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公共危机中科普宣传策略研究

2021-04-06 04:17赵辰玮巩建宇刘韬
出版广角 2021年3期
关键词:辟谣公共卫生科普

赵辰玮 巩建宇 刘韬

【摘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科普传播,应充分考虑公共卫生事件发展和舆情发展的阶段,从应急科普传播机制、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进行科普方案的优化。文章分析了应急科普传播的内涵与特征,梳理了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应急科普议程设置与传播方式等存在的问题,从信息传播阶段、发布主题、传播内容、传播媒介等维度提出应急科普方法的优化建议。

【关  键  词】应急科普传播;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舆论引导

【作者单位】赵辰玮,河北大学团委;巩建宇,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刘韬,河北大学哲学与社会学学院。

【基金项目】2020-2021年度河北省社科基金项目“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语境下重大突发事件应急科普方法优化研究”(HB20XW017)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206;G3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91/j.cnki.cn45-1216/g2.2021.03.017

智能媒体传播格局下,媒介环境发生深刻变革,应急科普面临的信息场域更加复杂,真实、准确、科学的科普知识有效传递至公众的难度增大。如何掌握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中应急科普的传播规律,建立长效的应急科普机制,成为传播人思考的命题。

一、突发公共危机中的应急科普传播特征

应急科普是指相关主体为减少危机对公共利益的损耗,通过媒介及时向社会公众传播突发公共事件科学知识的应急反应与普及活动。应急科普涉及两个维度:一是面向已经发生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开展的应急性科普服务;二是日常针对易发、常发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而进行的常规性预防科普教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我国的应急科普传播呈现以下三方面的特征。

1.科普主体更加权威专业

從科学信息的传播主体看,公共卫生事件发生期间,官方机构、主流媒体、科学家成为受众最信任的权威主体,被认为具有较强的专业性和权威性。官方机构的科普方式多为各级政府召开新闻发布会,进行常态化新闻发布,有效回应社会问题。应急科普性新闻栏目如《新闻1+1》等,能够在第一时间进行科学普及,如邀请吴尊友教授等专业人士对北京新发地局部疫情进行科学回应,在缓解社会运行压力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科学共同体的及时发声是疫情公共危机中鲜明的特点,钟南山、李兰娟、张文宏等权威人士在自媒体、媒体采访中发声,对缓解受众恐慌情绪、解答受众疑虑、稳定社会秩序起到重要作用。

2.科普形式更加智能、多元

在智能传播格局下,“数智化”成为信息传播的鲜明趋势,即传播手段数字化、智能化。当前,信息传播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受众信息选择的多样性日益凸显,以手机等智能终端为代表的信息接收方式成为应急科普的主要方式。疫情防控期间的应急科普传播形式呈现智能化、多样化、大众化的特点,通过用多元化的传播手段和方式,科学与公众及时“对上话”。在呈现方式方面,有短视频、动态交互数据图等多种呈现方式,以新媒体或视觉呈现为主要手段,视觉传播优势凸显。

3.科普机制更加协同、联动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我国科普传播机制的应急性和联动性显著增强,科普共同体的协同性大大提高。由国家卫生健康委牵头、32部门共同组成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常态化举行新闻发布会,就疫苗研发情况、公共卫生防护知识、科研攻关、病毒源头、新版诊疗方案等问题进行回应,以新闻发布会的形式及时向公众普及科学知识,各部门协同配合,形成了规律性、常态化的科普机制。此外,医学专家、科研人员等作为科普的主要力量,被纳入新闻发言人范围,以联防联控机制为平台发声,推动了科学知识的普及。

二、突发公共危机中应急科普的议程设置

公共卫生事件暴发通常会经历潜伏预警阶段、前驱扩散阶段、集中暴发阶段、消亡平息阶段,与此相对应的,舆情会经历萌芽期、发酵期、高峰期、消退期等阶段。因此,在疫情和舆情发展的不同阶段,科学设置不同的科普内容,能够提升应急科普传播效果。在疫情应急科普过程中,直接体现科普作用的是科普议程的设置。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应急科普传播根据疫情发展阶段不断调适,整体上经历了疫情预警期的研判性传播到疫情前驱期的认知性传播,从疫情高峰期的引导式传播到后疫情期的恢复性传播4个阶段,不同阶段的科普传播内容各有侧重。

1.研判性传播阶段议程设置

研判性传播阶段是指疫情的潜伏预警阶段和舆情的萌芽期。在这一阶段,人们对新型冠状病毒的病理结构、传播规律等尚不明晰,信息的不确定性较大,亟待医学专家和科学家群体对疫情走势进行研究和判断。此阶段的科普议程设置应聚焦于对病毒性质、发病特点、潜伏期、基本卫生预防知识等进行科普,在疫情发展趋势特别是疫情拐点等关键问题上给予科学回应。在科普策略上应是官方积极应对,科学共同体、医疗共同体迅速发声,主流信息迅速占位,防止谣言扩散。

2.认知性传播阶段议程设置

认知性传播阶段是指疫情的前驱扩散阶段和舆情的发酵期。在这一阶段,各类信息真伪纷杂,网传信息满天飞。受众对病毒感染规模及发展态势、如何预防、“网传消息”的可信度、官方应对措施等问题关注较多,期待科学、专业的回应。此阶段科普议程设置应多在病毒认识深化、公共卫生预防措施、用药规范引导、心理干预和心理疏导等方面进行引导,在科普策略上注意信息发布的一致性、连贯性,加强对网络谣言的科学治理。

3.引导性传播阶段议程设置

引导性传播阶段是指疫情的集中暴发阶段和舆情高峰期。在这一阶段,社会公众的情绪反应多持观望态度,对医疗救治效果、疫情控制效果、政府调整治理效果、专家预测判断、医疗及民生保障等方面关注较多。社会公众较浮躁,需要官方和专家发声,对社会舆论进行科学引导。此时的科普内容应多聚焦于诊断治疗方案、应急安置方案、民生保障措施、公民责任宣传,培养受众的病毒防范能力和理性应对能力。

4.恢复性传播阶段议程设置

恢复性传播阶段指的是疫情的消亡平息阶段和舆情消退期。在这一阶段,受众表征体现为官方引导下受众仍有情绪波动,受众对医疗人员的权益保护、患者恢复情况、复工复产复学以及常态化疫情防控、局部疫情暴发等方面关注较多。此时应急科普传播的重点应是病毒药物科研进展和日常预防科普教育,科普策略由科普政策形态转化为公众理念意识,帮助受众树立常态化防控理念。

总的来说,科普媒介应关注公众需求,传播疫情相关的科学知识和科学行为,培养公众对公共卫生事件发展阶段、正确防护措施等方面的正确认识和与之对应的健康行为习惯。需要明确的是,应急科普内容设置的重点不是要求公众掌握无穷无尽的科学知识,而是希望相关部门结合公众的日常生活需求,建立起高效、及时的反馈响应机制,以方便公众随时找到所需的知识和咨询渠道,以此缓解公众的心理焦虑,解决行为困惑,达到应急传播引导社会舆论、普及科学知识的最终目的。

三、疫情危机中应急科普传播存在的问题

在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科普中,传播科学知识的同时还需要对社会公众的心理情绪进行疏导和干预。现阶段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应急科普传播存在的不足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应急科普精准性和及时性略显不足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配合疾病防治需要,科普媒介能够紧扣“潜伏期”“传播途径”“临床表现”“预防措施”等关键点进行知识普及宣传。然而,这些科普内容有临时、被动和零散的特点,科普媒介缺少对疫情发展全局、全程、全貌的各关键节点的科学前瞻,提供的内容精准性和主动性不足。突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属于新生事物,医疗专业领域对它的认知有渐进性和不确定性,权威机构对疾病防护相关知识的发布也只能跟随疾病一线医疗工作的进展而推进,及时性略显不足。

2.常态化的协作联动辟谣机制亟待建立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各类主体充分意识到科学辟谣的重要性。如湖南主流媒体结成“辟谣侠盟”,及时编发辟谣信息;江苏常州公益组织“辟谣联盟”有近600人参与辟谣工作,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各方发力的方式也使辟谣信息资源呈现碎片化和分散性的特点,辟谣难以形成合力。一方面,受不同阶层、地区受众媒介使用方式和科学素养差异的影响,直击受众恐慌和健康痛点的谣言仍在社交平台上高强度传播,导致一部分缺乏主动了解辟谣信息意识的受众出现从众行为。另一方面,媒体对社会类谣言的辟谣力度有待加强。为了应对这种情况,常态化的协作联动辟谣机制亟待建立,权威性的联动辟谣平台亟待建立。

四、突发公共危机视域下应急科普传播优化策略

1.健全权威、及时、长效性的应急科普机制

应急科普长效机制应是常态化科普机制与特殊时期应急科普机制相结合的联动体系,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支撑。日常生活中,媒体应增强对受众科学精神的引导和基本医疗防护等科技知识的教育,使受众养成科学习惯,提升行为素养,这是应急科普最为根本的生态机制。在特殊时期,媒体应迅速启动应急科普机制,能动、迅速、及时地发布突发事件及相关信息,對受众关注的热点议题及时跟进,消除受众的恐慌和疑虑。

2.打通科学共同体、媒介与受众的智慧互动渠道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科普过程中,媒体应充分打通科学共同体与受众的互动渠道,发挥权威科学工作者在突发事件舆情管控过程中的定海神针作用,传播科学知识,消除公众疑惑。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钟南山院士、张文宏医生都充分运用自己扎实的专业功底和较强的公众影响力为公众答疑解惑,给公众吃了“定心丸”。

3.阶段性、通达性地设置应急科普议程

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科普中,媒体报道及相关科普往往在事件发生之后,加上大部分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着极高的知识壁垒,受众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容易陷入恐慌。为了应对这一情况,媒体在应急科普工作中应做到阶段性、通达性地设置应急科普议程。

新闻发布会是应急科普传播的权威渠道之一。在新冠肺炎疫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新闻发布会的主题应有所侧重。在疫情集中暴发阶段,仅2020年1月21日—2月2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就举行了83场新闻发布会,主题涉及防控通报、医疗攻关、应急科普、社会倡导、社会保障、政策传播等各个领域,积极回应受众关切的问题。媒介科普时应注意科学语言的转化,做到严谨、准确、通俗。媒体要注意将高深的科学知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传播给受众,让受众在面对突发事件时做到心中有数。由于受教育程度的不同,每个受众接受信息的水平也不同,应急科普要做到让每一个受众都能听懂关键信息,这是应急科普传播工作的重要目标。

4.将公民责任教育纳入应急传播体系

应急科普工作作为舆论管控工作中的重要一环,其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稳定,保证突发事件响应体系的正常运转。这其中最核心的要素是人,充分发挥人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中的能动作用至关重要。在应急科普传播过程中纳入公民责任教育内容,增强公民的社会责任意识,对遏制谣言传播、激发公众参与突发公共事件治理积极性、维护社会舆论稳定具有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赵越. 大数据时代融媒体环境下的科普传播探析[J]. 传媒论坛,2020 (12):42.

[2]王艳丽,王黎明,胡俊平,等.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的应急科普观察与思考[J]. 中国记者,2020(5):62-66.

[3]沈正赋. 突发公共事件的危机管理、舆情应对和共情传播——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检视与思考[J]. 对外传播,2020(2):42-45+1.

[4]彭兰. 我们需要建构什么样的公共信息传播?——对新冠疫情期间新媒体传播的反思[J]. 新闻界,2020(5):36-43.

[5]尚甲,郑念. 新冠肺炎疫情中主流媒体的应急科普表现研究[J]. 科普研究,2020 (2):19-26+103-104.

[6]汤书昆,樊玉静. 突发疫情应急科普中的媒体传播新特征——以新冠肺炎疫情舆情分析为例[J]. 科普研究,2020 (1):63-69+108.

[7]杨家英,王明. 我国应急科普工作体系建设初探——基于新冠肺炎疫情应急科普实践的思考[J]. 科普研究,2020 (1):32-40+105-106.

[8]丁艳艳. 突发公共事件的应急科普路径[J]. 青年记者,2019(6):48-49.

猜你喜欢
辟谣公共卫生科普
科普达人养成记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启事
《首都公共卫生》征订征稿简则
关于拍卖的辟谣
科普连连看
科普连连看
辟谣是为方便面“正名”第一步
公共卫生服务怎加强
公共卫生监督不是“陪衬”
微科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