部性较强的生产要素(如知识、文化等)及其异质化过程开始成为社会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资料(张骁、吴琴、余欣等,2019),其中所体现的偶发性与网络化特征,加大了使用生态化视角理解数字文化产业的必要性。

第三,产业的生态系统是整体的而非独立的,数字文化产业生态则是产业生态中与其他组成部分紧密关联的局部组成,且按照主题进行聚合和组织,而非按照生产要素或生产方式进行组织。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文化产业的概念及边界不明晰且体现动态演变的特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文化及相关产业统计分类(2018)》成为概括与归纳文化产业内容的主要参照标准,因此,用生态视角观察数字文化产业,要求将外部环境作为重要对象与数字文化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关联,否则将得出夸大或片面的结论。

三、数字文化产业生态化发展中技术标准化的两种作用:内化与互动

技术是多种多样的,应用场景也是复杂的,需要通过标准化的制度性力量来协调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大到春晚夺目的舞台效果,小到每个人手机上播放的短视频、运行的游戏,都有标准化技术在支撑。因此,技术标准化对技术的大规模应用及提升市场效用起着重要作用。尤其在互联网大规模应用之后,特别是4G技术普及以来变得更加明显。作为市场需求的技术标准制定工作也因此更加迫切,数字文化产业领域的标准化建设在各类政府行为中更加频繁。例如,2017年文化部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中专门提出“构建数字文化领域标准体系”,最近几年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与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也在自上而下地推广“5G+8K”电视播放标准。

由于路径依赖与网络效应的存在,用户使用较多的产品与技术具有较高的市场价值。同时,为了夺取市场份额,企业也会更加活跃地开展技术创新活动,从而形成“技术创新—价值的市场化创造—更加活跃的创新”逻辑闭环(见图2)。若缺乏标准化,部分以技术为核心的数字文化产品将会难以复制和重现,创作者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解决作品从一个终端迁移到另一个终端的底层逻辑编码问题。如某个需要播放的流媒体文件,其格式仅能在目标市场中1%的终端上使用,作品的演绎难度因99%的设备无法使用而变大。

图 2 技术的滚动式创新逻辑环

1.内化

新技术在市场层面的开发、在制度层面的稳定便是内化过程,如传统产业的数字化升级过程即是新技术标准的内化实践。从生态上来说,内化过程是高度创新的过程,能够有效满足数字文化产业发展的创新依赖性,催生大量新的产品与业态。

近年来,包括大数据、区块链、物联网在内的新技术飞速发展,标准化建设不断突破,催生了一批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和服务以及高估值的数字文化企业。如字节跳动、哔哩哔哩等以大数据为基础、以人工智能为决策来推演消费者偏好,大幅降低了工具的使用成本;云渲染、云剪辑在云计算和以5G、万兆网为代表的高速传输技术加持下迅速商业化,创作者无须花费高昂的费用购买专业的剪辑设备与渲染设备;区块链技术凭借留痕无法抹去的应用特性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得到较大应用,音乐、图片公司等都在不断加大对区块链技术的应用开发。

2.互动

内化的、成熟的标准化技术在市场应用层面不断调整创新,以便适应更加复杂的社会实践,这便是技术标准化与产业的互动过程。从生态上来说,互动过程是高度市场化的过程,通过技术标准构建企业间的联系纽带,补充外生发展动力。技术和技术标准本身作为产品参与市场竞争,成为软实力竞争的核心。前文提到的不同视频平台公司设置不同的产品标准树立竞争壁垒,防止核心产品流失或被抄袭,在国内外都不鲜见。如国家倡导的新型基础设施——大数据中心,便是由数据技术发展至大数据技术,再发展至与产业不断互动所带来的产品。它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也为产业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各地方政府因其外部效应显著而加大了对大数据中心建设的投入,以及相关应用的研发。

在这一方面,贵州省的经验值得效仿。在数字经济发展之初,贵州省便结合区域自然地理和气候条件,通过招商引资与政府投资大规模开展大数据中心建设。随着数字经济的扩容,其大数据中心的经济效益愈发突出,成为贵州省GDP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见图3)。更为显著的是,标准化大数据中心已成为贵州省产业生态的基础,为贵州省与高新技术企业、数字技术企业开展合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形成了良性循环。

四、反思数字文化产业中与技术相关的几个问题

1.治理问题

由于文化产品中蕴含意識形态属性,以及数字化带来的裂变式传播特征造成的社会舆论波动,使得文化产品的社会化治理成为难点。治理问题同样发生在生产过程当中,当数字产品能够生产数字产品,产权归属的界定便成为产业中新的伦理问题。如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其产权与收益应该归属操作人工智能的人、人工智能的所属公司,还是人工智能本身?因此,建立适应新的生产关系的确权法律法规,以动态发展的思维理解技术对数字文化产业的挑战,是实现国家治理能力与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路径。

2.博弈问题

成体系的标准化技术如何突破高成本的约束不断适应市场需求,成为保障数字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重要命题。标准体系的高昂变动成本导致技术路径被锁定,不仅阻碍了新旧技术标准更替,也成为排斥旧技术标准以外的新技术或更优技术投入市场应用的壁垒。因此,如何形成指导性与达标性共存的弹性技术标准化操作体系,使标准化建设能够为产业生态贡献“光合作用”,极其考验企业与地方政府决策者的格局、视野与能力。

3.发展问题

数字技术对文化产业的促进作用仍有较大提升空间,韩东林(2020)等认为,当前数字技术与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效果不明显,数字技术应用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尚有较大发展空间,这与当下文化科技融合不足的三种表现相互印证。一是传统文化资源和内容还未能广泛实现数字化,文化传承得到的支持不足;二是自主创新的文化氛围对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但过去10余年间文化与科技频繁互动却对自主创新文化氛围的形成收效甚微;三是通过对近20年的文化发展研究可以发现,诸多新兴文化现象的出现都是科技进步带来的“衍生品”。当下的文化科技融合仍以技术驱动为主,即文化内容和资源作为被消费的对象,在新的技术平台上进行重新组织和演绎。双效统一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首要原则,要实现文化市场的持续健康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要在牢牢把握社会效益的前提下,提升文化产品与服务的创新能力,从而带动经济效益的提升,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破局。

4.技术伦理衍生的社会现象

在技术、技术标准化与生产模块化充分发展的背景下,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价值水涨船高,数字文化产品乃至平台对消费者产生了异化作用。消费者作为元数据的生产者,如何冲破“信息茧房”和“数据霸权”,如何保障隐私,具有高传播效力的数字文化内容如何做到守正创新、“双效”兼备,谁来链接高艺术价值的作品从精英化到社会化的距离,以免文化消费市场走向两极化?这些都是当前文化市场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若不对此加以考量,则有可能导致更加复杂的社会问题。

|参考文献|

[1]胡彩梅,韦福雷. 技术创新、技术标准化与中国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 科技与经济,2011(3):16-20.

[2]聂辉华,贾瑞雪.中国制造业企业生产率与资源误置[J].世界经济,2011(7):27-42.

[3]吕铁. 论技术标准化与产业标准战略[J]. 中国工业经济,2005(7):43-49.

[4]张利飞. 高科技产业创新生态系统耦合理论综评[J].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9(3):70-75.

[5]范周,侯雪彤,宋立夫. 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文化建设回顾与展望[J].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6):172-184.

[6]范周. 数字经济变革中的文化产业创新与发展[J].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0(1):50-56.

[7]侯宏. 从平台领导到生态共演:产业互联网的制度视角[J]. 清华管理评论,2019(12):94-103.

[8]Frosch R A. Industrial ecology: a philosophical introduc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992, 89(3): 800-803

[9]侯宏,石涌江. 生态型企业的非线性成长之道[J]. 清华管理评论,2017(12):33-38.

[10]范玉刚. 新时代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趋势、问题与未来瞩望[J]. 中原文化研究,2019(1):69-76.

[11]姜红,孙舒榆,刘文韬. 技术标准化研究40年回顾:理论基础与热点演进的知识图谱[J]. 技术经济,2018(12):26-35+93.

[12]李晓娣,张小燕,侯建. 高科技企业技术标准化驱动创新绩效机理:创新生态系统网络特性视角[J]. 管理评论,2020(5):96-108.

[13]解学芳,张佳琪. 技术赋能:新文创产业数字化与智能化变革[J]. 出版广角,2019(12):9-13.

猜你喜欢
生态化文化产业标准化
标准化简述
生态产业化 产业生态化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科技园区生态化创新发展分析
语料库与生态化英语教学模式
生态化生存:“打群架”时代
文化产业
交通运输标准化
关于文化产业发展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