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细胞与冷沉淀不同比例输注在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

2021-04-06 09:10董坤印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21年2期
关键词:丙组二聚体乙组

董坤印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h 内产妇出血量超过500ml。其发病率较高,是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主要原因,产后出血的高发时间为产后2h 内[1]。多种因素均会引发产后出血,如宫缩乏力、凝血功能障碍、软产道损伤以及子宫内翻等,其中主要原因为宫缩乏力,当产妇出现宫缩乏力时,会使血管无法得到有效压迫,由此引发大量出血[2]。若抢救不及时,则会在短时间内使机体血容量明显降低,引发休克,甚至死亡。在对产后出血进行治疗时,临床上应用的方法主要为及时补充血容量,但异体血大量输注可能影响机体血红蛋白与凝血功能,引发输血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3]。因此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治疗中广泛应用红细胞、血浆联合冷沉淀,但对于红细胞与冷沉淀的合理比例却存在一定争议[4]。本研究选取产后大出血患者82例,探讨红细胞与冷沉淀不同比例输注在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治疗中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9年1月~2020年4月我院妇产科收治的产后大出血患者8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甲组(n=26)、乙组(n=30)和丙组(n=26)。甲组年龄21~37岁,平均(25.5±4.3)岁,孕周38~41周,平均(39.2±1.2)周,产次1~3次,平均(1.5±0.3)次;乙组年龄21~36岁,平均(25.8±4.5)岁,孕周38~41周,平 均(39.4±1.3)周,产次1~3次,平 均(1.6±0.2)次;丙组年龄20~35岁,平均(25.3±4.1)岁,孕周38~42周,平均(39.8±1.4)周,产次1~4次,平均(1.7±0.5)次。各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①足月妊娠、单胎头位产妇;②符合产后出血诊断标准[5];③需行大量输血治疗的产妇;④凝血功能正常;⑤对研究内容知情同意。

排除标准:①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②凝血功能异常;③合并妊娠并发症;④认知功能异常。

1.2 治疗方法患者发生出血后均立即接受止血治疗,同时为其开展血容量补充,使患者体温与酸中毒得以纠正,预防感染发生。病情确诊后及时采用红细胞与冷沉淀进行输注治疗,甲组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为1:0.5,乙组为1:1,丙组为1:2,输血前取血护士需与患者充分沟通和进行心理疏导,将输血注意事项告知;快速建立输血通路,并实施“三查七对”,红细胞离开冰箱0.5h 内必须开始输注,且于4h 内完成输注。

1.3 观察指标①各组红细胞与冷沉淀输注量;②各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应用枸橼酸钠对血液标本进行抗凝,离心后取上清液用于检测。采用凝固法对指标进行检测,检测仪器为Simens L 2型全自动凝血分析仪;③各组治疗前后血液生化指标,包括血红蛋白(Hb)、血小板(PLT)、D-二聚体水平;④各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23.0 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以表示,行F检验;计数资料以n 或%表示,行χ2检验,P<0.05 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各组红细胞与冷沉淀输注量比较甲组红细胞输注量为(12.81±2.50)U,冷沉淀输注量为(34.82±3.39)U;乙组红细胞输注量为(13.42±3.20)U,冷沉淀输注量为(30.21±3.87)U;丙组红细胞输注量为(13.99±4.15)U,冷沉淀输注量为(29.86±5.45)U。各组红细胞与冷沉淀输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 各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乙组与丙组治疗后FIB水平高于甲组,PT、TT 与APTT 均短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与丙组治疗后的FIB水平、PT、TT 与APTT 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3 各组治疗前后血液生化指标比较乙组与丙组治疗后Hb、PLT、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与丙组治疗后的Hb、PLT、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4 各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甲组发生过敏反应1例,凝血功能障碍4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9.23%;乙组发生过敏反应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33%;丙组发生过敏反应1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85%。乙组与丙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甲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乙组与丙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各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表1 各组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指标比较()

组别 FIB(g/L) PT(s) APTT(s) TT(s)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甲组(n=26) 1.59±0.38 1.15±0.42 20.36±2.35 31.82±4.61 60.33±6.87 49.57±7.13 16.35±2.31 15.81±2.20乙组(n=30) 1.55±0.36 2.92±0.88 20.78±2.41 13.68±2.20 61.02±7.58 32.52±5.21 16.22±2.84 12.30±1.83丙组(n=26) 1.58±0.40 2.86±0.63 20.55±2.89 13.93±2.35 60.83±6.53 33.40±5.87 15.98±2.64 12.41±1.92 F 0.404 9.365 0.658 19.196 0.355 10.307 0.043 6.518 P 0.688 0.001 0.513 0.001 0.724 0.001 0.966 0.001

表2 各组治疗前后血液生化指标比较()

表2 各组治疗前后血液生化指标比较()

组别 Hb(g/L) PLT(×109/L) D-二聚体(mg/L)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 治疗前 治疗后甲组(n=26) 68.42±10.32 65.41±8.57 104.23±18.65 69.71±9.44 3.49±1.25 3.06±0.62乙组(n=30) 68.55±10.18 82.13±10.47 103.58±19.24 90.42±13.62 3.14±1.02 5.49±1.08丙组(n=26) 67.95±11.23 78.27±10.86 104.86±18.86 84.74±11.48 3.66±1.08 5.18±1.10 F 0.047 6.475 0.128 6.512 1.154 10.112 P 0.962 0.001 0.899 0.001 0.254 0.001

3 讨论

产后出血的危害较大,出血发生后需及时治疗,临床上应用的治疗方法主要为输血、促宫缩以及子宫切除,其中输血治疗为首选治疗方式,可使出血产妇体内血容量得到迅速补充,还可避免休克与感染的发生[6]。但若输血不合理,则可能引发机体凝血功能紊乱,引发不良反应,增加死亡风险。因此分析输血中红细胞与冷沉淀的合理比例显得尤为重要[7]。

本研究结果显示,各组红细胞与冷沉淀输注量无明显差异。乙组与丙组治疗后FIB水平高于甲组,PT、TT 与APTT 短于甲组,乙组与丙组的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提示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为1:1或1:2 时,输血治疗后患者的凝血功能改善更为明显[8,9]。产后出血患者体液大量丢失,输血治疗过程中仅重视红细胞与血浆的输注,未能对冷沉淀凝血因子进行及时补充,则容易使患者机体凝血功能发生异常[10]。主要是由于当患者机体凝血因子明显丢失后,仅予以红细胞与血浆补充,无法有效提升凝血因子水平,从而无法使凝血功能得到改善,在血液输注后容易发生持续出血,通过合理配置红细胞与冷沉淀的比例,可使凝血功能得以增强,将再出血风险降低[11,12]。本研究结果显示,乙组与丙组治疗后Hb、PLT、D-二聚体水平均高于甲组,乙组与丙组的上述指标无明显差异,提示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为1:1 或1:2 时,输血治疗后患者的Hb、D-二聚体水平会明显升高,且PLT 降低幅度更小,有报道产后出血监测中Hb、PLT、D-二聚体属于有效指标,若Hb、PLT 水平持续降低,D-二聚体水平持续升高,则表明患者容易发生持续出血[13,14]。通过将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控制为1:1 或1:2,可使患者的再出血风险降低。乙组与丙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甲组,表明合理配置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可有效减少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治疗中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更高的安全性[15,16]。

综上所述,产后出血患者大量输血治疗中将红细胞与冷沉淀比例控制为1:1 或1:2,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且不易发生不良反应,安全性高。

猜你喜欢
丙组二聚体乙组
降钙素原、D-二聚体联合SOFA评分对脓毒症预后的评估价值
VIDAS 30荧光分析仪检测血浆D-二聚体的性能验证
不孕症女性IVF助孕前后凝血四项及D二聚体变化与妊娠结局
D-二聚体及纤维蛋白原降解物水平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相关动脉自发再通的相关性研究
护理质量持续改进 在子宫肌瘤护理中的实施及可行性分析
宫腔填塞水囊与子宫动脉栓塞术治疗产后宫缩乏力产后出血的观察
谁的力气大
阻止接球
谢靖开创新纪元 唐丹四度擎金杯